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賄罪的量刑從198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罪犯的決定》起,就開始比照貪污罪論處。修訂后的刑法第383條對貪污罪的量刑標準作出了詳細的規定,第386條規定了對犯受賄罪的,根據受賄所得數額及情節,依照第383條的規定處罰。在司法實踐中,量刑的標準一般也就是以受賄所得數額為主,兼顧“情節”。但“情節”是否達到“較重
”、“嚴重”、“特別嚴重”,一般也是從數額上考慮,特別是10萬元以上案件的量刑,數額更是量刑輕重的重要因素。若沒有謀取非法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等“嚴重情節”,或法定的從輕、減輕條件,受賄所得數額只能是量刑的惟一標準。
貪污犯罪和受賄犯罪侵犯的客體有其共同點,即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但貪污罪更偏重于同時侵犯了公共財產的所有權,原刑法將貪污罪歸入侵犯財產罪,受賄罪歸入瀆職罪,正是出于這一認識。雖然修訂后的刑法將這兩種犯罪從侵犯財產罪、瀆職罪中分離出來,但其犯罪屬性沒有改變。因此,僅以受賄所得數額作為基本標準來確定受賄罪與貪污罪同等處罰就很值得商榷。
我國古代法律對受賄罪通常是以受賄行為對官吏職務行為的廉潔性造成的危害,來確定量刑標準的。特別是唐代和明代,對受賄罪處罰標準劃分得較為明確。如《大明律》中,對“枉法贓”、“不枉法贓”、“坐贓”等行為分為不同的量刑標準。《唐律》中明確規定:主管官員受贓枉法者,贓值絹布滿15匹即處絞刑;受贓不枉法者,滿30匹處加役流刑。沒有俸祿的官員犯上述罪行,罪減一等。
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貪贓枉法(包括政治領域中賣官鬻爵等嚴重違反黨紀國法的案件)的危害遠甚于經濟領域中收受回扣、手續費等受賄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特別是地區、單位或部門的主要領導干部帶頭犯罪而引起的“窩案”,僅以受賄所得數額為主加以考慮“情節”為輔量刑,不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機關可以處理不履行行政協議義務行為嗎
2021-02-13行政訴訟起訴狀范本怎么寫
2020-12-04貨車剎車失靈乘客跳車身亡,車輛掛靠公司有責任嗎
2020-12-01行使代位權時能否適用仲裁協議
2021-01-24交通事故未出傷殘鑒定能否起訴
2021-01-04沒有借條怎么起訴呢
2020-11-27酒后駕車肇事逃逸后自首的處罰是怎樣的
2021-01-03股東變更前的債務與新股東有關系嗎
2021-02-14如何理解共同承攬人的連帶責任
2020-12-14業主委員會成立的條件是什么呢
2020-11-29裁員時哪些員工不能裁
2020-11-24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是否等于勞動關系解除
2020-12-23勞動爭議中約定管轄條款是否有效
2020-11-13保險公司中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包括哪些
2021-01-30一般附加險別包括的內容有哪些
2021-03-11人身保險合同常見問題
2021-02-23外資保險公司可以依法經營分出保險業務嗎
2021-02-16網銷保險為何如此受熱捧
2021-02-06買保險公司倒閉了怎么辦
2020-12-28保險受益權行使相關問題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