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是人類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為追求公平而作出的偉大設計之一,我國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就已有了回避制度;唐宋以降,各朝俱程度不同地推行回避制度,但以明朝最為完備。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今天的回避制度已被賦予了更強的程序意義和被注入了更多的公正理念。
建國后,黨和政府為保障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客觀、公正、廉潔地行使職權,最大限度地贏得人民的信任,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行任職回避、公務回避和籍貫回避,即有一定血緣和姻親關系的人不得擔任雙方直接隸屬于同一行政首長的職務或有上下級領導關系的職務,也不得在其中一方從事人事、監察、財務和審計工作的單位擔任領導職務;在組織人事和紀檢監察工作中涉及到自己及其親友時應自行回避;縣級以下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不得在原籍任職等。[1]與之相應,作為國家機關重要組成部分的司法機關自然也實行上述回避制度;但較之更甚的是,司法機關作為法律的執行者,公平和正義是其追求目標,其回避制度應設計得更為嚴謹和具體。2001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判人員嚴格執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司法回避作了統一規定,使司法回避制度的設計更趨于嚴密和合理。
一、現行制度框架
我國現行司法回避制度是先從刑事訴訟法中產生的,隨后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也相繼作出了相應的規定,但在總體上還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甚至于出現了在不同訴訟中回避制度寬嚴不一的情形。[2]然而,訴訟回避僅是基于當事人對審判程序的公正渴求才建立起來的程序制度,它應該首先不是與訴訟性質相聯系的,而是首先與公正審判密切相關的,因為在審判活動中,法官公正才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性條件。《規定》的出臺,不僅使司法回避制度漸趨飽滿,而且也使我國訴訟回避制度在三大訴訟中得以統一,體現出了回避在訴訟中應有的程序價值。
1.回避人員
與三大訴訟法中各自確定的回避制度相比,《規定》將審判人員、執行人員和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人員(為討論方便,以下統稱司法回避人員)都納入回避之列,應當說,回避范圍已大為擴展;這既是司法實踐的需要,更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公正的需要。
第一,法官。即法官法所調整的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由于法官在具體審判活動中起著組織、指揮和決定等關鍵作用,其公正與否將直接關涉到具體案件的審判結果,也勢必會成為社會關注之焦點,因此,對在審判活動中可能有失公正的任何法官都應預先加以設定并被排除在審判活動之外。在實行陪審制的案件中,由于陪審員與審判員享有同樣的權利,負有同等的義務,履行回避義務自當是其份內之事;另外,由于書記員的特殊職責,故其也應依法回避。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在爭議期間是否正常執行
2021-03-05自然人有維護生命尊嚴的權利嗎
2021-01-18法人設立的要求需要哪些
2021-02-08行政處罰的管轄原則是什么
2021-02-01賣假貨會判刑嗎,賣假貨的法律責任
2020-11-15員工激勵股權是否為贈與協議
2021-01-17合同債權的特點是什么
2021-02-24買的新車卻辦過保險,4s店是否構成欺詐
2020-12-02勞務派遣解聘后是否有補償
2021-01-30勞務派遣員工轉正后工齡如何認定
2020-11-20學生實習期間發生的工傷事故怎么解決
2021-01-062013年工資改革方案
2021-03-25關于當前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實務問題座談紀要
2021-01-16意外傷害保險承保范圍
2021-03-22怎么理解委托一審法院續保保全
2021-01-26不同的保險公司怎么具體運作資產
2020-11-30人身保險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2020-12-25無名氏死亡賠償金提存后車主能否向保險機構索賠?
2020-11-15人身傷害保險理賠流程
2020-12-12什么叫做特別約定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