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和舉證責任
(一)一般原則
舉證責任是指在訴訟中以客觀證據支持自己訴訟請求的責任,如果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未能履行責任,結果是該方敗訴,因而舉證責任的承擔實際上是敗訴風險的承擔。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這就是民事訴訟中最基本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
(二)商業秘密訴訟的證明標準
所謂證明標準,指舉證責任的強度。在美國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對舉證責任的要求是不同的。證明的強度在美國存在兩個極端種類,一類是高強度,稱為“足夠消除合理懷疑的證據”(proofbeyondareasonabledoubr);另一類是般強度,稱為“優勢證據”。第一類要求經常出現在刑事訴訟中,所以基本上是刑事訴訟的要求。第二類要求經常出現在民事訴訟中,所以基本上是民事訴訟的要求。
刑事案件中的“足夠消除合理懷疑的證據”標準非常苛刻。對美國橄欖球明星辛*森的世紀審判,判決有殺妻嫌疑的辛*森無罪,除了其他因素外,“足夠消除合理懷疑的證據”標準也是決定因素之一。刑事證據的高強度,反映了“寧可不殺、也不錯殺”這樣的道理,高強度是有根據的。
在第二類要求中,相對于被告的證據,只要原告的證據更可信,是“優勢證據”,就可以判決原告勝訴。對不同證據原則運用的結果形象地說明,就是在對辛*森的世紀審判中,同樣的證據用于謀殺指控,不能使開.事被告辛*森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同樣證據,卻可以使民事被告辛*森,承擔對死者家屬的民事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7條規定了證據采信的一般方法,人民法院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則認定:
1.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制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于其他書證;
2.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看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于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3.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于傳來證據;
4.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于間接證據;
5.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證人證言。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7條第1款規定了在證據不充分時,認定事實的原則:“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并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這說明我國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同樣也是“優勢證據”原則。
(三)舉證責任的若干特點
1.在某種條件下,原告的舉證責任可分段承擔
商業秘密侵權訴訟中,原告經常對自己商業秘密泄露到什么程度吃不準。在很多情況下,原告僅有若干證據證明被告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但獲取了多少、了解到什么程度無從得知。如果要求原告在訴訟一開始就作為證據將商業秘密和盤托出,而被告僅了解其中一部分,對原告十分不利,被告很有可能利用獲得的信息加強生產、經營、科研活動,這種隱形損失對原告不公平。因此原告的舉證責任可以分段完成,原告在訴訟開
始例如在起訴書中,根據對被告的了解和判斷,先舉出一個比較謹慎的范圍,既不超過被告掌握的程度,又不至于籠統。在這樣范圍內,原告對其新穎性給予初步說明,并舉出被告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并使用的證據。在訴訟展開中,根據被告的反駁證據,原告逐步深入舉證。
2.在某種條件下,舉證責任可以轉移
所謂舉證責任的轉移,在侵權訴訟中是指在原告完成對被告違法行為的合理證明之后,舉證責任向被告轉移,其必須對自己不違法進行合理證明。在這種情況下被告承擔起舉證責任,從而承擔起因沒有反駁證據而敗訴的風險。
《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是在某些侵權訴訟中,原告在提出初步證據后,舉證責任發生轉移。其中包括“因產品制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侵權糾紛”,侵權方法專利實施是在被告場所進行,具有隱蔽性,原告使用正當手段不能得到必要證據。商業秘密侵權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具有相同性質,侵權人如何不正當獲取或違約披露,商業秘密又是怎樣被侵權使用的,均處于秘密狀態。為保證訴訟當事人權利的實質平等,本著實事求是原則,在一定條件下應該允許舉證責任轉移。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第5條第3款,也規定了舉證責任的轉移制度。商業秘密訴訟中,如果原告舉出被告產品與自己產品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同時證明被告有不正當獲取商業秘密的條件或能力,就可以一種推論完成自己的舉證責任,即被告事實上使用了原告的商業秘密。被告必須證明自己是獨立完成、或由反向工程或合法渠道獲得的該商業秘密,否則可能構成侵權。上述做法被總
結為“相似性加接觸原則”。
另外在原告商業秘密明顯存在高度新穎性的侵權訴訟中,舉證責任從一開始就向被告轉移,其效果與舉證責任的倒置幾乎完全相同。例如**可樂的配方如果被盜,原告僅聲明名稱,無需證明內容是不是商業秘密。
3.在某種條件下,舉證責任可以減輕或加重
所謂舉證責任的減輕,指如果基本事實明顯說明原告訴訟主張具有合理性,那么法院可以認可原告的初步證據或間接證據,從而減少原告證明的難度,同時也加重了被告舉證責任。
4.間接證據也可起決定作用
直接證據是能夠直接證明被證事實的證據,如當事人之間訂立有保密合同,被告盜竊商業秘密被當場抓住,被告事后在法庭二承認盜用商業秘密等。直接證據與侵權事實有直接聯系,有很強證明力。間接證據是指不能單獨證明,而必須與其他證據相聯系才能共同證明侵權事實的證據,如被告產品與原告產品的相似性,被告雇用了原告的雇員,被告沒有獨立開發同樣產品的能力等。間接證據的證明力有限,只有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才能得出結論。
間接證據的上述本質區別,不能抹煞其重要性,不能得出只有直接證據才能定寨的結論。相反,在商業秘密侵權訴訟中,間接證據往往大量存在,通過間接證據分析、判定侵權的絕非少數,而以直接證據定案的反倒不如人們想像的多。這是因為商業秘密具有無形性質嗎,要求抓住他人盜用的“有形”把柄才能判定侵權,在很多情況下不現實。美國的MelvinF.Jager指出:如果沒有侵權的直接證據,法院就要求間接證據必須是“清楚和可信”,這說明在滿足“清楚和可信”條件下,間接證據可以被采納。
(四)證據與新穎性的關系
商業秘密訴訟中突出的問題是商業秘密新穎性程度的高低不同,新穎性越是低的商業秘密,越是容易被其他企業自行開發。即便得到外來的某些啟發,被告本身的勞動開發仍占主導地位。這時,如果靠原告提供的間接證據來判定被告侵權,就會造成裁判不公,誘發原告濫用其訴權,干擾社會正常的經濟生活。
商業秘密侵權訴訟中對證據種類的要求,與原告商業秘密新穎性高低有密切關系。如果新穎性很高,除非被告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否則被告很難掌握或在短時間掌握,這時,若存在被告以不正當手段獲得的間接證據,被告又舉不出反證,法院就會判定被告侵權。如果新穎性有限,那么只有直接證明被告存在違法行為,才應判定侵權。
商業秘密侵權訴訟中證據的證明力與商業秘密的新穎性,存在著互為相反變量的關系。法律對所有商業秘密均給予保護的同一性,與不同商業秘密新穎性差異之間的矛盾,很大程度上為侵權訴訟中對直接證據、間接證據的要求所緩解。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在北京找律師不要找哪一類
2021-02-10連帶責任人是否當然享有追償權
2020-11-28搭網約車上下班發生交通事故能工傷賠償嗎
2020-12-03房產抵押法律風險分析
2020-12-28試用期最長可以約定多久呢
2021-03-20崗位調動了合同要重新簽訂嗎
2021-03-12實習期獨自駕車上高速發生追尾
2021-03-16保險合同效力變更的內容是什么
2021-02-03保險合同是諾成合同嗎
2021-03-02人身保險傷殘評定的內容有哪些
2020-11-30精神病人自殺,保險公司應否理賠
2020-12-04肇事罰單保險公司報銷嗎
2021-03-03公眾責任險承保方案
2021-01-10中國保監會關于2005年下半年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有關事項的
2020-12-21如何防范保險理賠糾紛
2020-11-20經紀人公司 Broerage Agency
2021-03-23免責期
2020-11-16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什么性質
2021-01-26因拆遷引起的房產證事項法院會受理嗎
2021-03-10農村拆遷安置房更名過戶需要哪些手續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