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guī)定,結合審判實踐,就有關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yǎng)義務的被扶養(yǎng)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本條所稱"賠償義務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二條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guī)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guī)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guī)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shù)個行為間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jù)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并造成損害后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guī)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條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婚姻出生證明如何辦理
2021-02-21擔保合同能否約定獨立效力
2020-12-12離婚起訴書范文2020
2021-03-03如何爭取小孩撫養(yǎng)權
2021-01-22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否存在未遂狀態(tài)
2020-12-29房屋賣了又辦理抵押是否可以強制執(zhí)行
2021-01-03合同欺詐是犯罪嗎
2021-01-06加工承攬合同制定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08私有房向機關等出租或出售的規(guī)定
2020-12-28勞動關系轉移知識
2021-03-11購買壽險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07貨物運輸保險合同過期后貨物被盜能否獲得賠償
2021-03-10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亟待完善的幾個問題
2021-03-152020年人身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
2020-12-02輕傷后精神損失怎么理賠
2021-01-29保險合同解除有哪些方法
2020-11-16再保險
2021-01-27土地出讓能設置條件嗎
2020-12-12農村宅基地拆遷補償標準,一戶多宅和違建能否得到賠償
2021-03-02營業(yè)房拆遷補償比普通房屋拆遷補償多多少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