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法律在不斷的完善,逐漸的對于弱勢群體的保護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患有疾病的群眾,從各個方面保障他們的權益,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關于精神病患者的撫養權問題,有時候會在撫養權問題上產生糾紛,那精神病變更撫養權程序是什么?下面就對此問題進行詳細的介紹。
一、精神病變更撫養權程序是什么?
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七條: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你已經成年,有經濟來源具有監護的能力,所以你可以向法院起訴請求變更監護人。至于訴狀的事實和理由部分,你可以主要從你舅舅和你阿姨侵害你母親的合法權益,你已經具有監護能力以及尊重你母親本身的意愿這幾個角度闡述。
二、精神病人如何設定監護人
設立精神病人的監護人,首先須確認當事人為精神病人。但精神病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按照《民法通則》第19條規定,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宣告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是法院的職權,其他任何機關或組織都不具有這一職權,而且法院的這一職權不能主動行使,必須有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某一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時,法院受理后應依《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審理。審理中法院應當首先確認被申請人為精神病人。
依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條規定,“當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或者參照醫院的診斷、鑒定確認。在不具備診斷、鑒定條件情況下,也可以參照群眾公認的當事人的精神狀態認定,但應以利害關系人沒有異議為限。”對于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應宣告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完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則應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精神病人,其近親屬得依《民法通則》第17條規定的順序確定監護人。若近親屬就監護人的確定發生爭議,則應由有關單位或組織指定。
對于精神病患者的撫養權一半都是自己的親屬所有,但是在出現突發的意外事件之后會導致撫養者不能再去撫養患者,這樣就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生活障礙,嚴重者還會造成精神病患者正常的生活,就需要及時的變更撫養權。
夫妻離婚孩子撫養權問題如何解決
確定撫養權歸屬之考量因素
離婚子女撫養權判決標準2020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爺爺坐過牢影響孫子嗎
2020-11-28房屋整改延期如何理賠
2020-11-10合同中的哪些免責條款屬于無效條款
2020-12-26合同能否約定完全免責
2020-12-17工傷期能辭退嗎
2021-01-03房地產開發企業發票如何管理審核
2021-02-11普通員工簽勞動合同注意什么
2021-02-21可變更勞動合同內容的情形有哪些
2021-02-06試用期離職領導不給批怎么辦
2021-03-20勞動仲裁兩個被申請人歸哪個管轄
2021-01-15家庭財產保險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有哪些
2020-12-14保險公司推定為全損車主可以賣車嗎
2020-12-22怎樣能成為保險經紀人
2021-02-22拆遷可以強制斷水斷電嗎
2020-12-15涉及拆遷的租房合同怎么寫
2020-11-13農村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包括哪幾種
2021-01-30鄭州市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30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簽訂主體及范圍有哪些
2020-11-09什么是房屋征收補償決定書
2020-12-26什么是經濟適用住房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