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
司機老李酒后駕車,家將一正常行走的行人撞倒,老李認為被撞者已死,將其扔到路邊一水塘里駕車逃走,第二天尸體被打撈上來,經鑒定死于溺水窒息,
問老李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律師解答:
前一行為構成交通肇事逃逸罪,后一行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前一行為是肯定的,而后一行為之所以說其構成過失人死亡,是指其本意不知道其活著,但是客觀上受害人是活的,其主觀心理是為了逃避前罪,致人死亡的結果已經造成,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相關法律知識:
故意犯罪是指行為人在故意的心理狀態下實施的犯罪,是犯罪構成要件中主觀方面的一種心理狀態。根據刑法規定,故意犯罪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特征:
1.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必須是明知的。這種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也包括明知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2.行為人必須是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不論行為人明知的是危害結果必然發生,還是可能發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構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結果發生和放任危害結果發生在程度上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就是刑法上通常說的“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采取漠不關心,聽之任之的放任態度,結果發不發生,都不違背行為人的意志。我國刑法沒有直接使用“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概念,但在對故意犯罪的規定中,對這兩種心理差別是作出規定的。區別“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對判斷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大小,決定量刑,具有一定意義。
在司法實踐中,“希望”要比“放任”的主觀惡性更大。對前者的處罰也就更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互聯網金融是非法傳銷嗎
2020-11-09商標權轉讓流程及資料是怎樣的
2020-12-22商號有限制嗎
2020-11-07銀行匯票的基本當事人有哪些
2020-11-09醉酒駕駛累犯怎么判
2021-03-21贍養費不給強制執行立案需要多久
2020-12-23申請強制執行材料需要哪些
2020-12-22勞動關系轉移函
2021-02-17對已解散的公司如何起訴
2020-12-17在試用期離職領導不批準怎么辦
2021-02-22國家規定關于試用期工資標準是什么
2021-01-04“互碰自賠”處理機制的實行
2020-11-19保險合同解除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1-02-19保險合同格式條款的效力
2021-01-15保險公司理賠時會調取監控嗎
2021-01-10沒有責任認定書的追尾事故保險理賠嗎
2021-01-16狀元紅兩全保險
2021-02-11保險公司的訴訟主體是什么
2021-03-17定值保險合同可以適用于哪些
2021-01-12保險合同簽字由配偶簽字有效嗎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