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簽空白合同算合同欺詐嗎
如果按照合同雙方事先約定好的內容填補空白合同,則不構成欺詐。
如果未按照合同雙方事先約定好的內容填補空白合同的,則可能構成欺詐,嚴重的有可能構成犯罪。
欺詐和脅迫屬于意思表示不真實,是否存在欺詐和脅迫,只有當事人最清楚,是否真實應該由當事人自己決定,尊重他自己的意愿。
對于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的合同,是否可以申請撤銷的,可撤銷合同被撤銷后,產生了和無效合同相同的法律后果,受害人完全可以根據真實情況決定是否撤銷合同,在某些情況下,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微小,而對方履行合同是自己所期待的,因而愿意讓合同繼續履行,來保護自己的即得利益。
所以,在日常法律事務處理中,大家應當避免簽訂空白合同,盡量使用未經修改的清潔文本格式合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二、如何判斷空白合同的效力?
1、訂立合同的當事人有合法資格
自然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其中,個體工商戶必須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并在核準登記的業務范圍內訂立合同。
法人應當具備國家法律規定的法人條件,并依法取得法人資格。其中企業法人必須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并在核準登記的業務范圍內訂立合同。法定代表人是法人單位的合法代表人,全權代表法人對外訂立合同。法定代表人簽訂合同時,應當出示身份證明以及法人營業執照或法人項目證明。
其他組織(非法人組織,包括法人的分支機構、個人獨資企業及合伙企業等),也必須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或其他主管機關核準登記,取得合法資格。這些組織的負責人依法代表本單位對外簽訂合同。
代理人代訂合同,必須事先取得委托人的授權委托書,并在授權范圍內以委托人的名義簽訂,才對委托人直接產生權利和義務。
理論上,認定代理人有無簽訂合同代理資格的惟一依據是授權委托書(委托證明),但實踐中注重足以證明其代理資格的書面憑證,如介紹信、蓋有合同專用章或公章的空白合同等。不過,介紹信的基本功能是證明一種關系,起一定的介紹和證明作用,是人們交往的媒介,并不完全具備代理證書的性質、特點和內容,容易為他人利用進行經濟詐騙活動。
2、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沒有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的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
意思表示是當事人將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愿表現于外部的行為。意思表示應當是當事人自主、自由、自愿地表達的真實意志。只有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對合同的內容表達了其真實的意思,合同才受法律保護。因此,通過欺詐、脅迫等手段迫使對方當事人進行不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訂立的合同,或者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利用合同規避法律和行政法規的適用,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的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均無法律效力。
3、合同的內容、形式和訂立程序不違法(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如法律、法規明令禁止從事的活動),法律、法規規定必須采用特定形式或必須經過公證、鑒證或批準、登記后才能生效的合同,必須符合特定的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序才能生效。
不得不說簽訂空白合同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畢竟在當事人簽了字之后,誰也不知道對方會在空白合同上添加什么內容,若添加的內容對當事人不利的話,這個時候只會給自身利益造成損害。因此,實踐中,小編建議最好不要簽訂空白合同,一定要先對合同的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看是否簽字蓋章。
合同法司法解釋(一)全文
陰陽合同法律效力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上只有法人簽字沒有公章是否有效力
2020-12-15股權變更會計分錄是什么
2020-12-21留置權成立需要滿足的條件是什么
2021-02-20有限責任公司國有股權轉讓的流程
2021-03-09擔保法
2020-12-02紅字發票信息表怎么填
2021-01-25傳喚是行政強制措施嗎
2020-11-15遺囑不公證有效嗎
2021-01-03提了管轄異議可以撤訴嗎
2020-12-10學生課間玩游戲受傷學校該負責任嗎
2021-01-04簽署購房合同需注意什么
2021-02-25買房購房合同霸王條款有哪些情況可以維權
2020-11-20公司不承認與員工有勞動關系怎么辦
2021-02-03公司降職降薪需要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2-13勞動監察大隊和勞動局是一回事嗎
2021-02-14銀行不按勞務合同履行工作怎么辦
2021-02-28人壽保險理賠時間是多久
2020-11-09綜合意外險能夠報銷多少
2021-01-29企業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要面臨哪些行政處罰
2020-12-27事故理賠有“竅門”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