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的期間,指偵查、檢察、審判人員及其他適用回避的人員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請回避以及有權指令回避的組織和人員指令回避的時間期限。
回避可以在刑事訴訟程序開始后的任何訴訟階段提出申請和審核決定。屬于回避范圍的人員,應當在接受案件并了解具有法定應當回避的情形后立即提出自行回避的申請;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他們了解有關人員具備應當回避的情形后即可以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有權決定回避的人員或者組織自了解本機關的辦案人員有應當回避的情形后或者自接到辦案人員的自行申請、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時,應當及時地加以審核,盡快作出決定,以利于案件迅速地開始進入正常的程序,提高訴訟效率。
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的時候,審判長應當告知當事人有權對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申請回避。相應地,在案件的偵查、起訴階段和死刑復核程序中,也應當告知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依法申請回避的權利。
二、回避的審查與決定
刑事訴訟法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回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院長的回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檢察長和公安機關負責人的回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需要注意的是,其中需要由審判委員會、檢察委員會作出回避決定的院長、檢察長不包括副職,因為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正職和副職的產生方式以及職權有明顯不同。但是,當正職缺額或者不在崗位,由副職代行正職職權時,得適用正職的回避審查決定程序。
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偵查人員的回避作出決定前,偵查人員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此款規定主要是針對偵查工作的特殊性決定的。偵查工作具有必須迅速、及時的特點,以便盡早地緝拿罪犯、收集證據,遏制犯罪。為了保障偵查工作的及時、有效,法律專門規定了在偵查期間履行回避制度的特殊方式。對本款法律規定在理解執行時還應當注意:(1)對回避作出決定前,包括復議期間;(2)偵查人員包括所有依法具有偵查權的機關的辦案人員,含參與補充偵查的人員。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1條的規定,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的回避事宜,從提出申請或者請求到決定程序均適用《刑事訴訟法》第28條、第29條、第30條的規定,分別由他們各自履行職責或者聘請、指派他們的機關負責人(公安機關負責人、檢察長、院長)決定是否回避。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仲裁雙倍工資輸了怎么辦
2021-01-16老字號可以用作商標嗎
2020-12-02商標轉讓的概念
2021-01-05房產他項權記有抵押期限嗎
2021-01-06個人住房貸款條件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12哪些情況可以申請交通事故保全處理
2021-02-04怎樣申請暫停行政處罰決定
2020-12-26告誡制度適用哪些范圍
2020-11-24資產拍賣程序的中止和終止
2020-11-30贈與合同約定不得撤銷贈與,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嗎
2021-02-20想領結婚證父母不給戶口本怎么辦
2020-12-09民事執行的基本準則有哪些
2020-12-15到期債權執行異議
2021-03-19自動順延的合同如何終止
2021-03-15哪些是合同的詐騙類型
2021-01-14醫療糾紛的防范
2020-11-09合同保全有哪些功能
2021-02-25勞動合同的效力的具體內容
2021-01-23八級傷殘是什么待遇
2020-12-07公司搬遷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