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營改增為切入點,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
“營改增”試點明年有望繼續擴大,并在全國范圍內選擇部分行業進行試點。一方面,隨著試點的開展,將形成“稅收洼地”效應,不試點可能影響周邊地區的經濟,其他地區也會爭取。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增長將放緩,或將被迫進行結構性減稅改革。兩方面因素使得本輪營改增試點時間短,范圍大為擴大,形成了加快改革的預期
首先,簡化現有稅制結構。營業稅有兩個弊端:一是由于對交易量征稅,營業稅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抑制了市場交易規模和市場活力;第二,營業稅增加了服務業的稅負,存在重復征稅。服務企業與制造業企業一樣,除了要繳納營業稅外,還要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增值稅起源于法國,是一種比較新的稅種,但發展速度很快。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實行增值稅的國家不到10個,現在已經有150多個,主要原因有:一是對政府來說,增值稅具有很好的提高財政收入的能力(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各國財政困難的情況下);第二,與其他流轉稅類型相比,增值稅具有較好的經濟中性特征。因此,解決營業稅體制下的重復征稅問題,實現增值稅體制下的“環收、層層扣除”,更科學、更合理、更符合國際慣例;其次,實行結構性減稅政策。2012年,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重點是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開展營改增試點,必將調整優化現有稅收結構,實現結構性減稅,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振興經濟發展。穩步擴大試點范圍,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新一輪結構性減稅中,只明確了項目,卻沒有明確減稅總量目標,即從手段而不是效果的角度。這與其他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用的減稅做法不同。當然,營業稅改征增值稅還只是處于改革試點階段,減稅效果還沒有定論。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的稅收影響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此外,還涉及到分稅制改革的命題。從稅種上看,營改增涉及營業稅和增值稅。在現行分稅制下,營業稅仍是地方政府最大的稅種。中央政府占增值稅收入的75%,使增值稅成為中央政府最大的稅種。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必然導致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地方財政承擔以增值稅代替營業稅的減稅任務更多(比如,經過回顧,上海實際每年要承擔幾十億元的營業稅減稅任務),盡管有相關配套措施保證各級財政利益的穩定。實踐表明,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作為一項具有標本意義的結構性減稅措施,對實施18年的分稅制有著尖銳的觸動減稅效果如何。從行業看,稅改增改革對租賃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顯示出極大的利好。由于改革尚未全面展開,企業進項稅額扣除不足,部分涉案企業以增值稅代替營業稅的減稅效果“太溫和”。此外,部分行業稅負不降反增,“突出代表”是交通運輸業。在這方面,上海市制定了過渡性財政支持政策,設立了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財政專項資金,對稅負增加的企業給予財政支持,中國經濟發展不僅需要“不屈不撓”的支柱性大企業,同時也“壓倒”了具有成長活力的中小企業。從企業層面看,來自試點企業和財稅部門的信息顯示,試點企業各項政策措施總體運行良好,大部分一般納稅人稅負略有下降,促進產業發展的效應逐步顯現:其中7個是小規模納稅人,這些小規模納稅人大多將營業稅稅率從增值稅的5%降到3%,按不含稅銷售額計算,稅負下降40%以上;試點的一般納稅人中,85%的研發技術和有形動產租賃服務、75%的信息技術和認證咨詢服務、70%的文化創意服務業居民稅負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由于服務價格的“價內稅成本”將不復存在,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所繳納的稅款將整體下降,這一改革無疑將受到公眾的歡迎,如果“營改增”在全國全面實施,全國凈減稅將超過1000億元。這可以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5個百分點,出口增長0.7個百分點,創造約70萬個新就業崗位。當然,“營改增”不應賦予“減稅”過多的作用,而忽視其作為稅制調整的意義。這一改革仍是“十二五”期間最重要的財稅體制改革,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序幕,在分稅制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地方財政普遍“吃不消”。當前地方財政困境的根源是深遠而復雜的。分稅制是否是最深層的因素可能會引起爭議。不爭的事實是,中央財政支出翻番與地方財政公共服務能力下降形成強烈反差。實踐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在按質按量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方面舉步維艱,但以增值稅代替營業稅為稅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按照不急于調整中央和地方財政總分配規則的要求,精簡稅制是當前改革的重點,分稅制不斷深化和延續。下一階段,在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的同時,為避免地方財政缺乏配套稅源,安全渡過難關,可預見的配套制度包括進一步降低增值稅平均稅率,或者由地方政府提高增值稅的分擔比例。另外,在結構性減稅的背景下,減征增值稅,或主要減征增值稅,必然是最佳選擇。因為增值稅是我國最大的稅種,占總稅收的41%。當然,營業稅也需要降低。營業稅的未來已經鎖定在增值稅上。有專家表示,營業稅最遲將在“十二五”末納入增值稅體系。因此,現行分稅制下的分稅制局面將被打破。分稅制轉型既是一種必然選擇,也是一種必然結果,基于客觀必然性和當前有利時機,建議改革開放后,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也就是說,推進分稅制轉型,在地方財政責任制和中央與地方分稅制之后,應該實行地方分稅制。地方分稅制不是一種公平的稅收分配制度。合理調整稅收分配比例。它是一種強調與激勵相結合的稅制模式,使中央與地方形成了協調與合作的雙贏局面。地方分稅制的設計有賴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職能的合理界定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乘客開車門撞傷他人應該承擔責任嗎
2020-12-10著作權人的種類及著作權的內容
2021-01-17車被扣了怎么辦罰完款才能拿車嗎
2021-03-23出軌證據有哪些
2021-01-13什么情況不用贍養父親
2021-02-11民事案件法院傳可以不去嗎
2021-02-06如何認定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2021-01-10在發展商處購房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1-02-12用房屋擔保借款,是否享有抵押權
2021-02-23壽險的追訴期是兩年嗎
2020-11-15買人壽保險的意義有哪些,如何買人壽保險最劃算
2020-12-20產品責任中警示的內容是什么
2020-12-08飛機延誤險怎么買
2020-12-23學生勸架被劃傷保險公司要不要理賠
2021-02-21什么是人身保險合同
2020-11-18巨額保單引出特大騙保案
2021-01-24本案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1-03-20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證金如何確定
2021-02-10保險收展員的主要職責
2021-02-07土地流轉補償方案的相關內容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