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篇法規已被《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廢止部分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發布日期:2002年2月25日 實施日期:2002年2月25日)廢止(原因:《法紀檢察案件
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已被1993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廢止部分司法解釋和業務文件的通知》廢止;《經濟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已被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
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代替;《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
刑事案件管理制度(試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刑事案件辦案程序(試行)》的相關內容已在1999年1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等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中作出明確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印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經濟
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人民檢察院直接
受理的法紀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等文件的通知
(1986年3月24日 〔86〕高檢發(二)字第4號)
各級人民檢察院:
經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召開的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現將《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經濟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法紀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刑事案件管理制度(試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刑事案件辦案程序(試行)》印發各地試行。在試行中遇到什么問題,請隨時報告我院,以便進一步修改。
附件:
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經濟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司法實踐,制定本規定。
一、貪污案(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條)
貪污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集體經濟組織工作人員或者受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托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盜竊、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貪污公共財物金額在人民幣一千元以上或實物折合人民幣一千元以上的;
2.貪污糧食一千五百公斤(三千斤),糧票二千五百公斤(五千斤)以上的;
3.貪污公共財物雖不足上述數額,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貪污救災、救濟、優撫等款物,貪污黨費、團費、會費,貪污贓款贓物或罰沒款物的;
(2)共同進行貪污犯罪活動的主犯;
(3)多次貪污、屢教不改的;
(4)為掩蓋貪污行為而銷毀憑證或栽贓陷害他人的;
(5)其他貪污公共財物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
二、賄賂案(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
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而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
行賄罪是指為使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其謀取利益,而非法給付財物的行為。
介紹賄賂罪是指在行賄人和受賄人之間進行溝通、撮合,使行賄、受賄行為得以實現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予立案:
1.收受賄賂金額在人民幣一千元以上,行賄金額在人民幣二千元以上,向行賄、受賄雙方介紹賄賂金額在人民幣二千元以上,以及受賄、行賄、介紹賄賂實物折款達上述數額的。
2.行賄、受賄或介紹賄賂雖不足上述數額;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因賄賂行為致使國家、集體、公民個人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
(2)故意刁難、要挾有關單位、個人,強行索取賄賂的;
(3)索取、收受外商、港澳商人賄賂,造成惡劣影響的;
(4)通過行賄、受賄、介紹賄賂行為進行其他非法活動的;
(5)其他行賄、受賄、介紹賄賂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
三、偷稅、抗稅案(刑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偷稅罪是指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收法規,有欺騙、隱瞞等方式逃避納稅,情節嚴重的行為。
抗稅罪是指納稅人抗拒依照稅收法規履行納稅義務,情節嚴重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情節嚴重,對直接責任人員應予立案:
1.國營、集體納稅單位和各類經濟聯合體以及代征、代扣、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偷稅、抗稅數額達到下列程度的:
(1)偷、抗應納稅金額一萬元以上,且偷、抗稅額已占該單位同期應納該稅種稅款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2)偷、抗應納稅金額五萬元以上,且偷、抗稅額已占該單位同期應納該稅種稅款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的;
(3)偷、抗應納稅金額十萬元以上,且偷、抗稅額已占該單位同期應納該稅種稅款總額的百分之十以上的;
(4)偷、抗各種應納稅款總金額達三十萬元以上的;
2.個體工商業戶或其他納稅個人偷稅二千元,抗稅一千元以上的;
3.偷稅、抗稅雖不足上述數額,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立案:
(1)一貫偷稅或抗稅,屢教不改的;
(2)為逃避追查而有意毀壞有關計稅憑證或其他納稅資料的;
(3)偷稅、抗稅并有謾罵、毆打、威脅稅務工作人員情節的;
(4)組織、煽動、指使、唆教納稅人偷稅、抗稅的;
(5)其他偷稅、抗稅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
四、挪用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案(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條)
挪用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罪,是指違反國家有關專款專用的財經管理規定,挪用國家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情節嚴重,致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行為。
挪用國家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情節嚴重,致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對直接責任人員應予立案。
五、假冒商標案(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條)
假冒商標罪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業者,違反商標管理法規,故意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假冒他人已經注冊的商標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責任人員應予立案: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或者有意銷售假冒商標的商品,達到下列程度的:
(1)國營、集體單位假冒商標非法經營額在一萬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三千元以上的;
(2)個體工商業者假冒商標非法經營額在三千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一千元以上的;
2.擅自制造或者銷售他人注冊商標標識,非法獲利五百元以上的;
3.假冒他人注冊商標雖不足上述數額,但已對他人注冊商標信譽造成嚴重損害,或已給國家、集體、個人利益造成嚴重損害的;
4.其他假冒商標情節惡劣、后果嚴重、影響極壞的。
六、其他
1.本規定中所說的“以上”含本數在內。
2.本規定中的各種數額標準,各地應參照執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全國鐵路運輸檢察院也可以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或降低,但須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3.此規定在執行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上報上級檢察院。
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經濟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
規定(試行)》中幾個問題的說明
一、對貪污糧食、糧票的立案標準,應注意以下問題:
(1)貪污糧食一般是按公斤數計算,但如果公斤數尚未達到標準,而折價款數已超過貪污案的標準(一千元)時,應予立案;
(2)貪污糧食指標,凡能折算成糧票的,均按貪污糧票的立案標準立案;
(3)貪污糧食和糧票,均不足各自立案標準,但兩項相加已超過貪污糧票的立案標準(二千五百公斤)的,應予立案;
(4)貪污軍用糧票按貪污糧食計算。
二.在立案標準中,對貪污特定款物只列舉了救災、救濟、優撫等款物及黨費、團費、會費、贓款贓物、罰沒款物等。這是實際辦案中經常遇到的幾種主要的特定款物。對辦案中遇到的其他情況,可比照所列舉的幾種靈活掌握。
三、“共同進行貪污犯罪活動的主犯”一款,是指
共同犯罪的金額已超過立案標準(一千元),主犯的個人所得雖沒有達到一千元,對主犯亦可立案。
四、“屢教不改”應理解為包括批評教育及黨政紀處分。
五、挪用公款以貪污罪論處的立案標準,應比一般貪污案的數額高一些。具體標準可由各地依據本地實際情況酌情掌握。
六、在偷稅、抗稅案立案標準中,國營、集體納稅單位偷、抗稅金額占應納稅金額比例的計算:納稅人偷、抗稅金額占該納稅人本期應納同一稅種稅款總額的比例=該納稅人所偷、抗的本期該稅種稅款金額÷該納稅人本期應納該稅種稅款總額×100%;
對同一納稅人同時偷、抗幾種稅的,其偷、抗稅金額占應納稅金額的比例,應分稅種計算。其中,只要有一種稅的偷、抗稅金額和比例達到規定數額的,即應予以立案,且其他稅種的偷、抗稅金額應一并計入偷、抗稅總額;
對代征、代扣、代繳稅款單位應征未征、應扣未扣、應繳未繳稅款金額占該單位同期應征、應扣、應繳同種稅金額比例的計算,也按上述計算原則辦理。
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法紀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及其他有關法律,結合司法實踐,制定本規定。
一、重大責任事故案(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重大責任事故罪,是指工廠、礦山、林場、建筑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由于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后果或重大經濟損失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致人死亡一人以上,或者致人重傷三人以上的;
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五萬元以上的;
3.經濟損失雖不足規定數額,但情節嚴重,使生產、工作受到重大損害的。
二、刑訊逼供案(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條)
刑訊逼供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對人犯使用肉刑或變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出于泄憤報復的個人動機而對人犯刑訊逼供的;
2.對多人進行刑訊逼供,屢教不改,造成惡劣影響的;
3.刑訊逼供手段殘忍、惡劣的;
4.刑訊逼供,造成冤假錯案的;
5.刑訊逼供,致人精神失常或者自殺的;
6.刑訊逼供,致人
傷殘、死亡的;
7.刑訊逼供,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三、誣告陷害案(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條)
誣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實,向國家機關告發,意圖陷害他人(包括犯人),使他人受刑事處罰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的,應予立案:
為陷害他人,故意捏造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犯罪事實,并由本人或指使他人向國家機關告發的。
四、破壞選舉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
破壞選舉罪,是指違反選舉法的規定,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等非法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違反選舉法的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欺騙、賄賂等非法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
2.偽造選舉文件和選票,虛報選舉票數,或強行宣布合法選舉無效,故意搗亂選舉會場,情節惡劣的;
3.在選舉期間對控告、檢舉在選舉中營私舞弊或違法亂紀行為的公民,進行壓制、打擊報復,情節嚴重的。
五、非法拘禁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
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禁或者其他強制方法非法地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非法拘禁他人,具有毆打、侮辱等情節的;
2.非法拘禁他人時間較長的;
3.多次非法拘禁他人,或非法拘禁多人,造成極壞影響的;
4.出于個人的動機和目的,借故非法拘禁他人的;
5.非法拘禁,致人重傷、死亡的;
6.非法拘禁,致人精神失常或自殺的;
7.非法拘禁,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六、非法管制、非法搜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
非法管制罪,是指無權管制他人的機關、團體、單位的工作人員或個人,以強制方法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
非法搜查罪,是指無權進行搜查的機關、團體、單位的工作人員或個人,或者雖有權進行搜查,但濫用職權,擅自決定非法對他人身體或住宅進行搜查的行為。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是指非法強行闖入他人住宅,或經要求其退出仍拒不退出,影響他人正常生活和居住安全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非法管制他人,情節嚴重或者造成一定后果的;
2.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手段惡劣的;
3.多次或對多家非法搜查,影響很壞的;
4.非法搜查引起被搜查人自殺或造成財物嚴重損壞的;
5.非法搜查,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6.非法強行侵入他人住宅,嚴重妨害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的。
七、報復陷害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條)
報復陷害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實行報復陷害,或者對執法人員和揭發檢舉、作證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報復陷害,致使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或其他權利受到嚴重損害的;
2.對執法人員和揭發檢舉作證人員打擊報復,情節嚴重的;
3.報復陷害,致人精神失常或自殺的;
4.報復陷害,手段惡劣的;
5.報復陷害,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八、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條)
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他人正當的宗教信仰自由,情節嚴重的行為。
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以強制手段非法干涉、破壞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采取強制手段,干涉他人正當的宗教活動或者強迫教徒退教、強迫公民信教或信某一教派,情節惡劣,后果嚴重,影響很壞的;
2.非法封閉或搗毀合法宗教場所及其他宗教設施的;
3.強迫少數民族改變風俗習慣或非法干涉、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引起民族糾紛的;
4.非法剝奪他人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九、偽證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八條)
偽證罪,是指在偵查、審判過程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意圖陷害他人或為他人隱匿罪證,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的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或者是國家工作人員為嚴重
經濟犯罪分子銷毀、隱匿罪證、制造偽證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偽證行為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處罰或者輕罪重判的;
2.偽證行為足以使
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處罰或者重罪輕判的;
3.偽證行為造成冤、假、錯案的;
4.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為走私、套匯、投機倒把、貪污、賄賂、重大盜竊、販毒、盜運珍貴文物出口等經濟犯罪分子銷毀、隱匿罪證或者制造偽證的;
5.由于偽證行為,致使他人自殺或精神失常的;
6.偽證行為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十、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條)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是指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次數較多,數量較大的;
2.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致使他人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妨害或身體、精神受到嚴重損害的;
3.非法開拆他人信件、涂改信中內容,或者張揚他人隱私、侮辱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
4.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電報,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十一、重婚案(刑法第一百八十條)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又與他人結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本人有配偶而又與他人結婚的;
2.本人雖無配偶,但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
十二、泄露國家重要機密案(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條)
泄露國家重要機密罪,是指行為人違反國家保密法規,泄露國家重要機密,情節嚴重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國家工作人員違反國家保密法規,泄露國家重要機密,情節嚴重的;
2.非國家工作人員泄露國家重要機密,造成嚴重后果的。
十三、玩忽職守案(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條)
玩忽職守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由于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由于玩忽職守,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傷三人以上的;
2.由于玩忽職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五萬元以上的;
3.玩忽職守造成經濟損失雖不足規定數額,但情節惡劣,使工作、生產受到重大損害的;
4.由于玩忽職守,造成嚴重政治影響的;
5.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第一條(一)、(二)、(三)項所列的犯罪人員,有追究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不依法處理,或者因受阻撓而不履行法律所規定的追究職責的。
十四、徇私舞弊案(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
徇私舞弊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故意顛倒黑白做枉法裁判,以及其他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包庇、窩藏嚴重破壞經濟的犯罪分子,隱瞞、掩飾其犯罪事實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使明知是無罪的人受到追訴的;
2.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故意包庇,使明知是有罪的人不受追訴的;
3.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故意歪曲事實和法律,減輕或者加重對有罪的人處罰的;
4.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故意顛倒黑白,作出違反事實,違反法律的判決、裁定或決定的;
5.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包庇、窩藏走私、套匯、投機倒把、重大盜竊、販毒、盜運珍貴文物出口,收受賄賂等犯罪分子,隱瞞、掩飾其犯罪事實的;
6.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第一條(一)、(二)、(三)項所列的犯罪人員和犯罪事實知情的直接主管人員或者僅有的知情的工作人員不依法報案和不如實作證的;
7.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十五、私放罪犯案(刑法第一百九十條)
私放罪犯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私自將罪犯放走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私自將罪犯放走或者授意、指使他人將罪犯放走的;
2.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偽造、變造或涂改有關
法律文書,將罪犯放走的;
3.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為罪犯提供便利條件,致使罪犯脫逃的;
4.司法工作人員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向罪犯通風報信,或者制造條件,致使罪犯脫逃的;
5.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第一條(一)、(二)、(三)項所列的犯罪人員和犯罪事實知情的直接主管人員或者僅有的知情的工作人員不依法報案和不如實作證,致使罪犯脫逃的。
十六、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案(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
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是指郵電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他人郵件、電報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私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次數較多或數量較大的;
2.私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并從中竊取財物的;
3.私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雖然次數不多,數量不大,但給國家、集體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后果的;
4.私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造成其他危害后果的。
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法紀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
(試行)》中一些問題的說明
一、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法紀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中所說的“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在國家權力機關、各級行政機關、各級司法機關、軍隊、國營企業、國家事業機構中工作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或受國家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委托從事公務的人員。
二、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所規定的“重大責任事故”,是指工廠、礦山、林場、建筑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由于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冒險作業而造成有重大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要把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與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的違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管理規定,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中發生的
重大事故區別開來;與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的因交通肇事而發生的重大事故區別開來;與國家工作人員由于嚴重官僚主義和極端不負責任而造成重大損失的玩忽職守罪區別開來;與破壞事故、自然事故、技術事故等區別開來。
該條所說的“工廠、礦山、林場、建筑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包括國營、集體的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聯合經營、個體經營的經濟組織。該條所說的“職工”、是指在上述企業、事業單位和聯合經營、個體經營的經濟組織中工作的人員(包括固定工、合同工、臨時工)。
三、重大責任事故案和玩忽職守案中所說的“直接經濟損失”,是指由于事故而造成的建筑、設備、產品等毀壞、損失(即全部或部分喪失價值或使用價值),以及因人員傷亡而支付的醫療、喪葬、撫恤等費用。
關于“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五萬元以上的”立案數額問題,各省(區、市)在參照執行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或降低,但須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四、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刑訊逼供案的犯罪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在司法實踐中,主要是指公安、檢察、法院的工作人員,企業、事業單位的保衛干部,農村各級治保干部和受國家機關委托協助辦理刑事案件的人員。
該條所說的“人犯”,是指
犯罪嫌疑人和正在偵查、起訴、審判過程中的刑事
被告人。為達到取得證據和口供的目的,對證人、無辜群眾和其他人員使用肉刑或變相肉刑,符合刑訊逼供罪立案標準之規定的,亦應以刑訊逼供定罪。
該條所說的“以肉刑致人傷殘的,以傷害罪從重論處”,應理解為以刑訊逼供定罪,按故意傷害罪的有關條款量刑處罰;刑訊逼供致人死亡的,亦以刑訊逼供定罪,按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條款量刑處罰。
“刑訊逼供致人死亡”,是指由于暴力摧殘或其他虐待,致使被害人當場死亡或經搶救無效死亡的。因刑訊逼供而導致被害人自殺的,要根據具體情節分析認定,一般不宜定為“刑訊逼供致人死亡”。
五、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的非法拘禁罪是指未經司法機關的批準或決定,擅自采取關押、捆綁、審訊、私設公堂、游街示眾等手段,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
該條所說的“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是指在非法拘禁過程中,由于暴力摧殘或其他虐待致使被害人當場死亡或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以及被害人在非法拘禁期間自殺的,非法拘禁解除后被害人自殺的,要根據具體情節分析認定,一般不宜定為“非法拘禁致人死亡”。
六、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條中所說的“向國家機關告發,是指國家各級權力機關、各級行政機關、各級司法機關告發,也包括向所在單位或組織、報社或有關人員告發。
七、刑法第一百九十條所說的“罪犯”,是指正在服刑的犯人,已被拘留、逮捕的刑事被告人,被群眾扭送到政法機關的現行犯,以及經審查證實有犯罪事實的收容審查人員。
八、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所說的“郵件”,是指郵電部門傳遞過程中的函件(包括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讀物四種)和包件,傳遞中的報刊雜志和匯票也視為“郵件”。
郵電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采取私拆、隱匿、毀棄郵件的手段竊取財物的,應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條貪污罪從重處罰,但罪名仍就定為“私自拆開、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不應定為貪污罪。
九、刑法第一百八十條規定的重婚案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有關通知的精神,法紀檢察部門只受理“被害人不控告,而由人民群眾、社會團體或有關單位提出控告”需要公訴的案件,其余重婚案件都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重婚案查處的重點,應當是那些道德敗壞、品質惡劣、喜新厭舊、影響極壞或者出于封建落后思想,為了傳宗接代而重婚的案件。由于以下幾種情況而重婚的,可以認定不構成重婚罪:
1.對主動解除或經勸說、批評教育后解除非法婚姻關系的;
2.因自然災害、被拐賣或者其他客觀原因而流落外地,為生活所迫而與他人結婚的;
3.因強迫、包辦婚姻或因遭受虐待,與原配偶沒有感情,無法繼續維持夫妻生活而外逃,由于生活無著,又與他人結婚的;
4.因配偶長期外出下落不明,造成家庭生活嚴重困難,又與他人結婚的。
對認為不構成重婚罪,但需要對
離婚、子女、財產等進行調解或裁定、判決的案件,應依法移送人民法院處理。
根據憲法、婚姻法有關規定的精神和司法實踐,各自治區和少數民族集居較多的省,可根據本地的實踐情況和少數民族的婚姻、風俗習慣,對重婚罪的立案標準作出相應的變通規定,但須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刑事案件管理制度(試行)
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和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為了加強案件管理,改進辦案領導、監督工作,提高辦案質量,特制定《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刑事案件管理制度(試行)》如下:
一、案件管轄范圍
經濟檢察部門負責受理、偵查刑法中的下列案件:
(一)偷稅、抗稅案(刑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二)挪用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案(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條);
(三)假冒商標案(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條);
(四)貪污案(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條);
(五)賄賂案(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
(六)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自己直接受理的其他案件。
法紀檢察部門負責受理、偵查刑法中的下列案件:
(一)重大責任事故案(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二)刑訊逼供案(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條);
(三)誣告陷害案(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條);
(四)破壞選舉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
(五)非法拘禁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
(六)非法管制、非法搜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
(七)報復陷害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條);
(八)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條);
(九)偽證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八條);
(十)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條);
(十一)重婚案(刑法第一百八十條);
(十二)泄露國家重要機密案(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條);
(十三)玩忽職守案(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條);
(十四)徇私舞弊案(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
(十五)私放罪犯案(刑法第一百九十條);
(十六)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案(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
(十七)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自己直接受理的其他案件。
二、案件分類標準
經濟檢察、法紀檢察部門立案偵查的案件標準參見經濟檢察、法紀檢察立案標準。
經濟檢察部門立案偵查的情節、后果嚴重的下列案件,列為重大案件:
(一)個人貪污、受賄數額在一萬元或共同貪污、受賄三萬元以上的;個人貪污糧食一萬五千公斤或糧票二萬五千公斤、共同貪污糧食二萬五千公斤或糧票三萬五千公斤以上的;
(二)國營或集體工商企業偷稅抗稅額在十萬元以上的;個體經營者偷稅抗稅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三)國營或集體工商企業假冒商標,非法經營數額在十萬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三萬元以上的;個體經營者假冒商標,非法經營數額在三萬元以上,或非法獲利一萬元以上的;
(四)挪用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在二萬元以上的;
(五)縣級以上干部犯罪的。
經濟檢察部門立案偵查的情節惡劣、后果特別嚴重的下列案件,列為特別重大案件:
(一)個人貪污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
(二)個人貪污糧食在十萬公斤或糧票十五萬公斤以上的;
(三)個人受賄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
(四)地級以上干部犯罪的。
領導機關交辦的投機倒把、走私販私、
詐騙犯罪的重大案件、特別重大案件標準,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當前辦理經濟犯罪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試行)》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嚴懲嚴重經濟罪犯的意見》有關規定精神執行。如:個人投機倒把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數額三萬元以上的;個人詐騙或走私非法獲利在一萬元以上的,一般可視為重大案件。對個人投機倒把非法經營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數額在十萬元以上;對個人詐騙或者走私非法獲利個人所得在五萬元以上的,一般可視為特別重大案件。
法紀檢察部門立案偵查的情節、后果嚴重的下列案件,列為重大案件:
(一)重大責任事故死亡三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在十萬元以上的;
(二)玩忽職守致人死亡三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在十萬元以上的;
(三)因侵犯公民民主權利、人身權利而致殘、重傷的;或者影響很壞的;
(四)私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竊取財物價值五千元以上的;
(五)縣級以上干部犯罪的。
法紀檢察部門立案偵查的情節惡劣、后果特別嚴重的下列案件,列為特別重大案件:
(一)重大責任事故致人死亡十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玩忽職守致人死亡十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因侵犯公民民主權利、人身權利而致人死亡一人以上的;或者影響極為惡劣的;
(四)私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竊取財物價值一萬元以上的;
(五)地級以上干部犯罪的。
三、備案制度
(一)經濟檢察部門、法紀檢察部門立案偵查的案件,應將《立案請示報告》和《
立案決定書》一式兩份,報上一級檢察院備案。
(二)經濟檢察、法紀檢察的重大案件,由立案的檢察院將《立案請示報告》和《立案決定書》逐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一式二份備查。
(三)特別重大的經濟案件、法紀案件和涉及港、澳、臺及外籍人犯罪的案件,由立案的檢察院將《立案請示報告》和《立案決定書》逐級報最高人民檢察院一式二份備查。
(四)對已經報送上級檢察院備案的重大案件、特別重大案件的偵查終結報告、
起訴書、免予起訴決定書、
撤銷案件決定書和人民法院的
判決書、裁定書等法律文書,應按照規定及時報送上級人民檢察院。
(五)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檢察院報來的備案材料,應指定專人審查,承辦人應填寫《備案材料審查表》,提出審查意見,報送部門領導或檢察長批示。并將審查出的問題和處理意見,用書面形式及時通知下級檢察院。
四、案件偵查、起訴責任制度
(一)案件的受理和立案偵查,由發案地或被告人所在地的縣(市、區)人民檢察院負責。分(市)檢察院應對辦理重大案件工作負責檢查領導,并對特別重大案件組織或參與偵查、起訴;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對特別重大或疑難案件進行檢查指導,并直接參與一部分案件的偵查、起訴工作;最高人民檢察院選擇一部分案情復雜、特別重大或涉及港、澳、臺及外籍人犯罪的案件,進行檢查指導,或參與一部分案件偵查、起訴工作。
(二)涉及幾個縣或城市幾個區的案件必要時分(市)檢察院組織協調偵查、起訴工作;涉及幾個地(市)的重大、特別重大案件,必要時由省、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組織協調偵查、起訴工作;涉及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特別重大案件,必要時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組織協調偵查、起訴工作。
(三)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案件的偵查終結和終止偵查。一般案件由縣(市、區)檢察院檢察長決定;重大案件由縣(市、區)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特別重大案件由立案的檢察院決定。偵查終結和終止偵查案件的請示報告和決定等有關材料,按照備案制度的有關規定報送上級檢察院備查。
(四)上級檢察院發現下級檢察院對經濟檢察、法紀檢察立案、偵查終結、終止偵查、起訴、免訴、撤銷案件不當的,應當及時給予糾正或變更,所作的決定,起法律效力。下級檢察院對于上級檢察院有關案件方面的決定、指示,要認真執行。
五、健全案件報告制度
(一)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要在每季第一個月的中旬將上季辦理重大案件和特別重大案件情況綜合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一月和七月中旬將半年受案、立案和案件辦理情況匯總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
(二)在辦案中有關執行刑法、刑事訴訟法和偵查方面的問題,應按照逐級請示、答復的原則辦理。
(三)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案件統計報表方面的有關問題,另行規定。
六、附則
(一)過去有關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刑事案件管理制度的規定與本《制度》不相一致的,按本《制度》規定辦理。
(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全國鐵路運輸檢察院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案件管理細則,貫徹執行。并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刑事案件辦案程序(試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和查辦案件的需要,特制定本程序。
第一節 受理案件范圍和案件來源
第一條 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圍,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案件管轄范圍的分工執行。
第二條 人民檢察院受理案件的來源:
一、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控告和檢舉的;
二、個人控告和檢舉的;
三、黨委、人大常委、上級人民檢察院交辦的;
四、有關機關移送的;
五、犯罪人自首的;
六、人民檢察院自己發現的。
第三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向人民檢察院控告、檢舉犯罪,用書面形式提出。個人向人民檢察院控告、檢舉犯罪,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提出。檢察人員接受口頭控告、檢舉時,應將控告、檢舉寫成筆錄,經控告、檢舉人確認無誤后,由控告、檢舉人簽名或蓋章,同時向控告、檢舉人講明誣告應負的法律責任。
控告、檢舉人如果不愿意公開自己的姓名,在偵查期間,應當為他保守秘密。
第四條 犯罪人坦白、自首可以用書面形式或口頭陳述。對口頭自首的,檢察人員應作好筆錄,記錄犯罪的具體事實(包括時間、地點、情節、手段、后果等),經自首人核對無誤后,簽名或蓋章。記錄人亦應在筆錄上簽名。
第五條 對于個人的控告、檢舉,犯罪人的自首和其他單位移送的案件都應當接受,其中不屬于人民檢察院管轄范圍的,應當及時移送主管機關處理,并通知控告、檢舉單位或控告、檢舉人。對必須采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采取緊急措施,然后移送。
第二節 立案前的審查和立案
第六條 人民檢察院對于控告、檢舉、自首、移送、交辦和自己發現的違法犯罪材料,應當及時進行審查,并分別情況,進行處理。
一、經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即填寫《立案請示報告》,經檢察長批準或檢察委員會決定,制作《立案決定書》。按照案件管理制度的規定及時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不應當立案的,應用書面形式及時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予以撤銷。下級人民檢察院有不同意見時,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復議。復議結果應及時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執行。
《立案決定書》內容包括:被告人姓名、性別、年齡、籍貫、文化程度、工作單位、職務、案由和案件來源、主要犯罪事實、決定立案的根據等。
二、經審查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具有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之一不予立案的,經科、處長或檢察長批準后,應制作《不立案通知書》,將不立案的原因和理由通知控告、檢舉單位或控告、檢舉人。控告、檢舉單位或控告、檢舉人不服,可以申請復議,復議的結果,應當通知控告、檢舉單位或控告、檢舉人。
三、經審查認為控告、檢舉的犯罪事實不清、需要補充材料才能確定立案或不立案的,可以通知控告、檢舉單位補充材料,人民檢察院也可以派人直接調查。或者配合有關部門聯合調查,對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立案偵查;認為犯罪情節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移送有關部門處理。并通知原控告、檢舉單位或個人。
第七條 對于有關部門隨案移交的調查材料,必須認真審查核實,經主辦案件的檢察員認定簽字,才可作證據使用。
第八條 縣級以上干部、知名人士犯罪需要立案偵查的,按干部管理權限的規定,由相應的人民檢察院向有關部門通報。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或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犯罪,需要立案偵查的,應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相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報。
第九條 受案后,對于需要勘驗現場的案件,應迅速組織力量勘驗,以發現和收取犯罪痕跡和證據。
第三節 偵查
第十條 立案偵查的案件,應當制定偵查計劃,經主管科、處長或檢察長批準后實施。偵查計劃的內容包括:應查明的問題和追查的線索、偵查的方法、步驟、措施、時間、注意事項、參與偵查人員的職責分工等。
第十一條 從事偵查工作的人員,憑人民檢察院的證明文件向有關單位和人員收集、調取證據。對于不能調取的證據,可以拍照、復制。
第十二條 對不需要拘留、逮捕的被告人,可以傳喚到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檢察院指定的地點進行訊問,也可以到被告人所在單位或住處進行。對在押的被告人,應填寫《提押證》,前往
看守所進行訊問,或者提到人民檢察院訊問。
在訊問被告人時,辦案人員不得少于二人。
第十三條 傳喚被告人,應使用《傳訊通知書》。經過傳喚無故不到的,經科、處長批準,可以拘傳。拘傳要出示人民檢察院的《拘傳證》。
第十四條 訊問被告人前應作好充分準備,熟悉案情和適用的法律條款,作出訊問計劃,訊問時既讓被告人陳述有罪情節,也允許被告人作無罪辯解,并可以結合案情進行必要的政策、
法律教育。
第十五條 訊問被告人,要作好訊問筆錄(可以錄音、錄像)。訊問筆錄應交被告人核對,對于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他宣讀。如筆錄有差錯、遺漏,應當允許被告人更正或者補充,經核對無誤后,由被告人逐頁在筆錄上簽名(蓋章)或者捺指印。訊問人員和記錄人員亦在筆錄末頁上簽名。如果被告人拒絕簽名(蓋章)或捺指印的,應在筆錄上注明。被告人可以自行書寫供詞,檢察人員也可以讓被告人書寫供詞。
第十六條 詢問證人,應個別進行。詢問前,應告知證人要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應負的法律責任。詢問時,辦案人員不得少于二人。
詢問證人和被害人要作好詢問筆錄,詢問筆錄應交被詢問人核對,對于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他宣讀。如筆錄有差錯、遺漏,應允許被詢問人更正或補充,經核對無誤后,由被詢問人簽名或蓋章。詢問人和記錄人員亦應在筆錄末頁簽名。
第十七條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應告知他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
第十八條 為了發現和搜查犯罪證據,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等應當在檢察人員主持下進行勘驗、檢查,人民檢察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也可以請公安機關協助,共同進行。檢察主持或參與勘驗、檢查工作,必須持有檢察機關的證明文件。被告人如拒絕檢查,檢察人員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強制檢查。
現場勘查必須邀請兩名與案件無關,為人公正的公民作見證人。公安司法人員不能充當見證人。
第十九條 偵查中,如有必要由受害人、被告人、證人對某些物品、文件、尸體或參與犯罪的人進行辨認的時候,經科、處長或檢察長批準可以進行辨認。在組織對人辨認時,應將被辨認的對象混雜在三個以上年齡、衣著、體貌等特征大致相似的人當中,進行辨認。辨認應當分別進行。在辨認時,應詳細詢問辨認人,要其陳述被辨認的人或物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不能讓辨認人事前看到所要辨認的對象。在辨認過程中,檢察人員不能對辨認者給予任何暗示。
第二十條 勘驗、檢查、辨認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參加勘驗、檢查、辨認的人和見證人、檢察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十一條 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或聘請有專門知識并和本案無利害關系的人員進行鑒定。
第二十二條 聘請鑒定人應先由人民檢察院寫出《聘請書》,通過鑒定人所在機關、團體聘請。進行鑒定前,應向鑒定人送達所需鑒定的文件、物品、痕跡、帳簿、憑證以及有關材料。并提出要求鑒定解決的問題。鑒定后應寫出
鑒定結論,由鑒定人簽名或蓋章。用作證據的鑒定結論如果被告人提出申請,可以
補充鑒定或者
重新鑒定。
第二十三條 為了確定案件中某些事實情節的存在或者不存在,在必要的時候,經檢察長批準,可以進行偵查實驗。但要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險、侮辱人格或有傷風化的行為。偵查實驗的過程和結果,要全面、詳細、準確地記錄下來,參加實驗的人應在筆錄上簽字或蓋章。
第二十四條 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檢察人員可以對被告人以及可能隱匿罪證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的地方進行搜查。搜查時應出示《搜查證》,并有見證人在場。《搜查證》應由檢察長簽發。
在執行拘留、逮捕時,遇有緊急情況,不另用搜查證也可以進行搜查。
第二十五條 檢查和搜查婦女的身體,應由女工作人員進行,檢查身體,必要時也可由醫師進行。
第二十六條 搜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檢察人員、被搜查人或者家屬和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被搜查人在逃或者他的家屬拒絕簽名、蓋章,應當在筆錄上注明。
第二十七條 對于扣押的物品和文件,應當會同在場見證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點清楚,并當場開列清單一式兩份,由檢察人員、見證人、被搜查人或其家屬簽名或者蓋章,一份交被搜查人或其家屬,一份附卷備查。
第二十八條 需要扣押被告人的郵件、電報或者凍結被告人銀行存款的時候,應經檢察長批準,填寫《決定扣押郵件、電報通知書》、《停止支付儲蓄存款通知書》,分別通知郵電部門和銀行執行。
第二十九條 對于已決定扣押的郵件、電報和凍結的存款,如不需要繼續“扣押”或者“凍結”的時候,應當按原審批手續填寫《停止扣押郵件、電報通知書》或《解除停止支付儲蓄存款通知書》,分別通知有關部門,停止扣押或者解除凍結。
第三十條 對于扣押的物品、文件、郵件、電報,應妥善保存,不得動用、調換或毀損。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迅速退還原主或者原郵電部門。
第三十一條 檢察人員遇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檢察人員回避。對駁回申請回避的決定,當事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檢察人員的回避由檢察長決定;檢察長的回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對偵查人員的回避作出決定前,偵查人員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
第四節 偵查中的強制措施
第三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在偵查中可以使用五種強制措施,即:拘傳、
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
第三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在偵查過程中,對于犯罪分子犯罪后企圖行兇、自殺、逃跑以及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等情況,確實需要先行拘留的,填寫《呈請拘留審批表》,經檢察長決定后,填寫《拘留人犯通知書》通知公安機關填發《
拘留證》并執行,必要時人民檢察院可派員協助。并按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四條 逮捕人犯,應當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的規定執行。逮捕人犯應填寫《逮捕人犯審批表》,經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并簽發《決定逮捕通知書》通知公安機關填發《逮捕證》并執行,必要時人民檢察院可派員協助。同時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錯捕,應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糾正。
應當逮捕的被告人如果在逃,可提請公安機關發布通輯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歸案。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干部和知名人士犯罪需要逮捕的,由相應的人民檢察院按干部管理權限的規定征求有關部門的意見后審查決定。與有關部門意見有分岐的,報告上級人民檢察院決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或地方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犯罪需要逮捕的,應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相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許可。人民檢察院認為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同意逮捕意見有錯誤的時候,可以要求復議。如屬現行犯被拘留,決定拘留的機關必須立即報請該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
第三十六條 人民檢察院對于已拘留、逮捕的被告人,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進行訊問。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拘留、逮捕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二十四小時內通知被拘留、逮捕人家屬或者所在單位。
第三十七條 對被告人需要采取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時,應經檢察長批準。取保候審,應填寫《取保候審決定書》,由保證人出具《保證書》。監視居住,應制作《監視居住決定書》,并填寫《監視居住
委托書》,由當地公安派出所執行,或者交由受委托的當地政府部門、被告人所在單位執行。對被監視居住的,應根據案件和被告人的具體情況,指定不得離開的區域。
以上兩種決定書都應向被告人宣讀,并讓被告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三十八條 對已經采取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如果需要撤銷時,應經檢察長批準,發出《撤銷取保候審通知書》或《撤銷監視居住通知書》,通知保證人,當地公安派出所、受委托的單位、被告人;需要逮捕的,應及時辦理逮捕手續,予以逮捕。
第三十九條 對于被羈押的正在受偵查的被告人,不能在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期限內辦結,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辦法,對社會沒有危險性的,經檢察長批準,可以變更強制措施,改為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期間,不計入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辦案期限,但是不能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解除羈押時,應制作《決定釋放通知書》通知公安機關執行。經上級人民檢察院決定逮捕的人犯,需要變更或撤銷強制措施的,應請示原決定逮捕的上級人民檢察院決定。
第四十條 已逮捕的被告人,在偵查中的羈押期限不得超過兩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應在羈押期限屆滿七天前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準延長一個月。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和流竄作案的、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在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
偵查羈押期限內不能辦結的,應在羈押期限屆滿十五天前提出申請報告,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在偵查期間,發現被告人另有與原來立案的性質不同的罪行,可以經檢察長批準補充偵查,重新計算羈押期限。改變管轄的偵查、起訴案件,從改變后的辦案機關收到案件之日起計算辦案期限。對被告人作
精神病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凡延長羈押期限,都必須按規定辦理延長羈押期限手續。
第五節 偵查終結
第四十一條 對于已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由承辦人寫出《偵查終結報告》,提出提起公訴、或免予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意見,對于共同犯罪案件中不構成犯罪的被告人,應提出不起訴處理意見。經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審查決定后,分別制作《起訴書》、《免予起訴決定書》、《不起訴決定書》、《撤銷案件決定書》并按照規定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
第四十二條 提起公訴的案件,應當是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規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
第四十三條 免予起訴的案件,應當是已經構成犯罪,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案件。
對于免予起訴案件的贓款贓物、違禁品、作案工具等,須經檢察長批準后予以收繳,并填寫收繳贓款、贓物清單和《沒收決定書》一式兩份,一份交被告人,一份存檔,并在《免予起訴決定書》的附注欄內注明。對被告人免予起訴決定后,應將免予起訴決定書送交被告人及其所在單位。如其在押,應當立即通知公安機關釋放。
免予起訴案件的附帶民事訴訟,可以對被告人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
賠償損失。并監督當事者雙方
達成協議。在執行協議中發生的糾紛,當事人可以自訴到人民法院審理。
第四十四條 對決定撤銷的案件,應填寫《撤銷案件決定書》,分別交被告人所在單位,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存檔,有通知被告人必要的,可交被告人一份。如被告人在押,應當立即通知公安機關釋放。
第四十五條 已經偵查終結的案件,準備起訴的時間不得超過一個月;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
第四十六條 起訴以后,由人民法院退回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內補充偵查完畢。
第四十七條 對于控告、檢舉材料,經審查認為被告人不需要作刑事處罰或決定免訴、撤銷案件或不予起訴,需要移送有關機關處理的;以及查處案件中發現發案單位在工作和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或問題的,應向有關機關發出《檢察建議書》,并請他們將研究處理結果告訴人民檢察院。
第六節 其他
第四十八條 對于決定起訴的案件的提起公訴、出庭支持公訴、審判監督工作以及本程序有關逮捕、起訴、免予起訴的未盡事宜,參照本院《刑事檢察工作試行細則》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九條 軍事檢察院、鐵路運輸檢察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辦案程序可參照本程序自行制訂。并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第五十條 關于案件材料歸檔立卷制度另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