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形成一個復雜的層次結構,遞進層次中的侵權行為可謂“環環緊扣”,前一環節影響著、決定著后一環節的侵權行為的構成;平行層次中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孤零零地獨立于其他侵權行為而與其他諸多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互不牽扯,而且,制度中標準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與擬制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同時并存。這些復雜結構的制度設計的具體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認定標準和構成要素的法理基礎迥異,在一定意義上造成了審判實踐對具體侵權行為認定理解的混亂和審判“作業”的艱難,成為目前人民法院審理侵犯商業秘密糾紛案件的現實困惑之一。本文試透過不同類型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不同法理背景、有關法律概念的特定語境界定來品讀各種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基本意蘊。
一我國法律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權行為的種類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業秘密:(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稍作歸納可見,法律將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劃分為四類:
1、不正當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
2、披露或者使用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商業秘密的行為;
3、違反保密義務披露或者使用商業秘密的行為;
4、視為第三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下面予以分別闡釋。
二不正當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
一、不正當獲取商業秘密行為是一種獨立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
不正當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即是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行為。我國法律將該行為規定為一種獨立的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予以禁止充分體現了知識產權作為一種財產權的權利效力的絕對性特征,從保護設置上鞏固了商業秘密(權)的權利地位:該不正當獲取他人商業秘密信息的行為本身即構成侵犯他人的商業秘密權,不需要其他條件——不管行為人是否在獲取后予以進一步地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商業秘密,都不會對單純的不正當獲取行為構成侵犯商業秘密權產生任何影響。這正是保護商業秘密權的“義務原則”向“財產權原則”發展的必然結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夫妻共同債務如何認定
2021-03-14婚后女方私自流產違法嗎
2021-01-06交通事故中被起訴的對象是誰
2020-11-14離婚后孩子的探望權婚姻法如何規定
2020-12-07判決侵權賠償金支付之日如何確定
2021-01-20開發回遷房房產證如何辦理
2020-12-25員工下班后在公司宿舍摔傷算工傷嗎
2021-02-04存款證明辦理需要哪些材料,可以異地辦理嗎
2021-01-07無效擔保合同如何賠償呢
2021-02-07怎么樣認定有居住權
2021-01-26企業法定代表人是否有勞動關系
2021-02-03調崗通知書范文
2020-11-18勞動糾紛調解找誰
2020-12-16不激納養老金是否屬勞動爭議
2021-03-04保險公司監督檢查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2021-01-23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3-16交通事故保險公司理賠時間
2020-12-07車門跌落傷人是否構成道路交通事故?
2021-02-03裝卸工跌落車下受傷是否由保險公司賠償
2020-12-23汽車自燃房子火災怎么賠償
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