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1)同在一處居住;(2)指夫妻共同生活,也指男女雙方沒有結婚而共同生活。[2]顯然,婚姻家庭法規范的“同居”行為排除了純粹為了節約住房開支或結交一般朋友的“合租合住”行為,那么,從語義上講,就應當采用第二種釋義,即男女雙方沒有結婚而共同居住。在法學理論界,大多都認為廣義上的非婚同居是指男女雙方公開共同居住生活,但沒有合法婚姻關系的兩性結合。
其外延非常廣闊,一切沒有合法婚姻關系的男女兩性同居關系都包含其中,包括事實婚姻、非法同居、未婚同居以及被宣告無效和被撤銷的婚姻等情況。從狹義上來說,非婚同居是指不為法律所禁止的,無配偶的男女雙方自愿、長期、公開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又沒有履行結婚登記手續的一種兩性結合的方式。簡單地說,即是無配偶的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以夫妻名義或不以夫妻名義的同居行為。我國《婚姻法》第三條明令規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由此可看出,一方或雙方有配偶的同居,無論是否以夫妻名義,不僅為社會主義道德所譴責,也是我國婚姻法禁止的行為,其中,構成重婚的還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因此,此類行為不列入本文的討論范圍。本文僅是從狹義上來討論非婚同居法律問題。
只有對某個概念作出明確的界定,才能正確區分其與相似概念的異同,進而確立適合的法律規范加以規制。在我國,由于《婚姻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對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各種同居現象缺乏一個統一的分類,加之歷史上法律對“事實婚姻”和“非法同居”的態度曾經經歷過幾次重大的轉變,理論界對非婚同居法律地位的界定一直未能達成一致。長期以來,有兩種主流觀點:
1、認為非婚同居等同于非法同居。
受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老百姓長期認為,如果男女雙方未經“明媒正娶”就公開居住在一起,長期被看作是不道德甚至是傷風敗俗的行為。而在2001年新《婚姻法》頒布之前,我國司法領域也長期堅持這種觀點。其代表有:1989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三條明確規定:“自民政部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實施之日起(即1994年2月1日),未辦理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按非法同居關系對待。”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適用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自1994年2月1日起,沒有配偶的男女,未經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其婚姻關系無效,不受法律保護,對于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應按非法同居關系處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觀點越來越遭到各方的質疑。首先,非法同居,是指不合法的男女同居行為。《婚姻法》并未明文規定禁止婚前同居行為,僅憑司法解釋認定非婚同居都為非法同居是不符合法理的。其次,新《婚姻法》頒布以前,司法解釋以是否以夫妻名義同居作為判斷非婚同居行為法律性質的依據,僅對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行為做出規定,卻不規定有配偶且與他人不以夫妻名義的同居行為,這樣只會為姘居、“包二奶”等真正的“非法”同居行為放行。
2、認為非婚同居就是事實婚姻。
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11月21日的司法解釋中認為,沒有配偶的男女,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如雙方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可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由此解釋可以看出,事實婚姻的當事人是有婚意的,社會上也承認其為夫妻,只是沒有履行婚姻登記手續,其實質是“婚姻”。事實婚姻必須得到國家立法的承認,在國家承認事實婚姻的前提下,非婚同居中的一部分有可能轉化為事實婚姻,但仍然有一部分會因為當事人無結婚意愿而不能轉化為事實婚姻。兩者雖可以轉化,但畢竟不是相同的法律概念,其區別在于事實婚姻側重于同居行為的效力,其效力等同于婚姻,事實婚姻當事人適用法律關于夫妻之間權利義務的一切規定;而非婚同居強調的是男女結合的方式,與婚姻的效力有著本質的區別,同居雙方不產生親屬身份,不能完全適用婚姻的法律制度。我國在1994年2月1日之前是承認事實婚姻的,而1994年2月1日之后,不再承認事實婚姻。
筆者認為,首先,無論無配偶的男女雙方是否以夫妻名義同居,都應當是當事人自愿選擇的一種共同生活的方式。法律不應該強行禁止或者是回避規范當事人的這種行為,而應當研究這種社會現象的合理性和現實性,根據實際情況,對其加以規范和引導,將其納入法律的軌道。其次,非婚同居缺乏婚姻的形式要件,不論同居時間的長短,自始自終都不構成婚姻,因而不能將非婚同居關系定義為無效婚姻。第三,是否具備婚姻的形式要件是非婚同居和合法婚姻的最關鍵區別所在,也就是說,是否履行結婚登記手續,得到社會的承認,是區分兩者的決定因素。所以,在我國《婚姻法》不再承認事實婚姻的現狀下,非婚同居應當取代事實婚姻這一提法,成為與婚姻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吳月律師系遼寧卓政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畢業于“全國211工程”重點院校遼寧大學。本著勤勉盡職的職業精神,利用自身扎實的法學知識和不斷豐富的實踐經驗,吳律師多年來辦理過各類民事、經濟、行政、刑事等案件,最大程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深得當事人的廣泛好評。擅長領域:人身損害、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工傷賠償、勞動糾紛、合同糾紛、刑事辯護、常年顧問。聯系:13940520866,18642086136。:348426602,E-mail:18642086136@163.com。聯系地址:青年大街1號市府恒隆廣場23層。
行政訴訟中財產保全的適用情形
2021-02-26擔保法
2020-12-02醫療事故賠償中的舉證責任
2021-03-10毆打他人怎么處罰
2021-02-25民事案件中移送管轄可以復議嗎
2021-03-24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如何確定管轄
2020-11-15交通事故糾紛
2021-01-11出資人可以要回房子嗎
2021-03-18出售民間偏方治病出售民間偏方都構成銷售假藥罪嗎
2020-11-15工會要做哪些工作
2021-01-16不簽勞動合同是否存在事實勞動關系?
2020-12-15勞務外包需要什么資質
2021-01-10100錯寫成1000人壽保險按哪個支付
2020-12-27雇主民事責任要如何認定
2021-01-26如何認定猝死是否屬于意外傷害保險的賠償范圍
2021-03-16被保險人過錯的免責條款有哪些
2021-03-21本案保險合同約定損失賠償是否成立
2021-02-09某家具廠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2-06保險費率是否適用價格法
2021-02-22保險違約如何去防范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