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介紹】
當事人:武漢市橋口區一家手工藝品作坊(個體性質)。2006年11月,有關各方開始與他人簽訂合同,委托加工十字繡、智力花環和鞋墊。合同規定委托方為承包方提供加工技術,承包方支付定金360元(培訓費)。承包人應按委托人規定的生產計劃將加工后的成品移交給委托人,驗收合格后結算。截至2007年6月,雙方已與80人簽訂了上述加工合同,并收取了28800元定金。合同簽訂后,承包商開始履行合同。由于當事人故意在合同中約定承包人在客觀條件下不能實現產品產量,致使合同無法履行,導致承包人違約,騙取定金。雙方還承認存在主觀和故意欺詐
2007年6月,橋口區工商分局調查收集了本案證據,查明了上述事實,認定雙方的行為違反了第四條第一款第(八)項的規定,《關于查處利用合同從事欺詐活動構成合同違法行為的暫行規定》的規定。根據《查處利用合同違法行為暫行規定》第八條第一款和《投機活動行政處罰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一款第八項的規定,處罰決定依法作出:責令返還被騙財產,處以2萬元罰款,上繳國庫
[案件審理]
經調查取證,認定當事人的行為屬于利用合同進行欺詐的違法行為。利用合同進行欺詐的違法行為具有以下特點:
1。當事人主觀上具有欺詐意圖。合同案件的當事人非常狡猾,對其行為造成的后果持有故意的心理狀態。其目的是謀取非法利益。本案當事人有一定的認識,希望因對方“違約”而造成向對方支付定金的心理狀態。很明顯,當事人有欺詐的主觀意圖。當事人有欺詐行為。其行為一般包括告知對方虛假情況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在簽訂合同時,故意設定了承包商在客觀條件下無法實現的產品產量,致使合同無法履行,導致承包商違約,從而騙取承包商保證金,構成事實欺詐。客觀上,合同履行的結果損害了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利用合同進行的違法行為具有很大的危害和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合同簽訂后,承包商按照約定履行合同,交付押金并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和資源進行處理,但雙方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和能力。本案與當事人簽訂的合同多為外來人員、農村居民和無業人員,涉及多個省、縣、區。由于這些人缺乏法律知識,他們很容易被當事人的表面現象蒙蔽,與當事人“自愿”簽訂和履行合同,損害自己的利益
綜上所述,橋口分行認定的事實成立,當事人的欺詐行為符合上述行為特征,而且描述準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跨國并購有什么類型
2020-11-24什么是商業匯票轉貼現?
2020-12-10法定監護人辦理一般多久
2021-01-24離婚,五歲孩子可以選擇跟誰嗎
2021-02-08家暴離婚需要的證據有哪些
2021-01-15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權?
2020-12-25轉載侵權責任是什么
2021-02-04保證合同有多個保證人怎么辦
2021-03-17保證擔保協議范本
2020-12-16無權代理合同的撤銷權
2021-02-17入職合同簽訂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哪些
2021-03-15雇傭關系怎么進行解除
2021-02-26怎樣選擇交通意外險
2020-12-17團體意外傷害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14飛機延誤險賠償太低怎么辦
2020-12-10保險經紀人具有哪幾種組織方式
2021-02-28什么叫提存保險金
2020-11-30對被保險人是否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存在爭議引發保險糾紛怎么辦
2021-01-18保險合同生效 意味著保險責任的開始嗎
2020-11-18某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