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侵權行為的界定
《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近年來利用網絡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等人格權的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要求通過立法規制網絡侵權。本法適應這一要求,設立本條。本條設3款:第一款規定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依據本款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該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對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款規定受害人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的權利,及網絡服務提供者未采取必要措施情形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依據本款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受害人通知后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的,即可免于承擔侵權責任;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應當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判斷采取措施之是否“及時”及計算“損害的擴大部分”,應當以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之時點為準。
第三款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依據本款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與實施侵權行為的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的要件:一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二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未采取必要措施”。判斷被告是否“知道”,應采客觀標準即網絡服務行業的其他經營者處于同一情形是否“知道”,而不是主觀標準即被告自己當時是否知道,自不待言。
但考慮到現代互聯網信息爆炸的實際情形,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過高、過嚴的注意義務并不現實,從本條3款規定的內容及安排順序解釋,無論是判斷被告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或者判斷其是否“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均可以“接到通知”為基準。“接到通知”,即構成“知道”,“接到通知”后仍“未采取必要措施”,即應判決該網絡服務提供者與實施侵權行為的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能否對道路交通事故證明提起訴訟
2021-03-01普通行政案件簡易程序是當庭宣判嗎
2021-01-16追尾事故怎么賠償
2020-12-02交通事故調解書范本
2021-02-23連帶責任征信多久能消除
2020-12-31離職勞動仲裁需要請律師嗎
2020-12-05反擔保合同期限屆滿反擔保人還需要承擔責任嗎
2020-12-16公司規章是否必要
2021-02-03競業限制補償金標準有何規定
2021-02-04滿半年漲工資包括實習期嗎,
2021-01-25職工因工致殘如何調崗
2020-11-16勞動爭議仲裁可以代替離職證明嗎
2020-11-18旅游意外險保單索賠流程是什么
2021-02-20家庭財產保險在運作中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2021-01-28詳解相互保險公司的優劣勢
2020-12-01保險公司應否對后續損失承擔責任
2021-02-24怎么走出車險理賠誤區
2020-11-22保險猶豫期的含義是什么
2021-01-18再保險合同有哪些特點
2020-11-26保險合同民事欺詐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