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必須達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程度,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行為人沒有造成上述嚴重后果而逃逸的,則不應認定該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僅能作為治安處罰的從重情節考慮。
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筆者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逃逸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顯然,這些人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當然,行為人出于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后,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接受法律處理,否則,如果行為人一逃便杳無音信,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不應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
我國刑法規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單指的當場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關鍵是看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與社會危害性,交通肇事后,雖及時將被害人送往醫院搶救,但在之后卻畏罪逃跑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拆遷協議可以委托父母辦理嗎
2021-01-11信用卡逾期會坐牢嗎
2020-12-12危害國家公共安全罪剝奪政治權利嗎
2021-01-30出售違建合同有效嗎
2021-01-19合同糾紛結案須多長時間
2021-01-10校園體育運動中的侵權責任歸屬
2020-12-01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后應該如何辦理轉移手續
2020-12-24被他人撞骨折可以走自己的意外險嗎
2020-12-27航空意外險可以買幾份
2020-12-01產品責任險與職業責任險的區別詳解
2021-01-21家庭財產保險賠償什么情況下才可以得到賠償
2020-11-10非直系親屬可以做投保人嗎
2021-02-12意外保險哪些人不理賠
2021-03-09未事先告知投保人的遲延生效條款是否生效
2020-11-23最高法民二庭負責人解讀保險法解釋(二)
2020-11-09保險公司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么
2021-02-14保險條款是否是“霸王條款”
2020-12-24保險人的概念
2021-01-07中國的土地出讓使用年限分別有哪幾種
2021-03-09土地出讓年限有什么規定
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