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教唆者中止犯罪的怎么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24條第一款規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棄犯罪;二是在實行行為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
作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的犯罪中止,是指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態。犯罪中止形態與犯罪中止行為本身具有密切關系:沒有中止行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態,中止行為是犯罪中止形態的決定性原因。
犯罪中止形態與中止行為本身又具有區別: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換言之,中止行為之前的行為屬于犯罪行為,是行為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事實根據,中止行為本身屬于刑法所鼓勵的行為,是應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的根據。
二、犯罪中止的特征是什么?
(一)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中止犯罪的決意。行為人在客觀上能夠繼續犯罪和實現犯罪結果的情況下,自動作出的不繼續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結果的選擇。首先,行為人明確認識到自己能夠繼續犯罪或實現犯罪結果;其次,中止行為的實施是行為人自動作出的選擇;再次,中止犯罪的決意必須是完全的、無條件的、徹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條件的或暫時的。
(二)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中止犯罪的行為。
第一,中止行為是停止犯罪的行為,是使正在進行的犯罪中斷的行為。
第二,中止行為既可以作為的形式實施,也可以不作為的形式實施。
第三,中止行為以不發生犯罪結果為成立條件,但這種結果,是行為人主觀追求的和行為所必然導致的結果。
(三)犯罪中止必須發生在犯罪過程中,而不能發生在犯罪過程之外。這里的犯罪過程,包括預備犯罪的過程、實行犯罪的過程與犯罪結果發生的過程。不在這些過程之內實施的行為,不屬于犯罪中止行為。
(四)犯罪中止必須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結果。
行為人在犯罪預備階段和犯罪行為的實施階段都是可以構成犯罪中止的,只要是犯罪行為還沒有實施完畢,犯罪嫌疑人在主觀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就能構成犯罪中止,但是對于教唆犯來說,如果只是被教唆者中止犯罪的,教唆者就不能認定是犯罪中止只能認定為犯罪未遂。
法律規定犯罪中止有幾種類型
犯罪中止量刑具體是怎樣規定的?
犯罪中止的處罰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期待利益要具備什么條件
2021-02-08企業破產案件應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1-02-13征地土地補償協議
2021-02-12賣假貨屬于詐騙罪嗎
2020-12-21刑事拘留后多久下達逮捕證,逮捕的條件
2021-02-09妻子不履行救助義務致夫死亡構成何罪
2020-11-26按揭房被保全怎么執行
2020-12-18交通事故全責賠償和標準
2021-03-15擔保合同無效后責任怎么承分擔
2021-02-24購房預算從何做起
2021-01-08什么是勞動合同,簽訂勞動合同應當符合哪些條件?
2021-01-07如何認定非法從事勞務派遣
2021-01-11主體工程勞務部分是否可以分包
2021-01-20城鄉居民自愿參保的應該怎么做
2020-12-11保險免責條款的分類有哪些
2020-12-12原保險合同成本如何確認
2020-12-23意外傷害保險理賠流程
2020-12-21保險理賠需要提供的材料有哪些
2020-11-19無保險可拍司法處置車嗎
2021-03-01關于保險詐騙罪的一些法律常識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