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是兒子女嬰被揑死該判故意殺人罪。
我國刑法第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謂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
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
1、客體要件
故意殺人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夠獨立呼吸并能進行新陳代謝的活的有機體,是人賴以存在之前提。
2、客觀要件
(1)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以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
(2)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即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
(3)直接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死亡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才能斷定行為人負罪責。
3、主體要件
故意殺人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我國刑法分則規定的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犯罪主體。
4、主觀要件
故意殺人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故意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和錯綜復雜的。常見的如報復、圖財、拒捕、義憤、氣憤、失戀、流氓動機等。動機可以反映殺人者主觀惡性的不同程度,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
相關知識:關于“安樂死”定性問題
對實施積極的安樂死的行為,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所謂安樂死,通常是指為免除患有不治之癥、瀕臨死亡的患者的痛苦,受患者囑托而使其無痛苦地死亡。安樂死分為不作為的安樂死與作為的安樂死。
不作為的安樂死(消極的安樂死),是指對瀕臨死亡的患者,經其承諾,不采取治療措施(包括撤除人工的生命維持裝置)任其死亡的安樂死。這種行為不成立故意殺人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司法鑒定人應履行的義務
2021-02-22刑事自訴案件的受案范圍有什么
2021-02-04公司怕跟員工打官司嗎
2021-02-12工傷認定時間規定有多久
2021-01-02信用社連帶責任多久過期
2021-02-19土地轉讓金誰出
2021-01-11自書遺囑的有效條件
2021-03-10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賠償如何確定管轄
2020-11-11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別
2021-01-29夫妻個人財產,配偶和子女有居住權嗎
2021-03-03個人金融信息受哪些保護
2020-11-14銀行可以申請債務人財產保全嗎
2020-11-16土地糾紛最有利的證據
2020-12-03春季要如何購房
2021-01-02入職體檢屬不屬于個人隱私
2020-12-28勞動者在安全生產方面有哪些權利
2021-02-09意外傷害險的賠與不賠
2020-11-30保險合同的體現形式包括了哪些
2020-11-28男子墜亡保險公司可以拒賠嗎
2021-03-24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的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請求后應怎么辦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