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布置2003年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報表的通知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1-01-17 · 5436人看過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揚州稅務進修學院,局內相關單位:

  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2003年度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報表>的通知》(財庫[2003]117號)要求,結合國家稅務局系統的實際情況,現將2003年國家稅務局系統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決算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強決算編報的組織領導工作。財務決算數據是財政經濟運行的綜合反映,是政府宏觀經濟決策的重要參考,也是編制財政預算和實施科學收支管理的基本依據。

  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對決算編審工作的組織領導,做到統籌安排,精心組織,認真做好決算編審各個環節的工作,以保證2003年決算編審工作的進度和質量。

  二、做好年終清理結算工作。各單位要按照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規定和預算批復,核對年度預算撥款、及時清理收支賬目和往來款項,凡屬本年的各項收入都要入帳,屬于本年的各項支出,都要按規定的支出渠道如實列報。??

  三、實事求是地做好編報工作。各單位在編報財務決算時,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地反映本單位預算執行情況。對所屬各級預算單位報表數據、本級單位報表數據認真進行審核、匯總,并將報表中的中央財政撥款數與總局實際撥款數核對一致,做到所有數據帳帳相符,帳表相符。各匯總單位要以所屬單位上報并經審核的會計數據為準,不得隨意調整科目、估列代編、瞞報漏報、虛報收支、隨意結轉,造成決算不實。今后對弄虛作假的行為,要嚴格按有關規定處理。要按規定的時間,及時完成決算匯編和報送任務。??

  四、做好決算報告分析工作。各單位要充分利用決算數據對本單位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及時發現財務收支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進一步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五、2003年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報表表式及填報口徑??

  (一)本套報表由封面、主表和補充指標表組成。見附件1.

  (二)填報說明見附件2、3.

  六、報送內容、時間及方式??

  (一)報送內容??

  1.紙質報表及說明。各省國稅局報送本省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匯總表、報表說明及分析一式二份(含稅補01、02、03表),省內發生收回以前年度支出業務的各基層單位報稅補01表一式二份;總局各預算單位報送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報表、說明及分析一式二份。??

  2.數據軟盤。各省國稅局、總局預算單位報送全部(含財決表、稅補表并帶全部基層單位數據)決算數據軟盤一份。??

  (二)報送時間及方式??

  2003年決算編報工作應于2004年2月22日前完成,報送方式另行通知。?テ摺⑵淥?事項??

  (一)本套報表仍使用財政部與北京久其公司共同開發的《財政部會計報表軟件》。

  軟件另行下發。??

  (二)各省級國稅局如在報表編制過程中發現問題,請及時與總局財務管理司支出處聯系。聯系電話:63417276、63417204.

  附件:1.2003年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報表表式(略)

  附件2:2003年度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報表編制說明

  一、報表編制范圍

  本套報表編制范圍包括國稅局系統執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全部行政、事業單位(含經費自理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實行企業管理、有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

  二、編制、錄入級次

  凡屬本套報表編制范圍的單位都應逐戶編制和錄入本套報表。

  國稅局系統分戶錄入到基層會計單位。縣級國稅局以下單位及所屬報賬制單位的數據要先合并后再按單戶表錄入。

  省計財部門(以下簡稱系統財務)應單獨錄入本套報表。地(市)計財部門與本局機關財務的全部數據合并后錄入本套報表(無論機構是否合并)。

  三、報表填報要求

  (一)本套報表由行政、事業單位分別填制。

  行政單位填制:封面、稅補01、02、03表,財決01、02、03、04、05、06、07、10、11、12、14、22、23表、行補01表。

  事業單位填制:封面、稅補01、02、03表,財決01、02、03、04、06、07、08、09、10、11、12、14、22、23表。

  建議填制順序:封面、稅補01、02、03表,財決02、04、05、03、01、06、07、12、10、11、08(事業)、09(事業)、22、23、14表、行補01表(行政)。

  (二)錄入完成后,各省局應對本省全部行政事業單位報表進行審核、匯總。全省匯總報表中的中央財政撥款各類款項數額應與總局撥款對賬單各類款項數額一致,上年結余數應與2002年決算報表中的年末結余數一致(如因上年應報未報結余、本年并入賬套結余和收回以前年度支出而導致兩數不一致,其差數必須在稅補01表反映。下同)。

  建議審核順序:

  1、基層會計單位填完封面、稅補01、02、03表即分別進行本表審核,審核通過后再錄入財決各表。本套報表全部填制完成后進行全審。表中“本年財政撥款”

  各類款項數應與上級本年撥款對賬單核對無誤,“上年結余”數應與2002年決算報表中的“年末結余”數一致(如發生上年應報未報結余、并入上年未報賬套結余、收回以前年度支出,則本年報表中的“上年結余”-稅補01表“總計”=2002年報表中的“年末結余”。下同)。

  2、地(市)系統財務部門在接收下級數據前,先核對基層單位紙質報表中的“本年財政撥款”數是否與本年撥款對賬單一致,“上年結余”數是否與2002年決算報表中的“年末結余”數一致。確認無誤后進行數據接收,并分別對每套報表進行全審,然后匯總。匯總完成后,再核對表中“本年財政撥款”各類款項數是否與上級本年撥款對賬單一致,“上年結余”數是否與2002年決算報表中的“年末結余”數一致。

  3、省系統財務部門做法同上。全省匯總表中的“本年財政撥款”各類款項數應與總局本年撥款對賬單一致,“上年結余”數應與2002年決算報表中的“年末結余”數一致。

  (三)本套報表的填報和分戶錄入金額單位為“元”(保留兩位小數)。

  (四)本套報表上報紙表統一采用B4紙(左側留出3公分裝訂線,已設定默認)。

  (五)報送紙質和數據軟盤要求。

  1、紙質報表。各省國稅局報送本省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匯總表一式二份(含稅補01、02、03表);省內發生上年應報未報結余、本年并入賬套結余和收回以前年度支出業務的各基層單位稅補01表一式二份。總局各預算單位報送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報表一式二份。

  2、數據軟盤。各省國稅局、總局預算單位報送全部(含財決表、稅補表并帶全部基層單位數據)決算數據軟盤一份。

  四、報表封面填報方法

  (一)單位名稱:填列單位的全稱(計劃單列市不填省名)并加蓋單位公章。

  舉例:

  1、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國稅局(不能只填陽朔縣,或桂林市陽朔縣,或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國稅局)。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國稅局(不能簡寫為內蒙古自治區錫盟國稅局)。

  2、為便于決算數據后期使用,計劃單列市國稅局在填列單位全稱時不要填列省名,如廈門市集美區國稅局(不要填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國稅局)。

  3、省局系統財務填寫本套報表時,應在單位名稱后加“(系統)”,以便與本單位機關財務報表區別,如“山東省國稅局(系統)”。

  (二)單位負責人:填列單位法人代表或單位主要負責人姓名。

  (三)財務負責人:填列財務部門負責人姓名。

  (四)填表人:填列負責編制本套報表的人員姓名。

  (五)電話號碼:填列填表人單位電話號碼。

  (六)單位地址:填列單位所在地通訊地址。

  (七)單位統一代碼:

  1、根據各級技術監督部門核發的機關、團體、事業單位代碼證書規定的9位碼填列。

  2、無技術監督部門核發的單位統一代碼的單位,請使用臨時代碼。臨時代碼填列規則見附件。

  3、為了與機關財務區別,省局系統財務部門請填寫臨時代碼。

  (八)財政預算代碼:代碼共6位,各級編碼不能重復。全省匯總表代碼、省內各單位代碼、總局各單位代碼規則如下:

  1、省匯總表,第1-2位代碼見《各省代碼表》,3至6位代碼為H;地(市)匯總表,第1-2位為省代碼,第3-4位為省分配的地(市)代碼,第5、6位代碼為H.

  2、省局系統財務表,第1-2位代碼見《各省代碼表》,3至6位代碼為0.

  3、省內各單位表,第1-2位代碼表示省國稅局,按總局分配的代碼(見各省代碼表);第3和第4位代表地(市)級單位(含省局機關、直屬單位),由各省局編排,編排時將省局直屬單位排在各地(市)前;第5和第6位代表縣級單位(含地市局機關、直屬單位),由各地(市)局編排,編排時將地(市)直屬單位排在各縣前。

  各省代碼表

  單 位  代碼 單 位  代碼  單 位  代碼

  北京市  01  寧波市  13  廣西區  25

  天津市  02  安徽省  14  海南省  26

  河北省  03  福建省  15  四川省  27

  山西省  04  廈門市  16  重慶市  28

  內蒙古  05  江西省  17  貴州省  29

  遼寧省  06  山東省  18  云南省  30

  大連市  07  青島市  19  西藏區  31

  吉林省  08  河南省  20  陜西省  32

  黑龍江  09  湖北省  21  甘肅省  33

  上海市  10  湖南省  22  青海省  34

  江蘇省  11  廣東省  23  寧夏區  35

  浙江省  12  深圳市  24  新疆區  36

  4、總局各單位第1-6位代碼見《總局代碼表》

  總局代碼表

  財務管理司  370000  中國稅務咨詢協會    420000

  局機關財務  380000  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   430000

  機關服務局  390000  中國注冊稅務師管理中心 440000

  稅收科研所  400000

  中國稅務學會 410000  揚州稅務進修學院    460000

  (九)單位所在地區:按國家規定的行政區劃代碼選擇填寫。

  (十)單位基本性質:報表編制單位依據政府編制管理部門確定的單位編制性質和經費管理特點在“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經費自理事業單位”三種類型中選擇填列,注意不要選擇“其他單位”。

  “事業單位”指有中央財政撥款且獨立核算的事業單位,包括:稅收科學研究所、稅務學會、咨詢協會、注冊稅務師管理中心、稅務學校等各級國稅局所屬的事業單位。

  “經費自理事業單位”指無中央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

  (十一)預算管理級次:填列“ 10 中央”。

  (十二)隸屬關系:本代碼由“隸屬關系”和“部門標識代碼”兩部分組成,6位填列“000000”,后3位填列“444”。

  (十三)補充指標標識:國稅局系統僅選填“行政經費和教科文事業費”類,其中:有“政府機關經費”撥款的單位選擇“1、有”,沒有“政府機關經費”撥款的單位選擇“2、無”。其他各類補充標識均選填“2、無”。

  (十四)新報因素:按照實際情況在“連續上報”、“新增單位”、“上年應報未報”、“報表類型改變”中選擇填列。如果本年內出現將2個或多個單位合并為1個預算單位,或者將1個或多個單位拆分后合并為1個或幾個單位的情況(即由于單位拆分、合并而致資產發生變化),則選填“其他”。

  (十五)上年代碼:如新報因素選填“連續上報”,則填列上年“單位統一代碼”

  并在最后一位后面加一個0.如新報因素為“新增單位”、“上年應報未報”、“報表類型改變”或“其他”可不填。

  (十六)報表類型:統一選擇“0、單戶”。

  (十七)備用碼:不填。

  五、報表口徑說明

  稅補01表:上年結余差額表

  (一)為準確認定國稅局系統2003年“上年結余”與2002年“年末結余”

  的差額,凡發生上年應報未報結余、并入上年未報賬套結余和收回以前年度支出的單位均應填列本表并將紙質表報送總局。

  (二)表內公式:

  總計=上年應報未報結余+新并入賬套結余+收回以前年度支出小計

  小計=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固定資產購建和大修理支出(與2002年決算報表口徑相同)。

  其中:中財撥款各數≤合計欄各數

  稅補02表:收支余明細表

  (一)本表全面反映本單位上年結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和年末結余情況。根據會計賬簿據實分析填列。

  (二)上年結余。應與2002年決算報表中的年末結余數一致。如發生上年應報未報結余、并入上年未報賬套結余和收回以前年度支出,其差數必須與稅補01表一致。上年專項結余的填報見《關于填報專項結余問題的說明》。

  (三)本年收入。本年收入中的中央財政各類款項撥款必須與上級本年撥款對賬單核對無誤,省匯總數必須與總局本年撥款對賬單一致。

  (四)本年支出。

  1、表中“本年支出”各科目與《國稅局系統2003年支出科目》(以下簡稱科目)比較有兩點不同:一是去掉了原《科目》中的項目經費支出“制裝費”,將其并入到公用支出的“其他”中。二是將原《科目》中遺漏的“稅收調查”,增加在項目經費支出中。

  2、在將本年支出各科目分成“中財撥款”和“其他收入”兩列數字時,必須充分考慮經費來源與相應支出的關系。

  (1)項目經費來源與項目支出的對應關系。本年有“兩證”、“辦案”、“金稅運行”、“雙代”、“稅收調查”和“基建項目支出”6個項目經費。

  當“兩證”、“辦案”、“金稅運行”、“稅收調查”和“基建項目支出”5個項目本年支出等于或大于對應中央財政撥款項目經費上年結余與本年收入之和時,“中財撥款”欄數字只能等于或大于(不能小于)對應中央財政撥款上年結余與本年收入之和;當“雙代”項目本年支出等于或大于對應中央財政撥款雙代項目上年結余與本年收入之和時,“中財撥款”欄數字只能等于(不能小于或大于)對應中央財政撥款上年結余與本年收入之和,差額部分填入“其他收入”欄。

  當6個項目本年支出小于對應中央財政撥款上年結余與本年收入之和時,“中財撥款”欄數字等于實際支出數。

  (2)基本支出經費來源中的指定用途經費與指定用途支出的對應關系。本年有住房公積金、提租補貼、購房補貼、行政單位離退休和事業單位離退休等5個指定用途經費。

  當5個指定用途經費本年支出等于或小于對應中央財政撥款上年結余與本年收入之和時,“中財撥款”欄數字等于實際支出數。當5個指定用途經費本年支出大于對應中央財政撥款上年結余與本年收入之和時,其差額部分按照所使用的中央財政撥款或是其他收入,填入相應“中財撥款”或“其他收入”欄。

  (3)本年“其他雜項支出”來源中的“其他項目機動”經費,既可以用來彌補基本支出,也可以用來彌補除“雙代”以外的各項目支出。

  (4)除以上6個項目和基本支出中的5個指定用途經費外,在分其他科目的“中財撥款”和“其他收入”時,應首先使用中財撥款(不能動用中財撥款中的6個項目和5個指定用途的經費余額),不足部分用其他收入彌補。

  (五)年末結余。應與賬簿記載一致,中央財政撥款中的專項結余不允許出現負結余。本套報表中除財決05表“行政事業性項目”中的“雙代”項目年初和年末外,其他各表(財決01、06、10表)的結余及對應的明細項目的中央財政撥款專項結余均應相等。

  1、中央財政撥款結余:填列上年中央財政撥款結余+本年中央財政撥款收入-本年支出中財撥款數的計算結果。

  2、其中:專項結余:按照每一項目分別填列。如果某項目經費為正結余時,按照年初結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中財撥款列數填列。如果某項目經費為負結余時,結余為0.

  例:辦案費上年結余為100元,本年收入為1000元,本年支出為1500元(其中“中財撥款”列為1260元<動用除項目經費及指定用途以外的中財撥款160元>,“其他收入”列為240元),由于本年支出1500元已超過了上年結余100元+本年收入1000元,則年末結余填列0.

  3、其他收入結余:填列上年結余其他收入+本年其他收入-本年支出其他收入列數的計算結果。

  (六)上繳上級支出、事業單位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結余分配、用事業基金彌補收支差額和經營虧損(即序號168、169、170、171、186、183)由事業單位填列。其中結余分配只由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填寫。

  (七)補充指標:

  助征員人數:填列年末助征員實際人數。

  (八)表內公式:

  1=2+9-11

  12=13+31+43+44+45+46

  13=14+21+24+27+28+29+30

  14=15+16

  16=17+18+19+20

  21=22+23

  24=25+26

  47=48+69+125+140+168+169+170

  172=173+180+183

  172=1+12-47-171+186

  173=2+13-47中財撥款欄

  174=3+17-141中財撥款欄

  175=4+18-145中財撥款欄

  176=5+19-151中財撥款欄

  177=6+22-152中財撥款欄

  178=7+24-164中財撥款欄

  179=8+20-158中財撥款欄

  180=9+31-47其他收入欄

  (四)與財決表的表間關系

  1、本表與財決01表合計行的關系:

  序號1“一、上年結余”=1欄“上年結余-合計”

  序號12“二、本年收入”=5欄“本年收入”

  序號47“三、本年支出”=6欄“本年支出”

  序號171“四、結余分配”=11欄“結余分配-合計”

  序號172“五、年末結余”=16欄“年末結余-合計”-20欄“經營虧損”

  序號183欄“(三)經營虧損”=20欄“經營虧損”

  2、本表與財決02表合計行的關系:

  序號12“二、本年收入”=1欄“本年收入合計”

  序號13“(一)中央財政撥款”=2欄“財政撥款”

  序號31“(二)其他收入”=9欄“其他收入”

  序號32“(1)地方財政補助收入”=10欄“其中:非本級財政撥款”

  序號43“(三)上級補助收入”=4欄“上級補助收入”

  序號44“(四)事業收入”=5欄“事業收入”

  序號45“(五)事業單位經營收入”=7欄“事業單位經營收入”

  序號46“(六)附屬單位上繳收入”=8欄“附屬單位上繳收入”

  3、本表與財決03表合計行的關系:

  序號47“三、本年支出”=1欄“本年支出合計”

  序號47“三、本年支出”-序號140“(四)項目經費支出”+序號153“40、金稅二期”+序號159“41、金稅三期”=2欄“基本支出”

  序號140“(四)項目經費支出”-序號153“40、金稅二期”-序號159“41、金稅三期”=3欄“項目支出-小計”

  序號141“36、兩費”+序號145“37、辦案費”+序號151“金稅網絡運行費”+序號152“39、雙代手續費”+序號158“41、稅收調查”=4欄“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

  序號164“43、基建項目支出”中的“中財撥款”欄=5欄“基本建設項目支出”

  序號168“(五)上繳上級支出”=7欄“上繳上級支出”

  序號169“(六)事業單位經營支出”=8欄“事業單位經營支出”

  序號170“(七)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9欄“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

  序號164“43、基建項目支出”中的“其他收入”欄=10欄“結轉自籌基建”

  4、本表與財決04表合計行的關系:

  序號47“三、本年支出”-序號164“基建項目支出”=1欄“總計”

  序號48“(一)人員支出”=2欄“人員支出-小計”

  序號49“1、基本工資”=3欄“基本工資”

  序號50“2、津貼”=4欄“津貼”

  序號56“3、獎金”=5欄“獎金”

  序號62“社會保障費”=6欄“社會保障費”

  序號69“(二)公用支出”+序號140“(四)項目支出”-序號164“43、基建項目支出”=8欄“公用支出-小計”

  序號70“6、辦公費”+序號145“37、辦案費”=9欄“辦公費”

  序號77“7、印刷費”+141“36、兩費”=10欄“印刷費”

  序號78“8、水電費”=11欄“水電費”

  序號81“9、郵電費”+序號151“38、金稅網絡運行費”=12欄“郵電費”

  序號84“10、取暖費”=13欄“取暖費”

  序號87“11、交通費”=14欄“交通費”

  序號94“12、差旅費”=15欄“差旅費”

  序號95“13、會議費”=16欄“會議費”

  序號96“14、培訓費”=17欄“培訓費”

  序號99“15、招待費”=18欄“招待費”

  序號100“16、福利費”=19欄“福利費”

  序號101“17、勞務費”+序號152“39、雙代手續費”=20欄“勞務費”

  序號102“18、就業補助費”=21欄“就業補助費”

  序號103“19、租賃費”=22欄“租賃費”

  序號106“20、物業管理費”=23欄“物業管理費”

  序號109“21、維修費”=24欄“維修費”

  序號113“22、專用材料費”= 25欄“專用材料費”

  序號114“23、辦公設備購置費”=26欄“辦公設備購置費”

  序號117“24、專用設備購置費”=27欄“專用設備購置費”

  序號118“25、交通工具購置費”=28欄“交通工具購置費”

  序號119“26、圖書資料購置費”=29欄“圖書資料購置費”

  序號120“27、其他”+序號153“金稅二期”+序號158“稅收調查”+序號159“金稅三期”=30欄“其他”

  序號125“(三)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31欄“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

  序號126“28、離休費”=32欄“離休費”

  序號127“29、退休費”=33欄“退休費”

  序號128“30、退職(役)費”=34欄“退職(役)費”

  序號129“31、撫恤和生活補助”=35欄“撫恤和生活補助”

  序號130“32、醫療費”=36欄“醫療費”

  序號134“33、住房補貼”=37欄“住房補貼”

  序號138“34、助學金”=38欄“助學金”

  序號139“35、其他”=39欄“其他

  5、本表與財決05表合計行的關系:

  序號3“其中:兩費”、序號4“辦案”、序號5“金稅運行”、序號8“稅收調查”分別=“兩費”、“辦案”、“金稅運行”和“稅收調查”4個項目的2欄“上年結轉”

  序號141“36、兩費”其他收入欄+序號145“37、辦案費”其他收入欄+序號151“38、金稅網絡運行費”其他收入欄+序號152“39、雙代手續費”其他收入欄+序號158“41、稅收調查資料”其他收入欄“=5欄”其他資金“

  序號141“36、兩費”+序號“37、辦案費”+序號151“金稅網絡運行費”+序號152“雙代手續費”+158“41、稅收調查”=6欄“實際支出數”

  序號174“其中:兩費”、序號175“辦案”、序號176“金稅運行”、序號179“稅收調查”分別=“兩費”、“辦案”、“金稅運行”和“稅收調查”4個項目的8欄“年末結余”

  6、本表與財決06表合計行的關系:

  序號2“(一)中央財政撥款”=1欄“上年結余-小計”

  序號3“其中:兩費”+序號4“辦案”+序號5“金稅運行”+序號6“雙代”

  +序號7“基建撥款支出”+序號8“稅收調查”=2欄“其中:專項結余”

  序號13“(一)中央財政撥款”=3欄“財政撥款收入”

  序號47“三、本年支出”中財撥款欄=4欄“用財政撥款收入安排的支出-合計”

  序號48“(一)人員支出” 中財撥款欄+序號69“(二)公用支出中財撥款欄+序號153”金稅二期“中財撥款欄+序號159”金稅三期“中財撥款欄+序號125”(三)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中財撥款欄=5欄”基本支出-小計“

  序號48“(一)人員支出”中財撥款欄=6欄“人員支出”

  序號69“(二)公用支出”中財撥款欄+序號153“金稅二期”中財撥款欄+序號159“金稅三期”中財撥款欄=7欄“公用支出”

  序號125“(三)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中財撥款欄=8欄“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

  序號140“(四)項目經費支出”中財撥款欄-序號153“金稅二期”中財撥款-序號159“金稅三期”中財撥款=9欄“項目支出小計”

  序號141“36、兩費”中財撥款欄+序號145“37、辦案費”中財撥款+序號151“金稅網絡運行費”中財撥款欄+序號152“39、雙代手續費”中財撥款欄+序號158“稅收調查”中財撥款欄=10欄“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

  序號164“43、基建項目支出”中財撥款欄=11欄“基本建設項目支出”

  序號174“其中:兩費”+序號175“辦案”+序號176“金稅運行”+序號177“雙代”+序號178“基建撥款支出”+序號179“稅收調查”=15欄“專項結余”

  7、本表與財決10表的關系:

  序號172“五、年末結余”=21行“結余”

  序號172“五、年末結余-序號174”其中“兩費”-序號175“辦案”

  -序號176“金稅運行”-序號177“雙代”-序號178“基建撥款支出”-序號179“稅收調查”=22行“其中:經常性結余

  序號174“其中”兩費“+序號175”辦案“+序號176”金稅運行“+序號177”雙代“+序號178”基建撥款支出“+序號179”稅收調查“=23行”專項結余“

  8、本表與財決11表的關系:

  序號84“10、取暖費”=70行“(一)供暖費用”

  序號85“辦公取暖費”=71行“其中:辦公用房”

  序號86“職工宿舍”=72行“職工宿舍”

  序號109“21、維修費”=74行“(二)日常維護費用”

  序號111“辦公房維修”=75行“其中:辦公用房”

  序號106“20、物業管理費”=78行“(三)物業管理費”

  序號107“辦公用房”=79行“其中:辦公用房”

  序號78“8、水電費”=82行“(四)水電費”

  9、本表與財決22表的關系:

  序號30“7、住房改革支出”=3行“住房公積金”+4行“提租補貼”+5行“購房補貼”

  序號136“住房公積金”=28行“一、繳交職工住房公積金”

  序號137“購房補貼”=31行“二、發放的購房補貼支出”

  序號135“提租補貼”=34行“三、發放的提租補貼支出”

  稅補03表:補充數據表

  (一)補充支出數據。

  1、制裝費。填列本年實際支出數。

  2、招待費。填列本年實際支出數。

  (二)補充結余數據。據實分析填列。

  (三)補充來源數據。住房改革支出(610700)=住房公積金(610702)+提租補貼(610702)+購房補貼(610703)=稅補02表序號30“7、住房改革支出[610700]”

  (四)補充機構人員數據。據實分析填列。計劃單列市的市級人員填入“(一)省級”,區級人員填入“(二)地市級”,縣級人員填入“(三)縣級及以下”。

  財決01表:收入支出決算表

  本表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上年結余、本年度各項收入、支出、結余分配及年末結余等情況。本表根據單位行政事業賬目的收入、支出總賬、明細賬的實際發生數填列。

  有關指標解釋如下:

  (一)科目編碼、名稱:各單位根據本年所取得的中央財政預算撥款的各類款項編碼及名稱填列(各單位取得的除中央財政預算撥款以外的其他收入、預算外資金收入、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行政單位合并填入“政府機關經費”行,事業單位合并填入“稅務事業費”行)。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各類款項編碼及名稱如下:

  01類0174款“稅務部門基建支出”,其中財政部核批基建填列017402項“基建撥款支出”,國家計委核批基建填列“專項基建支出”

  017405項。

  16類1601款160100項“稅務事業費”

  16類1614款161400項“行政機關事業費”(僅限總局機關使用)

  18類1801款180100項“行政單位離退休”、18類1803款“事業單位離退休”中的180309項“其他”和18類1804款180401項“行政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機構”(僅限總局機關使用)

  21類2102款210200項“政府機關經費”

  22類2201款 “外交支出”,220102項“出國費”和220103項“招待費”(僅限總局機關使用)

  61類6107款 “住房改革支出”,610701項“住房公積金”、610702項“提租補貼”和610703項“購房補貼”

  61類6117款611709項“其他雜項支出”(“雙代”和“其他項目機動”使用本科目)

  (三)上年結余:反映行政、事業單位上年結轉本年的經常性結余、專項結余和經營虧損。應與上年報表一致。

  由于上年應報未報結余、本年并入賬套結余和收回以前年度支出而導致與上年結余不一致的,應同時填列稅補01表(上年結余差額細表)并在表中詳細說明原因。

  由于2002和2003年填報“雙代”結余規定不同而導致經常性結余和專項結余不一致的,具體填報方法見《關于填報專項結余問題的說明》。

  注意:

  1、國稅局系統2002年決算匯總上報后,接財政部國庫司通知,將“雙代”

  手續費由21類2102款210200項“政府機關經費”科目調到61類6117款611709項“其他雜項支出”科目。鑒于以上變化,上年有“雙代”年末結余的單位,在填報2003年決算報表時(涉及財決01、03、04、05、06表),請按照財政部的要求進行科目調整。

  2、無論上年“雙代”結余是否為負數,本年年初數都不能計算負數(“雙代”的年初或年末結余如為負,只能在財決05表反映。下同),

  (三)本年收入、本年支出:均為全口徑收入、支出數。

  各單位選用的各類款項應與撥入中央財政撥款的各類款項一致。行政單位當年取得的其他收入填入本年收入“政府機關經費”行,事業單位當年取得的其他收入填入本年收入“稅務事業費”行。

  選填“稅務部門基建支出”科目行時,本年收入按總局“稅務部門基建支出”撥入數填列,本年支出按撥出到基建項目(基建辦公室賬戶)的“稅務部門基建支出”數填列(即以撥代支)。

  (四)收支結余:行政事業單位填列“行政(事業)結余”,有經營業務的事業單位同時填列“經營收支結余”。

  (五)用事業基金彌補收支差額。由事業單位填列。

  (六)結余分配。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年度終了必須將事業結余和經營結余全數通過“結余分配”轉入“事業基金-一般基金”年末結余應為0.如為經營虧損,則不結轉,相應金額填入20欄。

  (七)年末結余。年末結余反映行政事業單位執行完本年預算結轉下年使用的經常性結余、專項結余、事業單位未分配結余及經營虧損,其中經營虧損以正數填列。

  本欄數據不包括事業單位凈資產項下的事業基金和專用基金,事業單位住房補貼收支結余的會計處理按照財政部財會[2003]28號文規定執行。

  經常性結余:反映行政單位除專項結余之外的結余。

  專項結余:反映行政事業單位“兩費”、“辦案”、“金稅運行”、“雙代”、“稅收調查”和“稅務部門基建支出”6項中央財政撥款專項經費的收支滾存余額(“雙代”不能計算負數)。

  事業單位未分配結余:反映執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的經常性結余。

  經營虧損:由有經營虧損的事業單位以正數填列。

  (八)備注:國稅局系統均填列“AO”。

  (九)注意:

  1、行政單位不填4、9、10、11、12、13、14、15、19、20欄。

  2、執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的結余按其資金來源,將經常性結余填入事業單位未分配結余,如有“兩費”、“辦案”、“金稅運行”、“雙代”、“稅收調查”和“稅務部門基建支出”6項中央財政撥款專項經費的結余,填入“專項結余”。

  不填10、11、12、13、14、15欄。

  3、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不填2、3、17、18欄。

  (十)審核公式

  1、邏輯性公式

  1欄=(2+3-4)欄;

  7欄=(8+9)欄=(1+5-6)欄;

  11欄=(12+13+14+15)欄;

  16欄=(17+18+19-20)欄=(1+5-6+10-11)欄 ;

  2、核實性公式

  單位基本性質為“1”(行政單位)時,4、9、10-15、19、20欄為0.

  單位基本性質為“2”(事業單位)時,17欄=0.5、6欄≥0,如該事業單位執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且有經常性經費結余,則19欄≥0.

  3、本表與稅補02表的關系

  1欄“上年結余-合計”=序號1“一、上年結余”

  5欄“本年收入”=序號12“二、本年收入”

  6欄“本年支出”=序號47“三、本年支出”

  11欄“結余分配-合計”=序號171“四、結余分配”

  16欄“年末結余-合計”-20欄“經營虧損”=序號172“五、年末結余”

  20欄“經營虧損”=序號183欄“(三)經營虧損”

  財決02表:收入決算表

  本表反映行政事業單位來源于不同渠道的各項收入(即全口徑收入)情況。

  (一)科目編碼、科目名稱:同財決01表。

  (二)財政撥款:指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反映行政、事業單位本年度實際收到的上級撥入的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各省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的財政撥款各類款項數應與總局撥入的中央財政撥款各類款項數對應一致。

  (三)行政單位預算外資金收入:沒有不填。

  (四)上級補助收入:填列事業單位從主管部門和上級單位取得的除財政撥款以外的其他來源的撥款。

  (五)事業收入:填列事業單位開展專業業務活動及輔助活動取得的收入:“其中:事業單位預算外資金收入”填列事業單位收到的財政預算外專戶實際核撥數及經財政批準留用的預算外資金數。

  (六)事業單位經營收入:填列事業單位在專業業務活動及輔助活動之外開展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

  (七)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填列事業單位附屬的獨立核算單位按有關規定上繳的收入。

  (八)其他收入:

  行政單位填列取得的除中央財政撥款以外的各項收入,包括地方財政補助收入、代征地方收入的手續費收入、固定資產處置收入、租賃收入、服務和勞務收入、利息收入、贊助捐贈收入、所屬單位上繳收入、回扣折讓返還收入、住房基金收入(不含中央財政撥入的“住房改革支出”經費)和其他等。

  事業單位填列取得的除財政撥款、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事業單位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之外的各項收入,包括地方財政補助收入、投資收益、利息收入、捐贈收入等。

  其中:非本級財政撥款:指單位收到的地方財政補助收入,此數除在其他收入中反映外,還需單獨反映。

  (九)備注:國稅局系統均填列“AO”。

  (十)本表行政單位不填4、5、6、7、8欄,事業單位不填3欄。

  (十一)審核公式

  1、邏輯性公式

  1欄=(2+3+4+5+7+8+9)欄;

  1欄合計=01表5欄合計;

  1欄同一類款項=01表5欄對應類款項。

  2、核實性公式

  單位性質為“1”(行政單位)時,1-10欄≥0,4、5、6、7、8欄=0;9欄≥10欄;

  單位性質為“2”(事業單位)時,3=0.

  3、與稅補02表的關系

  1欄“本年收入合計”=序號12“二、本年收入”

  2欄“財政撥款”=序號13“(一)中央財政撥款”

  4欄“上級補助收入”=序號43“(三)上級補助收入”

  5欄“事業收入”=序號44“(四)事業收入”

  7欄“事業單位經營收入”=序號45“(五)事業單位經營收入”

  8欄“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序號46“(六)附屬單位上繳收入”

  9欄“其他收入”=序號31“(二)其他收入”

  10欄“其中:非本級財政撥款”=序號32“(1)地方財政補助收入”

  財決02-1表:財政性資金國庫集中支付撥款備查表

  僅限總局機關財務填列。

  財決03表:支出決算表

  本表反映行政事業單位各項支出(全口徑支出)情況。具體填列方法如下:

  (一)科目編碼、科目名稱:同財決01表。

  (二)基本支出: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為保障其機構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發生的各項支出(不含項目支出)。

  (三)項目支出: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務或事業發展目標,在基本支出之外發生的各項支出(必須是由中央財政預算安排并撥項目經費的項目)。項目支出按照性質分為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基本建設項目支出和其他項目支出。

  1、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填列“兩費”、“辦案”、“金稅運行”、“雙代”

  和“稅收調查”5項的實際支出數。

  2、基本建設項目支出:填列使用上年結余中央財政“稅務部門基建支出”撥款、本年中央財政“稅務部門基建支出”撥款(即國家計委和財政部基本建設項目資金)

  及除6個中央財政撥款專項經費以外的中央財政撥款,并撥入到基建項目(基建辦賬戶)的數額(即以撥代支數)。

  注意:使用其他收入撥入到基建項目<基建辦賬戶>的支出,填列在“結轉自籌基建”列內。

  3、其他項目支出:僅限填列科技三項費用。

  (四)上繳上級支出:反映實行收入上繳辦法的事業單位按規定的定額或比例上繳上級單位的支出。

  (五)事業單位經營支出:反映事業單位在專業活動及輔助活動之外開展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發生的支出。

  (六)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反映事業單位發生的用非財政預算資金對附屬單位的補助支出。

  (七)結轉自籌基建: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經批準用其他收入安排自籌基本建設并撥入到基建項目(基建辦賬戶)的資金。

  (八)本表行政單位不填6、7、8、9欄。事業單位不填6欄。

  (九)審核公式

  1、邏輯性公式

  1欄=(2+3+7+8+9+10)欄;

  3欄=(4+5+6)欄;

  合計行各欄=浮動單元相應欄累加和;

  1欄合計=01表6欄合計;

  1欄同一類款項=01表6欄對應類款項;

  02表7欄-03表8欄-01表4欄=01表9欄

  2、核實性公式

  當單位基本性質為“1”(行政單位)時,1-10欄≥0.

  3、本表與稅補02表的關系

  1欄“本年支出合計”=序號47“三、本年支出”

  2欄“基本支出”=序號47“三、本年支出”-序號140“(四)項目經費支出”+序號153“40、金稅二期”+序號159“41、金稅三期”

  3欄“項目支出-小計”=序號140“(四)項目經費支出”-序號153“40、金稅二期”-序號159“41、金稅三期”

  4欄“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序號141“36、兩費”+序號145“37、辦案費”+序號151“金稅網絡運行費”+序號152“39、雙代手續費”+序號158“41、稅收調查”

  5欄“基本建設項目支出”=序號164“43、基建項目支出”中的“中財撥款”欄

  7欄“上繳上級支出”=序號168“(五)上繳上級支出”

  8欄“事業單位經營支出”=序號169“(六)事業單位經營支出”

  9欄“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序號170“(七)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

  10欄“結轉自籌基建”=序號164“43、基建項目支出”中的“其他收入”欄

  財決04表:支出決算明細表

  本表反映行政事業單位基本支出、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即“兩費”、“辦案”、“金稅運行”、“雙代”、“稅收調查”5個項目)的明細支出情況。不包括基建支出情況。具體填列方法如下:

  (一)科目編碼、科目名稱:同財決01表

  (二)人員支出各數按照支出明細賬中的對應目級科目數填列。

  (三)公用支出合計中包含了支出明細賬中的項目支出,其中:辦公費中并入了辦案費支出,印刷費中并入了兩證支出,郵電費中并入了金稅網絡運行費支出,勞務費中并入了雙代支出,其他中并入了金稅二期、金稅三期、制裝費和稅收調查支出,其余各數與支出明細賬中的對應目級科目一致。

  (四)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各數按照支出明細賬中的對應目級科目數填列。

  (五)表中21、25、27和38欄不填。

  (六)審核公式

  1、邏輯性公式

  1欄=(2+8+31)欄;

  2欄=(3+4+5+6+7)欄;

  8欄=(9+10+11+12+……+30)欄;

  31欄=(32+33+……+39)欄;

  1欄=03表(2+4)欄;

  2、核實性公式

  本表沒有基本建設支出數。

  3、本表與稅補02表的關系

  1欄“總計”=序號47“三、本年支出”-序號164“基建項目支出”

  2欄“人員支出-小計”=序號48“(一)人員支出”

  3欄“基本工資”=序號49“1、基本工資”

  4欄“津貼”=序號50“2、津貼”

  5欄“獎金”=序號56“3、獎金”

  6欄“社會保障費”=序號62“社會保障費”

  8欄“公用支出-小計”=序號69“(二)公用支出”+序號140“(四)

  項目支出“-序號164”43、基建項目支出“

  9欄“辦公費”=序號70“6、辦公費”+序號145“37、辦案費”

  10欄“印刷費”=序號77“7、印刷費”+141“36、兩費”

  11欄“水電費”=序號78“8、水電費”

  12欄“郵電費”=序號81“9、郵電費”+序號151“38、金稅網絡運行費”

  13欄“取暖費”=序號84“10、取暖費”

  14欄“交通費”=序號87“11、交通費”

  15欄“差旅費”=序號94“12、差旅費”

  16欄“會議費”=序號95“13、會議費”

  17欄“培訓費”=序號96“14、培訓費”

  18欄“招待費”=序號99“15、招待費”

  19欄“福利費”=序號100“16、福利費”

  20欄“勞務費”=序號101“17、勞務費”+序號152“39、雙代手續費”

  21欄“就業補助費”=序號102“18、就業補助費”

  22欄“租賃費”=序號103“19、租賃費”

  23欄“物業管理費”=序號106“20、物業管理費”

  24欄“維修費”=序號109“21、維修費”

  25欄“專用材料費”=序號113“22、專用材料費”

  26欄“辦公設備購置費”=序號114“23、辦公設備購置費”

  27欄“專用設備購置費”=序號117“24、專用設備購置費”

  28欄“交通工具購置費”=序號118“25、交通工具購置費”

  29欄“圖書資料購置費”=序號119“26、圖書資料購置費”

  30欄“其他”=序號120“27、其他”+序號153“金稅二期”+序號158“稅收調查”+序號159“金稅三期”

  31欄“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序號125“(三)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

  32欄“離休費”序號=126“28、離休費”

  33欄“退休費”=序號127“29、退休費”

  34欄“退職(役)費”=序號128“30、退職(役)費”

  35欄“撫恤和生活補助”=序號129“31、撫恤和生活補助”

  36欄“醫療費”=序號130“32、醫療費”

  37欄“住房補貼”=序號134“33、住房補貼”

  38欄“助學金”=序號138“34、助學金”

  39欄“其他”=序號139“35、其他”

  財決05表:行政事業性項目和其他項目收支決算表

  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2003年行政事業性項目收支情況。國稅局系統行政事業性項目指“兩費”、“辦案”、“金稅運行”、“雙代”和“稅收調查”5個項目,本表不反映基本建設項目和其他項目情況。具體填列方法如下:

  (一)備注欄:

  填列某項目中央財政撥款數和用其他收入彌補數時,選擇“A1兩費”、“A2辦案”、“A3金稅運行”、“A4雙代”或“A5稅收調查”。

  填列某項目用中央財政項目以外經費彌補數時,按照實際使用的中財撥款每一類款項填列一行,選擇“B1兩費”、“B2辦案”、“B3金稅運行”或“B5稅收調查”(由于此表要如實反映雙代經費缺口,因此沒有設定B4)。

  舉例:辦案經費2002年年末結余5元,2003年辦案項目經費撥款100元,當年辦案支出150元(用政府機關經費的基本支出經費彌補10元,用其他項目機動經費彌補5元,用稅務事業費彌補15元,用其他收入彌補15元)。

  第一行:備注欄“A2辦案”,類款項210200政府機關經費,上年結轉5元,財政撥款100元,其他資金填列15元,實際支出120元。

  第二行:備注欄“B2辦案”,類款項210200政府機關經費,財政撥款10元,實際支出10元。

  第三行:備注欄“B2辦案”,類款項611709其他雜項支出,財政撥款5元,實際支出5元。

  第三行:備注欄“B2辦案”,類款項160100稅務事業費,財政撥款15元,實際支出15元。

  (二)科目編碼、科目名稱:同財決01表。

  “兩費”、“辦案”、“金稅運行”和“稅收調查”4個項目的科目編碼均為21類2102款210200項政府機關經費,“雙代”項目的科目編碼為61類6117款611709項其他雜項支出。

  (三)資金來源:填列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的資金來源情況。

  上年結轉:按項目分別填列2002年結轉到本年的該項目經費結余數,應分別與2002年年末結余數一致(“雙代”上年年末數如為負數,在填列“上年結轉”時允許與之一致填列負數)。

  財政撥款:按項目分別填列本年中央財政該項目撥款數。

  當“兩費”、“辦案”、“金稅運行”和“稅收調查”4個項目的本年支出大于該項目上年結余+本年中央財政該項目撥款時,允許使用除項目經費和基本支出中指定用途以外的中央財政撥款(包括“政府機關經費”、“稅務事業費”、“其他雜項支出-其他項目機動”等)彌補。填列時按照中央財政撥款的各類款項分行分項填列(注意選擇備注欄)。

  當“雙代”項目的本年支出大于該項目上年結余+本年中央財政該項目撥款時,只能填列本年中央財政該項目撥款數。

  預算外資金:沒有不填。

  其他資金:按項目分別填列本年實際使用其他收入的數額。其中“雙代”不填。

  (四)實際支出數:按照本年支出明細賬中的“兩費”、“辦案費”、“金稅網絡運行費”、“雙代手續費”和“稅收調查”目級科目實際支出數額(全口徑)填列。

  (五)年末結余:“兩費”、“辦案”、“金稅運行”和“稅收調查”4個項目的年末結余不允許填列負數。“雙代”項目按照財政部的規定,第二年要進行清算,因此,當支出大于中央財政該項目上年結轉+本年撥款時,年末結余可以填列負數。

  注意:只有本表“雙代”年末結余允許填列負數,其余財決01、06、10表的年末結余不允許填列(計算)負數。

  (六)本表4欄沒有不填,7欄不填。

  (七)審核公式

  1、邏輯性公式

  1欄=(2+3+4+5)欄;

  8欄=(1-6-7)欄;

  3-7欄≥0.

  2、本表與稅補02表的關系

  “兩費”、“辦案”、“金稅運行”和“稅收調查”4個項目的2欄“上年結轉”

  分別=序號3“其中:兩費”、序號4“辦案”、序號5“金稅運行”、序號8“稅收調查”

  5欄“其他資金”分別=序號141“36、兩費”其他收入欄、序號145“37、辦案費”其他收入欄、序號151“38、金稅網絡運行費”其他收入欄、序號158“41、稅收調查資料”其他收入欄“

  6欄“實際支出數”分別=序號141“36、兩費”+序號“37、辦案費”+序號151“金稅網絡運行費”+序號152“雙代手續費”+158 “41、稅收調查”

  “兩費”、“辦案”、“金稅運行”和“稅收調查”4個項目的8欄“年末結余”

  分別=序號174“其中:兩費”、序號175“辦案”、序號176“金稅運行”、序號179“稅收調查”

  財決06表:財政撥款收支決算表

  反映行政事業單位2003年中央財政撥款分科目實際收支情況,應小于或等于全口徑收支數。具體填列方法如下:

  (一)科目編碼、科目名稱:(同財決01表)。

  (二)上年結余:反映上年中央財政撥款結轉本年使用的情況,其中:專項結余單獨列示。本欄各數應與上年決算本表“年末結余”各數的類款項、科目名稱及金額相同。上年專項結余的填報方法見《關于填報專項結余問題的說明》。

  (三)財政撥款收入:反映單位本年度實際收到的中央財政撥款數。各類款項數與財決02表財政撥款各類款項一致。

  (四)用財政撥款收入安排的支出:填列本年度各支出項下用中央財政撥款收入安排支出的情況。此數與稅補02表中的中財撥款支出數相同。

  基本支出: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為保障其機構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發生的以中央財政撥款安排的各項支出。分為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3項。其中人員支出和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與稅補02表中對應科目中財撥款列的支出數一致,公用支出除對應科目外還應加入稅補02表序號153“金稅二期”和序號159“金稅三期”中財政撥款列的支出數。

  項目支出:反映行政事業單位在基本支出之外發生的以中央財政撥款安排的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和基本建設項目支出。

  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反映國稅局系統“兩費”、“辦案”、“金稅運行”、“雙代”和“稅收調查”5項用中央財政項目撥款安排的支出,分別與稅補02表對應科目的中財撥款列的支出數一致。

  基本建設項目支出:反映國稅局系統用中央財政撥款安排的支出。使用中央財政“稅務部門基建支出”項目經費撥款(財政部、國家計委)安排的基本建設項目支出填列01類0174款017402項和017405項;使用除項目和特定用途外的中央財政撥款安排的基本建設項目支出,按照該撥款科目的類款項填列。總數與稅補02表基建項目支出中財撥款列的支出數一致。

  其他項目支出:僅限填列科技三項費。

  (五)結余分配: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填列。

  (六)年末結余:行政單位填列“小計”和“專項結余”;執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填列“小計”、“專項結余”和“事業單位未分配結余”。

  注意:“專項結余”不允許填列(計算)負數。

  (七)表中行政單位和執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不填13欄;事業單位如無中央財政撥款安排的基本建設項目,則不填11欄。行政事業單位均不填12欄。

  (八)審核公式

  1、邏輯性公式

  4欄=(5+9)欄;

  5欄=(6+7+8)欄;

  9欄=(10+11+12)欄;

  14欄=(1+3-4-13)欄;

  相同類款項3欄=02表2欄;

  相同類款項5欄≤03表2欄;

  相同類款項10欄≤03表4欄;

  相同類款項11欄≤03表5欄。

  2、核實性公式

  3欄至13欄≥0.

  3、合理性

  1欄≥2欄;

  14欄≥15+16欄;

  4、本表與稅補02表的關系

  1欄“上年結余-小計”=序號2“(一)中央財政撥款”

  2欄“其中:專項結余”=序號3“其中:兩費”+序號4“辦案”+序號5“金稅運行”+序號6“雙代”+序號7“基建撥款支出”+序號8“稅收調查”

  3欄“財政撥款收入”=序號13“(一)中央財政撥款”

  4欄“用財政撥款收入安排的支出-合計”=序號47“三、本年支出”中財撥款欄

  5欄“基本支出-小計”=序號48“(一)人員支出”中財撥款欄+序號69“(二)公用支出中財撥款欄+序號153”金稅二期“中財撥款欄+序號159”金稅三期“中財撥款欄+序號125”(三)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中財撥款欄

  6欄“人員支出”=序號48“(一)人員支出”中財撥款欄

  7欄“公用支出”=序號69“(二)公用支出”中財撥款欄+序號153“金稅二期”中財撥款欄+序號159“金稅三期”中財撥款欄

  8欄“ 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序號125“(三)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中財撥款欄

  9欄“項目支出小計”=序號140“(四)項目經費支出”中財撥款欄-序號153“金稅二期”中財撥款-序號159“金稅三期”中財撥款

  10欄“行政事業性項目支出”=序號141“36、兩費”中財撥款欄+序號145“37、辦案費”中財撥款+序號151“金稅網絡運行費”中財撥款欄+序號152“39、雙代手續費”中財撥款欄+序號158“稅收調查”中財撥款欄

  11欄“基本建設項目支出”=序號164“43、基建項目支出”中財撥款欄

  15欄“專項結余”=序號174“其中:兩費”+序號175“辦案”+序號176“金稅運行”+序號177“雙代”+序號178“基建撥款支出”+序號179“稅收調查”

  財決07表:基本數字表

  本表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總體人員情況。請根據人事部門提供的數據按預算科目進行填列。當人事部門提供的數據與財務統計數據不一致時,請查明原因并使之一致后再填列。所有指標均不含臨時工和單位負擔遺屬人員數。具體填列要求和方法如下:

  (一)科目編碼、科目名稱:同財決01表。

  行政單位的離退休人員選填“行政單位離退休”科目(如無行政單位離退休經費則選填“政府機關經費”),行政單位除離退休以外人員一般選填“政府機關經費”。

  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人員如有“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來源則選填此科目,如無“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來源則選填“稅務事業費”科目,在職人員一般選填“稅務事業費”科目。

  (二)表中合計行的數據為單位各類機構和人員的實際數量。

  (三)年末機構數:反映單位年末獨立核算機構的數量。地(市)國稅局系統財務部門填列本地(市)全部獨立核算機構數量;省國稅局系統財務部門填列省局機關和省局直屬獨立核算機構數量。

  合計行的機構數與財決12表中的年末獨立核算機構數一致。合計行的國家職工、離休人員、退休人員和長休人員數分別與財決12表中的在職人數(減長休人數)、離休人數、退休人數和長休人員數一致。

  (四)財政撥款開支人數:行政單位人數在此欄填列。

  (五)財政補助開支人數:事業單位人數在此欄填列。

  (六)平均數:按全年12個月加權平均計算。

  (七)年末學生人數:不填。

  (八)審核公式

  1、邏輯性公式

  1欄=(2+3)欄;

  4欄=(5+7+9+11+13)欄;

  15欄=(16+18+20+22+24)欄;

  26欄=(27+29+31+33+35)欄;

  4欄≥(15+26)欄;

  5欄≥(16+27)欄;

  7欄≥(18+29)欄;

  9欄≥(20+31)欄;

  11欄≥(22+33)欄;

  13欄≥(24+35)欄;

  2、表間關系

  本表合計行4欄=財決12表8-11-19+25欄;

  本表合計行9欄=財決12表26欄;

  本表合計行11欄=財決12表27欄;

  本表合計行13欄=財決12表11+19欄。

  財決08表和財決09表:事業單位事業基金增減變動情況表和事業單位專用基金增減變動情況表

  這兩張表主要反映事業單位事業基金和專用基金的增減變動情況,按預算科目填列,僅由獨立核算且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填列。住房補貼收支結余按照財政部財會[2003]28號的有關規定處理。

  (一)財決08表審核公式

  1、邏輯性公式

  1欄=(2+3)欄;

  4欄=(5+6)欄;

  7欄=(8+9)欄;

  10欄=(11+12)欄;

  10欄=(1+4-7)欄;

  11欄=(2+5-8)欄;

  12欄=(3+6-9)欄。

  2、核實性公式

  4-9欄≥0.

  (二)財決09表審核公式

  1、邏輯性公式

  1欄=(2+3+4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相關文章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張真睿

張真睿

執業證號:

13202202010205530

江蘇匯方律師事務所

簡介:

法律本科畢業。法學功底深厚,擁有專業的法律素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法律糾紛有很好的處理能力,在合同糾紛,債權債務,各類侵權糾紛,婚姻家庭,刑事辯護,勞動工傷,公司法,擔保法和物權法等多個領域都有獨特的辦案經驗。聯系方式:電話18012483519(微信同號)QQ:937226267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張真睿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

2016-12-2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的決定

2010-06-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

1982-12-0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2002-03-15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

1970-0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1986-01-2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0-04-0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

1990-04-04

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

1994-03-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1995-06-30

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2015修訂)

2015-06-14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

國家宗教事務局行政處罰實施辦法

2013-12-31

票據管理實施辦法(2011修訂)

2011-01-08

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2013修訂)

2013-12-26

關于印發《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的通知

2013-09-13

國務院關于支持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2013-07-15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

2007-04-22

律師事務所管理辦法(2012修訂)

2012-11-3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

2012-07-1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2-01-19

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

2011-02-15

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

2010-12-2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建立和規范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采購機制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11-19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

2010-10-27

國務院關于支持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2010-05-27

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屆政府陳麗敏等10人任職的通知

2009-11-23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

2009-02-25

關于印發《國資委直屬機關黨委常委會工作制度》的通知

2008-09-01

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2008年)

2008-03-21
法律法規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羞羞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中文在线观看www| 被两个同桌绑起来玩乳动态gif|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免费超爽大片黄| 久别的草原电视剧免费观看| 22222色男人的天堂| 狠狠爱天天综合色欲网|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美女福利视频| 东京加勒比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 羞羞视频免费观看|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在线播放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中文字幕日本最新乱码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 无限韩国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色依依视频视频在线观看| 日日夜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 中文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直播 | 扒开女人双腿猛进猛出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免费|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蜜柚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打桩机和他宝贝124是哪一对|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菠萝蜜视频网在线www|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公和熄三级中字电影久久| 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欧美粗大猛烈水多18p|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美团外卖猛男男同3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