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害人過錯對被告人定罪量刑影響的必要性分析
1、公平的刑法價值觀的客觀要求
犯罪的發生通常是犯罪人與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整個犯罪形成過程中犯罪人與被害人的行為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若僅從犯罪人的角度研究犯罪情形并進行處罰,而忽略了整個過程里被害人的行為對犯罪發生所具有的影響力,顯然違背了公平、公正的刑法價值觀。犯罪人的犯罪行為對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侵害程度,決定了犯罪人對其犯罪行為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對刑罰的輕重也有影響。如果是由于被害人的過錯而引發或者激化了犯罪使其更加嚴重。反之,沒有被害人過錯犯罪本來不會發生或者至少不會像現在這么劇烈。被害人的過錯加重了犯罪人的社會危害性,因此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相對就更小。
2、量刑科學化、合理化的要求
通過犯罪人與被害人的互動關系,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犯罪其實犯罪結果的產生不容質疑的是犯罪人與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在犯罪結果已經既定的情況下,就應把犯罪人與被害人放在同等的地位上進行分析。在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明確誰應對危害后果承擔責任。在雙方都應承擔責任的情況下,明確雙方各應承擔責任的比例。在被害人存在過錯的情況下,不賦予被害人責任而一味追究犯罪人的過錯,犯罪人定難以服罪。這樣也違背了刑法通過懲罰保護社會利益的理念。在被害人過錯的情況下,要求被害人承擔一定量的責任,予以告誡,使其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保持著謹慎狀態,避免將之間的合法權益瀕臨危害。量刑要求綜合平衡,既與犯罪事實相適應,又與犯罪人的社會危險性相適應。通過對被害人過錯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影響進行研究,可以看出犯罪人的社會危害性以及自控能力,進而提高衡量犯罪人對社會所具有的危害性,從深層次做到科學、合理量刑。
二、正確區分被害人過錯的性質和程度
1、被告人存在輕微過錯的情況
在犯罪結果發生的整個過程當中,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可能起著誘發作用,積極的促成犯罪結果的產生。因被害人有過錯,但過錯實屬輕微,則對犯罪人可以適當從輕處罰。但被害人的輕微過錯只是生活上的錯誤、道德上的缺失,并不足以導致犯罪,而犯罪人卻將此有心利用,借此實施犯罪行為。被害人這樣的過錯,絲毫不能減輕犯罪人的罪責。盡管不能說被害人一點罪責沒有,但尚未上升到法律所規制的范疇,與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不能因被害人的這種極度輕微過錯而影響對犯罪人的量刑。
2、被害人存在較大過錯的情況
被害人的較大過錯通常是指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在整個犯罪發生形成過程中有著直接關系或者是故意行為,對犯罪結果的產生起著較大的積極作用。甚至被害人的過錯與犯罪的產生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通常表現為犯罪人與被害人因為各自的利益關系發生沖突,以致互相傷害。在互相傷害的過程中由于一方的不濟而遭受損害成為被害人,而另一方則當然的成為了犯罪人。這種情況下,被害人存在較大的過錯,應承擔一定的責任,在考慮確定犯罪人罪責時應將被害人的過錯因素考慮進去,雙方按照整個事件過程中自身發揮的作用以及給對方造成的損害程度來承擔責任。
三、被害人過錯對量刑影響的分析與解決
1、對從輕處罰的影響
由于被害人的過錯行為與犯罪人損害行為存在一些不必然的因果關系,但仍存在一定的影響。這就認為是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對犯罪人進行損害行為具有一般責任。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普遍存在可見的。例如鄰里之間因為瑣事發生口角,犯罪人懷恨在心蓄意報復;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矛盾未得到妥善解決,日益激化造成悲劇,等等。
上述情形中,被害人的先行為或許存在各種各樣的缺失,對犯罪人造成精神上的刺激,但被害人的行為只能作為整個事件的導火索并不直接引起犯罪行為的發生。在此種情況下,犯罪人采取犯罪方式解決問題則可責性降低幅度極低。但考慮到被害人的先行為具有一定的過錯,則在量刑中可以作為酌情考慮這種輕微過錯的程度而予以從輕處罰
2、對減輕處罰的影響
被害人的過錯行為與犯罪人的損害行為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就應將被害人的過錯行為上升為法定量刑情節予以減刑。被害人主觀上有重大的過錯,并直接導致犯罪人實施損害行為就應對雙方的責任進行全面的分析。若被害人在犯罪人實施損害行為之前因為故意或過失而使犯罪人的合法權益收到重大的損失,我們不能夠要求犯罪人時刻保持著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被害人也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了犯罪人占主要地位的犯罪過程。例如被害人與犯罪人發生爭執引起雙方相互攻擊斗毆,則犯罪人的所應受到的譴責性大大的降低。在主觀上,被害人應具有嚴重過錯或過失。客觀上,被害人的不法行為或嚴重違背道德的行為足以引發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最后,被害人的先行為與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3、對免除處罰的影響
被害人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負完全責任,加害人完全不負責任,也就是正當防衛權的體現。例如被害人欲持刀殺死犯罪人時,被犯罪人發現引起扭打。在扭打過程中被害人頭部撞傷,搶救無效死亡。在此種情形中,被害人作為最初的犯罪人而被最初的被害人反擊,在各種情況的作用下演變為最終的被害人。犯罪人的譴責性大幅度降低,責任完全歸咎于被害人,則犯罪人的行為情節完全對社會不具有危害性自然應免除處罰。
在長期的司法過程中由于沒有立法作為強有力的依據,案件調查審理中只顧收集犯罪人的犯罪證據而忽略了被害人過錯影響犯罪的因素。案件的全貌難以得到體現致使案件審理出現弊端。犯罪者對自身行為的的性質得不到正確的認識,對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不夠,教育改造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司法者未完全認識案件事實,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所具有的社會危害性沒有正確的判斷,不能正確量刑。執法者因為量刑情節被忽略,犯罪人所受到的刑罰難以服人,達不到教育穩定的效果。所以我國通過刑事立法建立被害人過錯責任制度勢在必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辨別連鎖加盟項目的真假騙局
2021-01-18醫療事故處理標準
2021-01-25合同內容要與發票內容一致嗎
2021-01-28監外執行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2021-01-29在哪里辦理結婚手續
2021-01-07遇到交通事故怎么處理
2020-11-21哪種情況下必須通過訴訟程序才能離婚
2021-01-01法院離婚調解程序是什么
2021-02-18承攬人擅自更換材料怎么擔責
2020-12-02全權代理有什么效力怎么規定
2020-12-06商鋪員工在商場摔傷的話誰來承擔責任
2021-01-28個人購買住房是否免征印花稅
2020-12-27唯一住房如何豁免執行
2021-01-08合同期內崗位調動員工不同意怎么辦
2021-02-13企業法定代表人是否有勞動關系
2021-02-03離職補償金標準含年終獎嗎
2021-01-02車險理賠技巧有哪些
2021-02-28保險合同訂立的原則和程序
2020-12-29如何提防人壽保險合同條款中的陷阱
2021-03-10保險賠付步驟有哪些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