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益相抵,又稱之為損益同銷。是指受害人基于損害發生的同一原因而獲得利益時,應將所受利益從所受損害中扣除,以確定損害賠償范圍。即違約方僅就其差額部分進行賠償。堅持這一原則,更能體現民事責任的補償性,有利于衡平當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
損益相抵是確定賠償責任范圍的重要規則。根據這一規則,在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和所獲得的利益是基于對方違約行為而發生,即違約即使受害人遭受了損害,又使受害人獲得了利益時,法院應責令違約方賠償受害人全部損害與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額。因此,損益相抵是確定受害人因對方違約遭受的凈損失的規則,是計算受害人所受真實損失的規定,而不是減輕違約方本應承擔的責任的規則。由此可見,損益相抵與混合過錯也有所不同。前者是確定實際損害的規則,后者是指在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也有過錯時,可以減輕或免除賠償責任的規則。此外,損益相抵也不是兩個債權的相互抵銷,因而不適用債的抵銷原則,不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效力。
損益相抵是由判例和學說確定的規定,一般未見諸民法典或者民法典沒有一般性規定。其源流可以溯及到羅馬法。德國普通法時代也承認該原則。德國和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解釋的通說都承認該規則。《德國民法典》有相關的規定,如該法典第324條有 其因免除給付義務所節省的或由其勞力移作他用而取的,或故意怠于取得的利益,應扣除之 的規定,第615條有 勞務義務人因不服勞務所節省的或因轉向他處服務所取得的或故意怠于取得的價值應予損除 的規定,這些規定都體現了損益相抵規則。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沒有規定損益相抵原則,但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應承認此原則。具體地說,違約損害賠償地目的是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并非使受害人反而因此而受益。由于同一違約行為既遭受損失,又獲得利益,如不將利益予以扣除,就等于讓受害人因違約行為而受益,這是違反違約損害賠償的本意和目的的。因此,必須采取損益相抵原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擔保公司破產國家賠償嗎
2021-01-23商標設計分幾種類型
2020-11-15同時有兩個違法主體如何處罰
2021-01-18在何種情況下合伙人可以要求分割合伙企業財產
2020-12-02公示催告申請后幾天催告
2020-12-05婚姻效力糾紛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的婚姻效力如何
2020-12-14對撤訴法院如何處理
2020-11-21房產合同抵押貸款需要房主親自到場嗎
2021-02-28民間借貸的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2021-01-02雇傭關系需要辭職嗎
2020-12-09簽訂賣房合同注意事項有哪些,與中介公司打交道需要注意什么
2020-11-12買了小產權房怎么辦
2020-12-28關于不辭而別員工的處理建議
2021-02-05競業限制解除后是否要遵守保密協議
2021-03-21a2實習期肇事法院判司機賠償嗎
2021-01-31調崗到外地可以不同意嗎
2021-01-27被強迫辭職如何處罰
2021-03-17產品責任保險條款(中英文)
2020-12-18出境旅游保險怎么買
2021-02-08交通事故對方要求的誤工費是由保險公司賠付嗎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