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很多人為了減少房租負擔,沒有經過房東的同意就找人一起合租,或者說就擅自把房屋轉租給他人,這種自行房屋轉租的行為是需要承擔法律后果的,那么自行房屋轉租的法律后果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自行房屋轉租的法律后果: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224條第2款的規定,發生自行轉租時,出租人可能解除合同,也可能不解除合同。出租人不解除合同時,轉租關系仍然存續,不致受到影響;而當出租人解除合同時,轉租合同是否亦因此而同時終止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由于次承租人與出租人并無直接的租賃關系,次承租人自然無權要求出租人承擔違約責任。至于次承租人是否可向承租人提出請求,則應視次承租人是否為善意而定。次承租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承租人未取得出租人的同意而仍與之訂立轉租合同的,應無權要求承租人承擔違約責任。只有在次承租人不知或不應當知道承租人未取得出租人的同意,即誤信承租人的轉租為同意轉租的,承租人才應對次承租人負違約責任。并且,自次承租人一旦知道轉租為非同意的轉租時起,即應賦予承租人的轉租合同解除權。
另一個問題是承租人與出租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問題。承租人自行轉租,本質上為違約行為,此時,采限制主義和區別主義立法模式的國家或地區均允許出租人解除租賃合同。若依嚴格主義解釋,只要承租人有自行轉租的行為存在,出租人即有權解除合同。如此,對出租人利益的保護的確十分有利。
再者,承租人自行轉租,是否構成侵權行為,亦值得探討。當出租人為租賃物的所有權人時,承租人的轉租構成對出租人所有權的侵權行為。上述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出租是物之所有權人(僅討論所有人以自有物出租這種情形)通過合同將租賃物的占有、使用、收益權能移轉給承租人,而其自己僅保留處分權能并收取租金以為其他權能移轉之代價,當承租人自行轉租時,盡管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誠信程度受到動搖,租賃物的占有層次增加、受損可能性加大,但承租人應就租賃物的損害向出租人負賠償責任。因此,出租人的所有權難說受到了侵害。因此,對于出租人的此種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宜支持。
另外,承租人自行轉租時,其收取的租金是否為不當得利。出租人通過租賃合同收取租金而使承租人對租賃物為占有、使用、收益,承租人的自行轉租,其租金的收取,是其使用、收益的變相形式而已,出租人的租金并不因此而受損害。可見,承租人取得的租金并非毫無法律依據,同時又不損害他人利益(尤其是次承租人的利益),與不當得利的構成相去甚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證終止的情形有哪幾種
2021-02-03動產抵押生效要件如何規定
2021-03-17交通死亡補償費計算依據
2021-01-23交通事故責全責保險賠償需要保險公司的人在場嗎
2021-03-18提存貨物滅失的責任
2021-02-18期待利益不予賠償該怎樣理解
2020-11-19事業編會被辭退嗎
2021-03-02法律規定不能上市出售的房屋
2021-01-27試用期的長短有什么限制
2020-11-21哺乳期可以調崗嗎
2020-11-21追討加班費證據由誰提供
2021-02-27什么是以房養老
2021-01-24買了自燃損失險,車輛著火了,就一定能得到賠償..
2021-02-20婚內買的保險離婚時能分嗎
2021-03-15保險合同成立就生效嗎
2021-01-07保險合同中的格式條款有效嗎
2020-11-10車子保險沒額度了能再買一份保險
2021-01-03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禁止哪些行為
2021-01-19公眾責任險投保的意義
2021-01-23何為出口產品責任保險?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