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同意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計委、國家教委、人事部《關于改革和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請示》,現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關于改革和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請示
國務院:
為了貫徹中央關于“全黨動員起來,大辦農業”,和“各行各業都要支援農業”的決定,現就改革和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問題提出幾點意見:
一、必須把加強農村衛生事業建設,改善農村衛生狀況,解決八億多農民的基本醫療保健問題,保護農民健康,作為整個衛生工作的重點,努力辦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供需矛盾日趨尖銳。一方面是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供給不足。近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放松了對農村衛生事業的領導、管理和支持,農村衛生事業非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有所削弱,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這突出表現為:第一,國家用集體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在本來不足的情況下明顯減少,農村衛生技術人才大量流失。第二,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受到嚴重沖擊,不少地方的農村基層衛生機構和合作醫療保健制度解體,個體行箕和社會辦醫失去控制,亂收費、高收費,群眾承擔不起醫藥費用,缺醫少藥狀況較嚴重。第三,一些已經消滅或控制的傳染病、血吸早病再度發生,甚至泛濫起來。這些問題如不認真解決,不僅會阻礙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還會引起農民的不滿,以致影響黨群關系。
鑒于上述情況,應把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作為戰略重點,提到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來。八億農民現在是將來仍然是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對象。我們必須從衛生事業發展的長遠戰略著眼,從當前農村衛生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城市之間醫療衛生資源分布極不合理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將農村衛生事業振興起來,把“二○○○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作為農村衛生工作的奮斗目標。
二、鞏固發展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的醫療衛生工作,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要有堅實的組織保障。從五十年代開始按照行政區劃組建起來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經過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它的生命力和功效在于凝聚了國家、集體和農民群眾三方面的力量共同舉辦衛生事業,并通過劃區服務體現了分級負責的原則。各地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逐步健全和完善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技術指導中心,以鄉(鎮)衛生院為樞紐,以村衛生室(所)為基礎的衛生服務體系。
在管理體制上,原則是實行分級管理??h級醫療衛生機構和中心衛生院由縣舉辦和管理。目前除繼續加強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外,有條件的縣要重點建設好三至五所中心衛生院,使之成為所在區域內實施初級衛生保健的技術指導中心;鄉(鎮)衛生院一般可由鄉(鎮)舉辦和管理。目前由鄉(鎮)管理有困難的可仍由縣衛生局領導管理,或者由縣衛生局和鄉(鎮)政府雙重領導;村級衛生組織一般由村民委員會舉辦和管理,也可由鄉鎮衛生院設點。對近幾年來興起的個體醫生和民辦醫療機構,應作為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補充力量,由縣、鄉衛生部門加強管理,并規定他們承擔一定的初級衛生保健任務,發揮其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作用。
在經營管理上,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不論是全民或集體所有制性質,都應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和目標管理責任制。地方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既要為它們提供必要的條件,又要加強領導和監督,鼓勵和幫助它們改善經營管理。但不得干預其經營權,抽調其資金和安插非專業人員或醫療衛生單位不需要的人員。
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要建立起逐級技術指導關系,形成系統的技術指導網絡。省級和地(市)級醫療衛生機構都必須遵照中央關于城市支援農村的指示精神支援農村衛生事業建設,作出全面規劃和具體規定,采取
簽訂合同或
協議書的形式將這種支援與協作關系固定下來。
三、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解決農村衛生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穩定、充實和提高農村衛生技術隊伍。
(一)任務側重普通的各高等醫學院校要在完成國家指令性招生計劃任務的前提下,建立并完善面向農村(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的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分配制度。要根據地方實際,積極、穩步地發展醫學專科教育,盡快滿足當前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對高級人才的需求。中等衛生學校要面向農村基層,培養實用型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以充實基層衛生隊伍。
(二)要認真整頓并加強縣衛校和職工中專的建設。省、地、縣各級政府對確有基礎條件的縣衛校和職工中專(特別是對五十萬人口以上的大縣),應積極扶植,重點支持,幫助其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使其成為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和鄉村醫生的基礎。
(三)要采取措施鼓勵衛生技術人員由城市向農村流動。各醫學院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學生樹立“與工農相結合,為工農服務”,特別是為農民服務的思想。要把學生到農村實習參加醫療預防工作實踐,作為對畢業生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推行技術支農,試行由住院醫師晉升主治醫師、主治醫師嚴重副主任醫師前,先到縣醫院或中心衛生院接受一年或幾個月的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實績考評的做法,并使之成為制度長期堅持下去。衛生部將就醫學院校畢業生、醫務人員到農村服務問題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和配套管理辦法。
(四)針對目前農村衛生技術力量薄弱和技術骨干外流的狀況,必須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熱愛社會主義新農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教育,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教育。與此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政策、穩定農村衛生技術隊伍。
(五)“鄉村醫生”是農村衛生技術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應爭取做到:村級隆重組織新補充的鄉村醫生必須經中?;蚩h衛校三年以上的系統醫學教育。對現職的鄉村醫生應采取多種辦法,補充醫學基礎知識,提高素質。各級政府必須十分重視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和提高,要采取切實措施合理解決其報酬。有條件的地區可在鄉村醫生和農村集體所有制醫療衛生機構職工中,本著國家、集體、個人三方負擔的原則,逐步建立退休保險制度,以解決他們退休后的“老有所養”問題。
四、穩定推行合作醫療保健制度,為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提供社會保障。合作醫療保健制度系指在集體經濟支持下,以農民互助合作為基礎,按照自愿、受益和適度的原則,籌集醫療預防保健費用的多種形式的醫療保健制度。五十年代在我國農村就已興起的合作醫療保健制度,是農民群眾在防治疾病方面發揚互助合作精神的體現,應當提倡提倡,正確指導,改革完善,穩步推行。各地要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群眾利益的合作醫療保健制度,并加強科學管理,嚴格財會制度和經費核算。禁止任何部門和單位挪用農民的合作醫療預防保健費用。
五、加強領導,促進農村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一)加強農村衛生事業建設和推行初級衛生保健,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地方各級政府要把它當成一件大事來抓,主要領導同志要親自負責,發動有關部門積極參與,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這項工作。
(二)認真落實和完善有關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幾年來,許多地方發動和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事業組織和廣大農民群眾共同關心和支持農村衛生機構建設;有計劃有重點地加強中心衛生院建設;對不合理的醫療收費價格及不合理的醫用水、電、煤價格(低限額供給,超額按議價供應)進行了合理調整;在村集體提留的公益金內安排一定的醫療保健費用;注意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解決部分合作醫療保健費用開支,逐步減輕農民的直接負擔。實踐證明,這些政策有利于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應繼續貫徹執行,并不斷完善,真正做到從政策上有所傾斜。
(三)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逐步增加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爭取在五至十年內,使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用房和設備條件有所改善。各地在安排衛生事業基建投資和經費時,都應體現“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的精神,盡快縮小并逐步改變城鄉醫療事業投入相差懸殊的現狀。對于貧困地區的衛生事業建設,尤應予以必要的扶植。
以上意見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遵照執行。
衛生部
農業部
國家計委
國家教委
人事部
一九九○年六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