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土保持是山區生產的生命線,是山區綜合發展農業、林業和牧業生產的根本措施。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區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黃河流域是全國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其中,從內蒙古河口鎮到山西龍門,這一段黃河兩岸約十一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包括陜西、山西和內蒙古三省(區)的四十二個縣(旗),水土流失尤為嚴重,三門峽入庫泥沙的百分之六十來自這塊地區,因此,應該以這塊地區作為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集中力量把這塊地區治理好,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泥沙對三門峽水庫的威脅。同時,這塊地區是光山禿嶺、風沙嚴重、土地瘠薄的低產區,集中力量把這塊地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好,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展農、林、牧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根本改變這塊地區的貧瘠落后面貌。就黃河中上游而言,這塊地區是人煙比較稠密的地區,有人,有勞動力,并且已經積累了一些控制水土流失的成功經驗,這又為治理這塊地區的水土流失提供了便利條件。
(二)保持水土,不單純是點和線上的工作,而主要是面上的工作。點和線的治理,在溝口和支流上修筑河庫攔蓄泥沙,只能對泥沙流入干河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并沒有解決山頭山坡廣大面上的水土流失,并不能做到土不下山。點線的治理和面的治理必須同時并舉,配合進行;并且應該更加強調面的治理的重要作用,治山、治坡,根本控制和防止水土沖刷,保持廣大面積的荒山、荒坡和坡耕地上的水土,不使流失,真正做到土不下山。
(三)治理水土流失,必須依靠群眾,依靠生產隊,以群眾集體的力量為主,國家支援為輔。為此,就必須與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相結合,從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著手,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來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多快好省地興辦起保持水土的工程設施。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已經興辦的工程設施得到群眾經常的管護維修,免遭破壞。
(四)治理水土流失,要以坡耕地為主,把坡耕地的治理提高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首要地位。逐步改坡耕地為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采取等高種植等耕作措施,保持水土。黃河上中游地區的一些典型調查表明,荒野無人的老山區,水土流失的程度比較輕;居民點附近,山林破壞、水土流失就比較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比同等坡度的荒坡更為嚴重,一般大百分之六十到一倍。某些新開墾的荒坡地,在開荒的頭一年之內,水土流失量合一平方公里三點一八萬噸,嚴重程度,十分驚人。同時,坡耕地越種越瘦,畝產量越來越低。為了增產糧食,群眾也迫切要求治理坡耕地。治理坡耕地,同群眾當前的生產、生活是密切結合的,更有利于廣泛地調動群眾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積極性。
(五)當然,也不能放松荒坡治理、溝壑治理和風沙治理。荒坡、溝壑和風沙的治理,應該以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為主。在荒山荒坡上種樹種草,牧羊人是一支潛在力量,應該很好把他們組織起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作用。在封山育林育草的時候,也要考慮到牧業的需要,分期分批進行。在荒坡地上,特別是在坡度較大的荒坡地上,種樹種草,應該采取挖坑插栽和挖眼點種的辦法,不宜翻耕。否則,將造成更大的沖刷,樹苗草籽也存不住。
總之,治理的措施必須因地制宜,多種多樣,不同地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不能千篇一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結合施行。在一個縣、一個社、一個隊的范圍內,先治理哪一塊,后治理哪一塊,要根據人力、物力、財力的可能和效益和大小快慢,合理安排,次第進行。
(六)現有的各項水土保持工程和設施(包括植的樹、種的草在內),應該貫徹“誰治理、誰受益、誰養護”的原則,認真地管理養護起來。山區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應該組織有關的干部、有水土保持經驗的農民和牧羊人等,成立管理養護組織,制定修理養護的公約,負責督促檢查水土保持工程設施的管理養護工作。對用于管理養護水土保持工程設施的勞動,也要象其他農活一樣,制定合理的勞動定額,給以應得的勞動報酬;并且要建立一定的責任制度,做到專人負責,經常養護,隨壞隨修。對于負責管理養護的單位和個人,成績顯著的,還應該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
(七)陡坡開荒,毀林開荒,破壞水土極為嚴重,必須堅決制止。無論是個人、集體,或者是機關生產和國營農場開墾的陡坡荒地,都要嚴肅處理,停止耕種;毀林開荒的,還要由開荒的單位和個人負責植樹造林,并且保證成活。今后,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開墾荒地,一定要按照開墾規模的大小,分別報經各級水土保持委員會批準。
在山區修筑鐵路、公路和露天采礦,都要事先規劃好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筑路和采礦的棄土也要有妥善的安排,避免水土被沖刷,河道被淤塞。在山區采伐林木的時候,也要先做好更新的規劃,切實執行“誰采伐、誰更新”的規定,認真做好跡地更新,避免由于采伐林木而招致水土流失。
(八)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導。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各級黨政領導,都應該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放在重要地位,并且要有一位主要干部具體負責水土保持工作。要總結以往的經驗,抓住那些保持水土成效顯著的典型,加以推廣,依靠重點,推動全面工作的開展。要廣泛宣傳水土流失的嚴重危害,宣傳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和經濟效益,做到家喻戶曉,使廣大群眾和干部自覺地積極參加水土保持工作。
省、專、縣水土保持委員會和它的辦事機構,以及水土保持試驗站,都要充實和加強;沒有建立和沒有恢復的要迅速建立和恢復起來。各地的林業工作指導站、農業技術推廣站和科學研究機構,應該協同水土保持試驗站,加強水土保持的試驗研究工作,為發展山區生產和保持水土的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指導。黃河中游重點治理地區的各縣(旗),可以用精減的職工和大中城市下放的人員,建立水土保持站和國營林場,搞水土保持和造林示范,并擔負社隊水土保持工作的技術指導。建站、設場的具體計劃由各省(區)提出,報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審批。
(九)黃河中游重點治理地區的四十二個縣(旗),都要制定自己的水土保持規劃。根據本縣(旗)的人口、勞力、水土流失的面積和程度,以及治理的難易等情況,制定長期的(比如二十年的)、近期的(比如五年的、十年的)和今明兩年的治理規劃。長期的規劃可以是綱要式的,近期的規劃要詳細些,今明兩年的規劃更要詳細些。這塊地區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也要制定自己的水土保持規劃。制定規劃的時候,首先要安排好現有的水土保持工程設施的加工配套和維修養護工作,使之發揮效益;而后再根據可能的條件,安排新的工程設施的興修。不要只貪圖搞新的,丟了現有的。制定規劃的時候,要從下而上,從上而下,上下結合。縣(旗)、社、隊制定規劃的時候,還要照顧到本縣(旗)、社、隊境內的中小河流的上下游關系。涉及幾個生產隊的,由大隊負責主持平衡;涉及幾個大隊的,由公社負責主持平衡;涉及幾個公社的,由縣負責主持平衡;涉及幾個縣的,由專、省水土保持委員會負責主持平衡。各省(區)的農業、林業、水利等有關業務部門、試驗場站和黃河水利委員會都要派出人員,主要是科學技術人員,重點幫助縣(旗)、社、隊做好規劃。一定要實行領導、技術干部和群眾三結合的原則,保證水土保持規劃做得更好,更有科學根據,更切合實際。要求各縣(旗)在今年六月底以前,至遲在第三季度以內,把規劃做好,同時報送專、省和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
(十)本決定是為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重點治理地區制定的,其他省(區)也可以根據本決定的精神,選擇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做為自己的治理重點,做出規劃,加強領導,積極治理,并且堅持不懈,力爭在若干年內,制止水土流失,使山區的農業、林業和牧業生產獲得更好更快的綜合發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
2010-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93修正)
1993-02-22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96修正)
1996-05-15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如何掌握地方性法規清理標準問題的答復
1996-11-08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守則
1998-11-0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召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決定
2003-12-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國和俄羅斯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決定
2001-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1996-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1994-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
1996-05-1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修訂)
2002-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
2004-06-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走私、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分子的決定
1990-12-28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2016修訂)
2016-02-06個體工商戶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退耕還林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口岸衛生監督辦法(2019修正)
2019-03-02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2003-11-2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修訂)
2019-04-03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2017年修正)
2017-08-01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012第二次修正)
2012-12-17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條例
2014-01-17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全國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4-2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
2013-03-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
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