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喪失履行能力可否終止合同
保證人是擔保債務履行的人,當債務履行期屆至,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就要由保證人代替其履行債務,從這種意義上說保證人也叫作第二債務人,同為債務人,保證人理應享有主債務人所有針對債權人的抗辯權。?
在司法實踐中,保證人享有債務人的抗辯權具有一下幾個特點:
第一,對于債務人的抗辯權,不管是一般保證的保證人還是連帶保證的保證人都可以行使;
第二,保證人行使債務人的抗辯權,不受債務人的影響,就是說不管債務人是否放棄了行使其抗辯權,保證人都可以行使此權利;
第三,保證人是以自己的名義獨立行使抗辯權,而不是以債務人或其代理人的身份來行使這一權利的。
根據《合同法》相關規定,應當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可以中止履行,但當事人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你可以提前通知對方,因擔心他喪失履行付款能力而中止履行過戶。
二、如何確定喪失了合同履行能力
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它包括三個要素:
(一)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能力。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有:
1、財產顯形減少。包括經營狀況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2、喪失商業信譽;
3、提供勞務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勞動能力;
4、給付特定物的債務中,該特定物喪失;
5、其他情形。
(二)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發生于合同成立之后。
在大陸法系各國,后履行方財產顯形減少應發生于何時,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例,一是訂立后財產顯形減少,如德國、瑞士等民法采用;二是訂立時財產已減少,如奧地利民法第165條規定。第一種立法例較為妥當。因為若訂立時后履行方財產已減少,先履行方已知或因過失而不知,主觀上有過錯,應當承受不利,沒有必要保護,非因過失而不知,可以重大誤解或受欺詐為由主張救濟。我國合同法沒有規定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應發生于何時,筆者認為,在解釋時采用第一立法例較為妥當。
(三)先履行方對事實負有舉證責任,要有證據證明事實的存在。
先履行方主張不安抗辯權,必須有對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確切證據,而不能憑自己的主觀猜測。否則,將會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
不安抗辯制度的構成要符合嚴格的條件,要防止當事人濫用。我國合同法規定了先履行義務一方當事人應負擔兩項附隨義務,即通知義務和舉證義務。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而中止自己的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因此,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有主張不成立而承擔違約責任的危險。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料。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果是因為不具有履行能力的情況,應當由保證人進行履行相應的債務,可以中止履行,并且提前通知另一方合同當事人。如果如果如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有限公司減資需要審計嗎
2020-11-10違章最遲什么時候處理
2020-12-23七級傷殘嚴重嗎
2021-02-09結婚時收的禮品如何認定
2021-02-05建設工程合同中要怎么約定仲裁條款
2021-02-09外公屬于非直系親屬嗎
2020-12-28放棄撫養權需要公證呢
2021-01-01離婚個人財產和共同財產如何區分
2021-03-11超越代理權的行為有哪些
2021-02-23火災財產損失如何舉證
2020-11-15簽署購房合同需注意什么
2021-02-25購房有什么可能會遇見的陷阱
2021-03-18公司注銷勞動合同是否自動終止
2020-12-28賠償金和經濟補償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2020-12-14人壽保險的理賠時間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02人壽保險申請理賠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020-11-16固定資產火災保險事務處理準則
2020-12-24建筑工程一切險保險合同
2020-12-29一起保險合同糾紛的評析
2020-11-10哪些情況下不能保險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