一、醫療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
診療活動的主體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這里的醫療機構是指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及個人診所。醫務人員分為專業醫務人員和社會醫務人員。根據《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專業醫務人員是指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經注冊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人員。根據原衛生部《關于加強醫療機構聘用社會醫務人員執業管理的通知》的規定,社會醫務人員系指取得技術職稱的待聘人員或個體行醫者;1999年5月1日《執業醫師法》實施后,社會醫務人員則指取得執業資格的待聘人員或個體行醫者。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54條和第57條的規定,醫療損害賠償責任是由醫療機構承擔的。這是因為,醫務人員是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行為是執行醫療機構工作的職務行為,由于職務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理應由醫療機構承擔。因此只要滿足以下條件,醫療機構就須承擔其醫務人員的替代賠償責任,醫療機構不得以自己沒有選人不當或者已經盡到監督職責而推卸損害賠償責任。
二、非法行醫造成人身損害的賠償人
非法行醫造成人身傷害是指行為人未獲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從事醫療技術服務給他人造成的人身傷害。它在外觀上和醫療事故有相似之處,都是由于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常規,造成了患者人身損害的后果。現實中,很多因非法行醫造成患者人身傷害的情形被誤當做醫療事故處理,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非法行醫并不屬于醫療事故。
非法行醫并不屬于醫療事故,主要表現于行為主體上的不同。根據《執業醫師法》第39條和《刑法》第337條的規定,非法行醫的行為主體是指未經批準擅自開辦醫療機構行醫或者非醫師行醫的人;而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條的規定,醫療事故中醫療行為的主體是經過衛生行政部門批準開展醫療活動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兩者明顯在行醫資格上存在差別。
鑒于非法行醫與醫療事故存在以上區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61條規定,非法行醫,造成患者人身損害,不屬于醫療事故,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關賠償,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與醫療事故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希望可以幫您解決相關的問題。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本網進行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事實婚姻的認定標準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25法律援助案子需要辯護證嗎
2021-01-02收到銀行催收函還不上怎么辦
2021-02-18移送管轄保全是否變更法院
2021-03-06單位強令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怎么辦
2021-01-26醫療糾紛的防范
2020-11-09面對求職單位的女性性別歧視怎么辦
2020-12-29雙倍經濟補償金的情形有什么
2021-02-04什么是建筑工程保險
2021-01-16哪些業務是人身保險公司可以經營
2020-11-23第三者定義范圍不同 撞了家人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2已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帶病投保人可獲得理賠嗎
2020-12-05按揭貸款需要交保險嗎
2021-01-19劃撥土地轉讓的條件有哪些
2021-02-17住改非拆遷補償歸誰所有
2020-12-31農村老屋拆遷補償與戶口有聯系嗎
2021-01-11拆遷補償是按照人口數還是房屋面積進行補償
2021-02-17企業拆遷安置報告范文是怎樣的
2021-01-12拆遷談判中有哪些問題是無法回避的
2020-12-19拆遷談判應該提前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