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主體在我國刑法中有一個發展過程。根據1979年刑法的規定,利用合同進行詐騙活動構成詐騙罪的只能是自然人。但隨著形勢發展,在實踐中出現了大量的法人或單位利用合同實施詐騙犯罪的情況。為此,《解釋》中對單位合同詐騙犯罪的形式予以了肯定,但在處罰上仍規定只處罰單位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現行刑法總結司法實踐經驗,規定合同詐騙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凡年滿16周歲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單位亦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單位合同詐騙罪是指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的名義,為了單位的利益,經單位決策機關或決策人同意,利用合同騙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單位作為合同詐騙的主體,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單位主管人員或直接責任人員對該單位在對外交往中的合同詐騙行為是明知的、默許的或指使的;二是非法所得歸單位所有或基本歸單位所有,如用于發放工資、獎金、集體福利或進行其他經濟活動,或進行其他違法犯罪活動。
單位合同詐騙罪如何認定
在認定單位合同詐騙中應分別不同情況具體分析,主要有三種情況:
1、法人或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以法人或單位的名義實施合同詐騙行為,且犯罪非法所得歸法人或單位的,屬單位合同詐騙;假冒法人或單位法定代表人身份以法人或單位名義實施的合同詐騙行為,法定代表人或法人事后不追認的,屬個人合同詐騙。
2、法人或單位組織內的自然人在職務范圍內以法人或單位名義實施的合同詐騙行為,且犯罪非法所得歸法人或單位的,屬法人或單位合同詐騙;以法人或單位名義實施的非職務行為、非授權行為,法人或單位事后不追認的,屬個人合同詐騙。
3、自然人經法人或單位授權在授權范圍內以法人或單位的名義實施的合同詐騙行為,或者無代理權的自然人以法人或單位的名義實施合同詐騙行為后經法人或單位追認,且犯罪所得歸法人或單位所有的,屬法人或單位合同詐騙;盜用、冒用、偽造法人、單位公文、證件、印章,或以終止后的法人或單位的名義實施的合同詐騙行為,屬個人合同詐騙。
對于法人或單位合同詐騙案件的處理,在追究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刑事責任的同時,對法人或單位也應作必要的刑事處罰,并讓其承擔行政的和民事的或經濟的責任。因為這種犯罪是以法人或單位整體意志進行的活動,非法所得也全部或基本歸法人或單位所有,理應對法人或單位進行懲罰。從實踐情況看,大多數合同詐騙犯罪案件都是以單位的名義實施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以單位的名義實施的合同詐騙犯罪都以單位犯罪追究刑事責任。
如果你有其他疑問,可以向我們律霸網的律師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犯罪客體如何分類
2021-02-01個人將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如何處理
2021-02-03賠償委員會的組成
2021-01-15單位集體逃稅稅務局如何處罰
2021-01-08不知房價行情下簽售房合同怎么辦
2020-11-14我國繼承人的范圍如何規定
2021-03-03兒童在商場受傷賠償問題是怎樣的
2021-01-29網簽購房合同查詢
2021-03-12房產己給贈與稅出售還付所得稅嗎
2021-02-18未取得預售許可時簽訂的協議有效嗎
2020-12-13登記房屋產權手續是怎樣的
2020-12-20勞務分包合同雇主是否可以免責
2021-03-23應收分保準備金與有關原保險合同能否相互抵消
2020-11-29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具體是指誰
2020-11-15保險合同糾紛案例(保險合同條款的解釋)
2020-12-21如何確定保險合同中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
2020-11-07保險公司給予全額賠償后車主還能轉讓殘車嗎
2021-02-09保險人能否因保險標的物轉讓未批改而拒賠
2020-12-25財產保險投保方違約怎么辦
2020-12-20違約責任保險是怎樣的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