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制度有什么區別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合同法》生效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止,屆時此條例被《民法典》所替換,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會失效。
《民法典》生效前的法律規定:
《合同法》第六十八條 【不安抗辯權】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1、前提條件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前提條件是雙方當事人履行債務的時間有先后之別,而預期違約制度不以雙務合同當事人債務之履行存在先后順序為前提,無論雙方當事人是否有義務先行作出履行還是同時作出履行,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在對方預期違約時中止履行合同而尋求法律救濟。
2、行使權利主體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主體僅為一方,具有特定性,即有先為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而合同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預期違約。
3、行使權利所依據的原因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根據是后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包括:其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情況。而預期違約所依據的理由是一方聲明不履約以及債務人在準備履約過程中的行為表明其將不履約。
4、時間要件不同
不安抗辯權要求應當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同義務已到履行期。這是因為,如果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同履行期限尚未屆至,擇期可以根據期限規定進行抗辯,不必援用不安抗辯權。而在預期違約中,違約的時間必須是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至履行期限屆滿之前。
5、法律救濟不同。就預期違約制度的救濟方法而言,在明示毀約中,當事人一方明示毀約時,另一方可以根據自身的利益作出選擇,既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賠償損失,也可以置對方的提前毀約于不顧而繼續保持合同的效力,以等待對方在履行期屆至時履約。而在不安抗辯權制度中,先行履行一方的救濟方式是該權利人可以中止合同履行,一旦對方提供充分的擔保,則應繼續履行自己的債務。
《民法典》(2021.1.1生效)
第五百二十七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制度之間的區別是屬于比較明顯的,?雙方不僅行使的條件和前提有所區別,甚至就連法律適用救濟方面都會出現不同,?所以如果在這方面還有什么無法區分的可以咨詢律師,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辭退用交接嗎
2021-03-09商號權糾紛主體可以是個人嗎
2021-02-24什么是物權法定準則是什么
2020-12-072020年最新全國各省市消費者協會投訴電話及地址是什么
2021-01-10中止探望權的管轄是怎樣的
2021-03-25個人房屋贈與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3交通事故索賠程序
2021-02-21繼承權公證程序有哪些
2020-11-11繼承權的放棄有什么要求
2020-12-23小學生用美工刀割傷人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22停車位租賃合同
2020-12-05簽訂勞動合同試用期過了沒漲工資怎么辦
2020-12-10如果公司倒閉怎么賠償
2020-11-23勞務派遣能否約定競業限制
2021-02-02試用期合同范本
2020-12-09遲交保險費會有哪些后果
2021-01-05定期壽險該怎樣理解
2021-03-02保險合同解除的分類有哪些
2020-12-17投保人因不明白保險合同簽錯了怎么辦
2020-11-26有關保險的"法律常識"
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