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司機在發生事故后逃逸的情況時有發生,許多車主也許都認為駕駛人逃逸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向保險公司索賠不到一分錢。其實,這是對相關保險法規理解的誤區。近日,臺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的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告訴大家:對于“交強險”,如果不是駕駛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保險公司在限額范圍內仍要賠錢。
2008年1月22日,被告陳某所有的小型客車途經溫嶺市城區時,與騎自行車的原告華某發生碰撞。事故發生時,該車駕駛人駕車逃離現場。原告受傷后,產生醫療費、誤工費、殘疾賠償金等共計97006元。因該車的駕駛員逃逸后就下落不明,原告在車主陳某先期支付賠償款54700元后,仍將車主陳某和該車投保的臺州某保險公司告上法庭,要求二被告賠償其余的經濟損失42306元。
原審法院認為,被告陳某所有的小型客車已向被告臺州某保險公司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險(以下簡稱“交強險”)和第三者商業責任險,本次事故發生在保險期間內,被告保險公司應在“交強險”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因事故發生時駕駛員逃逸,第三者商業責任險則不應賠償。故法院作出了一審判決:被告臺州某保險公司賠償給原告華某42306元。
一審宣判后,保險公司不服,上訴稱:一審法院應查明肇事司機與陳某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借用關系還是雇傭關系?因為這直接關系到華某的損失能否納入“交強險”的賠償范圍;在陳某未排除肇事司機醉酒駕駛、無證駕駛及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情形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對搶救費用以外的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該損失應由陳某承擔。
臺州中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在肇事司機身份不明確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是否應當承擔“交強險”范圍內的賠償。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由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的目的在于分散風險,保障事故受害者得到及時救治和賠償,該賠償并不考慮機動車方是否有過錯,因此被保險的車輛在保險期間內發生交通事故致第三者損害,保險公司即負有在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賠償的義務,保險公司不能以肇事司機身份不明為由對抗其應對事故受害人承擔的賠償責任。據此,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拘留怎么撤銷案底
2020-11-17去勞動局投訴怎么寫投訴書
2021-01-28拘傳的適用條件是什么
2021-02-02法定監護人有哪些
2020-12-23什么是贍養費?贍養費標準是什么
2021-03-14有錢買房卻不給撫養費怎么辦
2021-02-10無撫養關系的子女對繼母有贍養義務嗎
2021-03-012020年浙江省交通事故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09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怎么判刑
2020-11-28轉繼承怎么規定
2021-01-06有酒駕記錄對信用有什么影響嗎
2021-01-29試用期滿后的沉默是否視為承諾購買
2021-02-21陰陽合同怎么補交稅
2021-02-21單方面辭職勞動合同書是否可以違約
2021-03-25無證駕駛致人死亡,保險公司也應賠償嗎
2021-03-13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有哪些形式
2021-01-01交通車禍保險如何賠償,賠多少錢
2021-02-19保險公司賠付交通費嗎
2020-12-20荒山承包協議怎么寫
2020-12-26土地出讓需要交哪些費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