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姑姑拿到近30萬元的安置款,侄女吳某以其戶籍也在房子里為由,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6萬元。日前,靜安區法院一審判決不支持吳某的請求。
1996年,吳菊萍搬家在石門二路,和父母一起搬家。但為了讀書方便,吳某的奶奶(現已去世)同意將吳某的戶口遷到慈溪路1號,并允許她一直住到初中畢業。2003年,慈溪路開始動遷,吳阿姨張女士的房子也搬走了。同年5月20日,張女士與被拆遷人簽訂了《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并選擇了貨幣安置方式。考慮到張女士家庭的特殊困難,拆遷單位采取了“友好行動”的方式,張女士終于拿到了29萬余元的安置款。同年6月11日,拆遷人將安置款發放給張女士,安置款發放單上寫著吳某的名字。同年8月18日,侄女吳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房屋戶籍上有自己的名字,在拆遷單位的“友好行動”中,她獲得了10萬余元的補償。據此,她提出張女士應向她支付6萬元的拆遷補償款。張女士說,外甥女吳某在原居住地享受了搬遷補償,她的戶籍是借時代的。搬遷單位搬遷時,有人說,根據政策,吳某沒有分得安置補償款。
庭審中,法院對拆遷單位進行了調查,了解到一開始,張女士選擇了貨幣安置方式,拆遷單位考慮了張女士原有住房情況和多年下崗等因素,采取了“友好操作”,這樣張女士得到了更多的拆遷補償。因為吳某在原居住地已被安置房分割,根據政策規定,被安置的她不應被視為安置人員。吳某的名字出現在安置款支付表上,只是因為她的戶籍在房子里,沒有考慮補償。吳某對法院調查筆錄無異議,但仍要求張女士支付拆遷補償金。張女士堅稱,動遷組明確表示吳某不是安置對象,但提出如果吳某承認自己不是安置對象,考慮到親屬關系,她同意付給吳某最多1萬元。由于雙方各執一詞,法院調解失敗。
法院認為,在房屋拆遷過程中,張女士以戶主身份與拆遷人簽訂了貨幣結算協議,并按原房屋狀況和“友好經營”領取了近30萬元的拆遷補償款。吳某要求賠償6萬元,理由是如果在安置資金支付表上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得到賠償。吳某的戶籍雖然在被拆遷房屋內,但他確實不是該房屋的共同居民,吳某也沒有證據證明自己是安置對象之一,能夠拿到安置款。法院一審判決不予支持。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破壞軍婚罪有哪些什么處罰
2021-02-16定金不能超過合同總價多少
2020-12-23關于行政處罰管轄原則
2021-01-23這些關于欠條,借條,收條的法律常識你必須了解
2021-01-19晉城勞動爭議仲裁申請書怎么寫
2021-01-20信用卡多久不還上征信
2021-01-25合同生效的要求需要哪些
2021-03-04顧客在超市受傷誰賠償,顧客在超市受傷的相關法律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03100錯寫成1000人壽保險按哪個支付
2020-12-27海洋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關系人有哪些
2020-11-29人身保險投保人不交保費公司是否能解除合同
2021-01-20保險合同中延遲生效條款如何生效
2021-01-20龍卷風造成的財產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8保險人行使可抗辯權的具體方式是什么
2021-01-25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向誰索賠
2021-01-15保險代理人對保險經紀人的含義是什么
2021-01-06怎樣選擇保險公司和保險代理人
2021-01-24公眾責任險承保方案
2021-01-10土地流轉補償款是如何的
2021-03-06農村拆遷戶口遷出還有補償款嗎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