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債務關系往往是相互對應的,而現實中處于便利需要,有的債權人會采用轉讓自己債權的方法來抵債或是其他用途。而由于部分債務的特殊性,債務人只能向原始債權人履行債務,就此會產生不必要的糾紛與損失。因此很多人不禁產生了疑問,債權轉讓合同的主體資格受什么限制?今天,小編整理了如下內容,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債權轉讓合同的主體資格是什么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合同法》生效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止,屆時此條例被《民法典》所替換,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會失效,《民法典》生效前的規定:
關于債權轉讓合同的主體。債權轉讓合同主體為出讓人和受讓人豪無疑問,從法律規定來看:
1、債權轉讓為處分行為,要求出讓人應有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否則,根據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和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轉讓應當認定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或效力待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經追認后有效);
2、受讓人是否應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有觀點認為,受讓人取得債權,屬純獲法律上的利益,故依合同法的上列條款,只要有限制行為能力即可。但我們認為,除因受贈與獲得債權外,其余情形多為買賣,認為受讓人為純獲法律上的利益,與事實不符。所以受讓人取得債權有對價的,也應認為受讓人需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
3、法律對受讓主體有限制的,應當遵守相關規定。法律規定不得向外國人為轉讓的,受讓人不能為外國人;法律對受讓人范圍有限制的,受讓人不得為受有限制的人。國家公務員、金融監管機構工作人員、政法干警、資產公司工作人員、原債務企業管理層以及參與資產處置工作的律師、會計師等中介機構人員等關聯人不得購買或變相購買不良資產,即不得受讓不良貸款形成的債權。
根據《合同法司法解釋》第4條的規定,雖然認定合同效力的依據只應為法律和行政法規,但上述情形下,應當可以認為相關人士參與受讓,對于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有損。案例中如果受讓人為資產管理公司工作人員等人員,合同應當按無效處理。
債權人可以向第三人轉讓債務,但受到強制性規定的限制,例如不能轉讓給外國人等。同時,債權人轉讓債權后,還應當書面通知債務人,債務人接受到該通知后,其向原債權人履行債務的行為無效;而債權人未通知的,債務人不受轉讓合同限制。律霸網提供律師咨詢在線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情感咨詢騙了幾千元怎么維權
2020-11-30公司倒閉員工如何證明工齡
2021-03-05網絡仲裁對網貸有用嗎
2020-12-22在商場摔傷賠償金額一般是多少
2021-03-14個人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利保護期限
2021-03-21打人者派出所怎么處理
2021-01-27剝奪政治權利的法律規定
2021-01-11如何妥善處理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糾紛
2020-12-29女子不堪家暴提離婚遭丈夫劈16斧砍斷腳筋,故意傷害怎么處罰
2021-02-14婚姻自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021-02-23在公司受傷了公司應該賠償什么
2020-12-21煤礦工意外死亡如何賠償
2021-01-19學生宿舍摔傷學校要負責任嗎
2020-12-02抵押貸款中抵押物的范圍有哪些
2020-12-30要辭職了領導不讓走怎么辦
2021-01-18工作多久視為建立事實勞動關系
2020-11-24勞務派遣與勞務外包有什么聯系
2021-01-23勞動爭議案件的訴訟管轄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9事業單位勞動糾紛是否可仲裁
2021-01-02什么是保險理財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