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30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第31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根據《刑法》的規定偷稅罪的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才可構成(稅務人員作為此類犯罪的共犯除外)。在實際處理過程中,一般對單位判處罰金沒有異議,但因偷稅罪的特殊性,主要涉及到單位的財務處理問題,特別是企業法人代表及財務人員的責任劃分問題。按照以上兩條刑法規定,單位犯偷稅罪,財務人員作為直接責任人員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對單位的負責人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本法未作明文規定,特別是對于單位的負責人不知情或對稅收法律法規規定不熟悉的情況下,單位的負責人是否還應承擔刑事責任存在爭議。對此種情況,根據《會計法》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這就明確規定了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問題,單位負責人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二)偷稅罪認定的主觀故意判斷問題
根據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根據刑法第15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刑法在對偷稅罪的相關條款規定中,沒有作出過失犯罪的特別規定,因此只有故意才能構成偷稅罪。在現行稅務行政執法案件中,由于《征管法》對“漏稅”的情況在法律責任這一章中未作規定,同時《征管法》及《刑法》對“納稅申報不實”偷稅的規定過于含糊,導致在實際執法中對偷稅行為的認定和處理較多考慮的是其客觀方面的情況,如補繳稅款的數額和不繳、少繳稅款的手段等,對于是否具有偷稅的主觀故意一般較少作出判斷。實際上,由于財務會計核算方式與稅法會計規定的差異,很多情況下的補繳稅款是因會計處理方式不當造成的,同時由于經濟活動千差萬別,會計水平及素質客觀上也存在差異,納稅人及扣繳義務人對稅收政策了解及熟練程度等,都有可能造成納稅申報與稅收政策規定不一致的情況,這些情況都是典型的非故意情況。但是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這些情況全部都可歸入“納稅申報不實”的情形中,按偷稅處理。這也是造成當前偷稅案件量多面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對《刑法》及《征管法》相關規定作出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明確解釋,對客觀存在的“漏稅”行為作出規定,明確界定偷稅的范圍及處理辦法,是解決當前《刑法》偷稅罪起刑點過低,偷稅罪打擊面過大的根本之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請一個律師大約要多少錢,費用是多少
2021-03-13申請工傷后是否可以起訴侵權人
2021-01-11農民在城市打工車禍致殘殘疾賠償金怎么算
2021-01-06流產期間能辭退嗎
2021-03-02解除反擔保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20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計算公式
2021-02-19夫妻債務如何分擔
2021-01-25如何理解再審法院管轄
2021-01-21訴訟離婚需要找律師嗎
2021-01-30公民個人財產信息包括哪些
2021-03-19學生在校被清潔工歐打誰負責任
2021-01-14沒有法律、法規的依據,向房地產開發企業收費的,如何處罰?
2021-01-27設立居住權的可以約定居住權的期限嗎
2021-02-06雇傭關系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2020-12-27人壽保險合同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12-26被保險人違反及時報案的保險義務是否應該承擔責任
2021-01-27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有哪些
2020-12-31三責險賠誤工費嗎
2021-01-23被保險人與第三人已履行調解協議,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0-12-05二手車買賣遭遇保險“真空地帶”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