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無生產、銷售藥品資格的企業生產、銷售藥品的行為如何定性,目前認識不一:其一認為,此種情況屬于生產、銷售假藥行為;其二認為,不能認定為生產、銷售假藥行為;第三種觀點認為,一般來說,無生產藥品資格的企業生產藥品的行為,可認定為生產假藥罪,如果無經營藥品資格的企業經銷的藥品是假藥就應該認定為銷售假藥罪,如果銷售的藥品是符合國家規定的藥品,則不能認定為銷售假藥罪。
筆者認為,判定無生產、銷售藥品資格的企業生產、銷售藥品的行為是否屬于生產、銷售假藥行為,關鍵在于其生產、銷售的藥品是否屬于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中的“假藥”。正如一位學者所指出的,“如果某些用語在法律語言中已有特定的涵義,通常即以此特定涵義來運用這些用語。”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明確規定“本條所稱假藥,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的規定屬于假藥和按假藥處理的藥品、非藥品”。因此,這里的假藥就是法定的規范用語,它在法律的語言中被賦予了特定含義,假藥認定只能依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為根據,這也是罪刑法定主義的基本要求。以此標準,根據《藥品管理法》第七條規定,藥品的生產企業必須經企業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管部門批準并發給《藥品生產許可證》;該法第四十八條還規定,依照該法未經批準而生產的藥品屬于假藥,所以無生產藥品資格的企業生產藥品的行為就顯然屬于生產假藥的行為。
那么,無經營銷售資格的企業銷售藥品是否屬于銷售假藥呢?這同樣取決于其銷售的藥品是否屬于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的假藥。據此,如果其銷售的藥品屬于《藥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假藥之一或以假藥論的藥品之一,就屬于銷售假藥的行為,而不論其是否具有經營銷售藥品的資格。如果其銷售的藥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藥品,不屬于《藥品管理法》規定的假藥或以假藥論的藥品和非藥品,那么縱然沒有經營銷售資格的企業或個人也不屬于本罪中的銷售假藥行為,也不可能構成本罪,而是可能構成其他犯罪,如非法經營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二婚財產繼承人是誰
2021-02-02派出所可以開違停罰單嗎
2021-01-13熊**破壞軍人婚姻案
2021-01-13拖欠工程款民事判決書怎么寫
2021-01-24雇傭運輸毒品從犯會怎么判
2021-02-16軍人離婚調解無效證明在哪開
2021-02-06合同中是否需要約定稅率
2020-11-20房屋繼承協議什么時候生效
2020-11-13證據保全去哪申請
2021-03-21海外購房與國內購房的差異有哪些
2020-11-26公司裁員如何報備
2020-12-042013年工資改革方案
2021-03-25保險公司敗訴承擔訴訟費是否合法
2020-12-14人身保險一年需要交納多少錢
2021-02-19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時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2-092020人壽保險合同樣本
2021-01-06購買財產保險后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9怎樣選擇保險公司和保險代理人
2021-01-24遞延年金 DeferredAnnuity
2021-03-25土地轉讓出售協議范本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