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廖某、被告周某系同村好友。2012年9月,被告周某拆舊房建新房,建房過程中需要木料。同年9月24日,原告廖某與被告周某口頭約定,由原告到鄰村將木料運回來。由于原、被告系同村好友,口頭約定時未當場談到報酬如何支付之事。原告廖某駕駛其自有的無牌農用貨車運木料,行至鄰村的村級公路的一拐彎處,因操作不慎農用貨車翻下流水溝,造成原告廖某左手臂受傷,損傷程度為傷殘9級。原告廖某索賠無果,遂訴至法院。
【分歧】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原、被告之間是雇傭關系還是運輸合同關系,這關系到被告是否應對原告的人身損害賠償承擔責任。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原、被告之間是雇傭關系。其理由是:判斷雇傭關系是否成立,主要看以下幾點:雙方是否有雇傭合同,包括口頭合同;雇員是否獲得勞動報酬;雇員是否以提供勞務為內容;雇員是否受雇主的控制、指揮和監督。其中后兩點是確認雇傭關系的核心。本案中,原告廖某為被告周某運輸木料,以提供勞務來獲得報酬,雙方未當場談到報酬如何支付,也印證了雙方不是按趟次、按運量來計算報酬,這與運輸合同關系的報酬取得方式有明顯的區別。可見,被告周某應依法視為雇主,原告廖某依法應視為雇員。廖某作為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由雇主周某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原、被告之間是運輸合同關系,被告周某無需承擔賠償責任。
【評析】
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即原、被告之間應認定為運輸合同關系而非雇傭關系。被告周某無需對原告廖某的人身損害賠償承擔責任。理由如下:
所謂雇傭關系,是指雇工提供自己的勞動力為雇主完成一定行為,雇主根據完成的行為給付相應的勞動報酬的民事法律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88條規定,“運輸合同是承運人將旅客或者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托運人或收貨人支付票款或者運輸費用的合同。”在審判實務中,雇傭關系與運輸合同關系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其一,兩者的標的不同。雇傭活動是指從事雇方授權或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傭關系的標的注重雇工無形的勞務給付,以供給勞務本身為目的,偏重于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的行為。而運輸合同關系的標的物是貨物或是旅客,其表現為物化的勞動成果,重在有形工作量的完成,以提供通過勞動產生的工作成果為目的。在雇傭活動中雇員所提供的是勞務,而在運輸合同中承運人提供的是運送行為,承運人完成運送行為必須借助運輸工具,否則運輸行為便不能實現。在本案中,被告周某拆舊房建新房,建房過程中需要木料,其本身沒有專用的運輸車輛及相關設備。被告之所以選定原告廖某為其提供服務,最基本的前提是原告具有運輸工具,可以實施運送行為,被告主要依靠的是原告的駕駛技術和運輸工具,被告所需的也正是原告的運送行為而非出賣勞動力的一般性勞務活動。由此可見,這與僅提供勞務的雇傭關系具有本質區別。
其二,兩者取得報酬的方式不同。在雇傭關系中,雇員的報酬體現為工資,由于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關系較為穩定、長期,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因此雇員取得報酬的方式也比較固定,呈周期性,通常按勞動時間來計算報酬,一般是按星期或月來結算。而運輸合同中,承運人獲取的報酬是運費,純粹是按物化的勞動成果來計算報酬,通常按趟次、運量來結算,且多為一次性付清。本案中,原告主張,事發當天雙方僅口頭約定由原告將木料運輸,雙方未當場講清報酬如何支付,因此其取得的報酬是工資而不是運費。原告平時從事運輸業務,原、被告又系鄰居,雙方十分熟悉,雖未當場說明如何支付報酬,其實雙方對報酬的支付方式已心中有數,應當認定雙方已認同按當地運輸費用進行計算。同時,原告自帶車輛,該車輛的用油、修理費用均由原告自理,由此可以看出,原告廖某獲得的是按趟次即每趟收取的運費而不是工資,這也說明本案屬于運輸合同關系。
其三,兩者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同。在雇傭活動中,雇主有權對雇員的勞務活動進行監督,受雇人要受雇主指示的約束,雙方之間存在著一種監督與被監督、管理與被管理的隸屬關系,地位不平等的色彩較為強烈。但在運輸合同中,托運人無權對承運人的運送行為進行監督,托運人追求的結果是貨物能夠按期安全抵達,承運人只需按時運送、按地點運送以及安全運送至目的地即完成合同義務,至于承運人采取何種運送方式,以及運送路線等,除托運人有特殊要求外,承運人有權自主選擇。可見,在運輸合同關系中,雙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并不存在任何隸屬、服從關系。具體到本案中,雙方口頭約定由原告將木料運送至鋸木廠加工,原告只需將木料按時、按地點、按量運送至目的地即鋸木廠即完成相應的法律義務,至于原告如何將木料運送至鋸木廠,選擇怎樣的運輸路徑,以及駕駛何種運輸工具,被告并未提出特殊的要求,也沒有對其進行限制。原告自行提供運輸工具,自主選擇運輸路徑,駕駛其所有的三輪機動車運送木料,雙方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關系,并沒有形成從屬關系。
綜上,根據雇傭關系與運輸合同關系的主要區別,結合本案的具體案情,筆者認為原、被告之間應認定為運輸合同關系而非雇傭關系。因此,作為承運人的原告在履行運輸合同義務的過程中造成自身損害,托運人即被告無需承擔賠償責任。故一審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是正確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環保超標有刑事責任嗎
2021-02-15都不要孩子法院會強行判嗎
2021-02-19代理人身損害案件律師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0-12-13收集婚外情離婚賠償證據的方式
2021-02-28民事調解到期不給錢如何處理
2020-11-26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是不是要雙方到場簽字
2020-11-13保密協議與競業限制協議的區別
2021-01-30租賃合同糾紛訴訟時效全部是1年嗎
2020-11-09賣房合同代理簽字成立嗎
2021-02-06房產贈與過戶程序是什么
2020-11-11小產權房同開發商劍訂合同有效嗎
2020-12-16如何應對公司調崗調職調薪
2021-02-14公司可以隨意調崗嗎
2021-01-27合同到期不給離職證明怎么辦
2020-12-29勞動法辭退員工怎樣賠償
2021-01-09水路貨物運輸保險條款
2021-03-20沒有保險合同逃逸是否免責
2021-02-13裝卸工跌落車下受傷是否由保險公司賠償
2020-12-23保險經營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2-07交通事故法院判決后保險公司賠嗎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