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未侵權的判例
從法院審判先例來看,曾出現于上海的三起較有代表性的因新聞報道引起的侵犯肖像權的官司,最終都判了原告敗訴。這三起新聞報道涉及侵犯肖像權的案例主要內容分別如下:
案例之一1988年,上海虹口區市民杜某向當地法院起訴,告《民主與法制畫報》侵犯其已故親屬肖像權。經過及理由是:原告親屬因工作行為發生意外死亡,死者單位由于善后工作沒有做好,導致家屬強占辦公室作為靈堂,直接影響到單位的正常辦公。《民主與法制畫報》記者用圖文的形式予以了報道。原告認為該畫報未經過死者親屬同意,侵犯了死者肖像權。法院審理認為該報道出于輿論監督的需要,不構成侵犯肖像權,駁回原告請求。
案例之二1989年,上海盧灣區朱某狀告《上海科技報》侵犯其肖像權。20年前,6歲的朱某右眼患了一種影響眼睛美觀的眼病,去醫生陳某處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眼疾有所治愈。作為攻克醫療一個難關的病例,陳某為了保存資料,病前和病后都拍攝了照片。20年后,《上海科技報》約請陳-寫一篇關于自己醫術方面的文章,宣傳科技的進步。陳在文章中使用了朱某的照片。文章刊登后,朱某認為報紙用整版的篇幅是為了宣傳陳的醫術,使用自己童年的照片是為了更好地做廣告,以侵犯肖像權為由訴至法院。法院認為該則報道屬于科學宣傳,不屬于廣告,無營利性質,不構成侵犯肖像權。
案例之三1995年,《上海畫報》登載了一組新聞照片,其中一幅畫面是某女士在某商場化妝品柜臺選擇化妝品的情形,題目是《青春與美麗的誘惑》,涉及到肖像的運用。由于照片用于純粹的新聞報道,靜安區法院判定該報道沒有侵犯起訴的女士的肖像權。
《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上述判決案例均將“新聞報道行為”與“營利行為”明確區分開來。但有時問題可能不是如此一目了然,新聞報道不會構成侵犯公民肖像權的一般慣例并沒有法律條文的明確支持。尤其在某些社會文化生活類的報紙版面上,文字和照片的混合使用,既有新聞報道的性質,又有其他的客觀效果。此時的照片除了能更形象地表達新聞信息外,對美化版面和吸引讀者視線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照片就部分地承擔起了審美欣賞的功能,這時,營利的成分就很難完全排除。**導報社侵權一案的一審和二審法院,都將某些肖像報道的形式不完全排除營利的成分的考慮,納入到肖像權糾紛案的審理中。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掛名法人報酬多少錢
2021-03-01支票背書不連續有沒有法律效力
2021-02-20合伙財產質押的主管機關是誰
2021-02-12破產債權的分類
2020-12-15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父母可以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嗎
2021-02-18當一方堅決不離婚時,法院怎么判定是否離婚離婚
2020-12-16交通事故司法鑒定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基準價
2020-12-27汽車追尾事故賠償
2020-12-04交通事故死亡賠償金如何分配
2020-11-16股權激勵中競業限制條款的效力
2021-03-26申請強制執行如何銷案
2021-01-16唯一住房如何豁免執行
2021-01-08法院會拍賣唯一住房嗎
2021-03-19公司名稱變更原名稱立即失效嗎
2021-03-04勞務合同簽競業限制嗎
2021-03-23企業停產是否屬于勞動關系終止
2021-01-08被刑拘后是否可以直接解除勞動關系
2020-11-15保險合同規定車禍過時報案不賠償條款屬霸王條款
2020-12-01某公司訴張某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2-27理賠超過保險額明年保險會上漲嗎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