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秦力文 通訊員 葉鷹 實習生 陳春燕)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修訂工作正在進行,為什么又要修訂這部剛剛修訂了10年的法律?此次修改如何進行?
新刑事訴訟法與過去修訂前的法律應該有何不同?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2004年司法部重點研究項目———“
刑事訴訟法修改研究”課題組負責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徐靜村。
為什么又要修改刑事訴訟法
我國刑事訴訟法是1979年制定的,1996年,我國對這部刑事訴訟法進行了第一次大修改。當時,徐靜村作為當時全國人大邀請的國內專家組副組長參加了修訂工作。徐靜村對記者說,那次修改完成后,絕大多數專家都以為刑事訴訟法至少20年不會再修改了。然而僅僅過了4年,徐靜村及很多法學家就分別提出了要對刑訴法進行修改的意見。
原因是什么呢?徐靜村解釋說,1996年那次修改是為了改革庭審制度而進行的。因為過去庭審實行的是“
法官一問到底”的方式,控辯雙方在庭上處于消極狀態。這種庭審方式多次受到批評,國內學術界、立法界和司法界一致認為這樣的審理方式不科學。于是,一些法學專家和法律界人士提出,要一改“法官一問到底”為“控辯雙方當庭舉證質證,法官居中審判”的形式。然而這一良好的愿望并未通過那次修改而達到,后來的庭審實踐證明,至少在以下的幾個方面存在明顯的缺憾并無法克服:(1)主要證據庭前移送無法避免法官庭前形成預判的問題。(2)起訴制度的修改不盡完善,無罪推定的精神難以得到充分體現。(3)偵查制度的修改勢在必行。比如收容審查作為一個非法定程序,被普遍實行。(4)律師提前介入形同虛設。為了充分發揮辯護制度的作用,主張律師提前介入是1996年刑訴法的進步。但是,實際效果卻并不樂觀。律師介入受到諸如申請、批準、限時、偵查人員在場等種種限制,到了庭審時,由于偵查階段證據收集受到限制,律師無法提出有力的證據,當律師言辭稍有過激時,不僅庭上可能受到法官的指責,在庭外也經常受到傷害。最高法院的統計表明,1996年刑事訴訟法公布后,在全國范圍內律師參與辯護的案件,比起修改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很多。
刑訴法修改的三種不同意見
雖然國內對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在對如何修改這一法律的問題上,專家學者們的意見也是有區別的。當時主要有三種觀點:一、不用修改刑訴法,而仿國外實行統一
證據法,即通過制定統一的證據法統轄刑事、民事和人身關系三個證據法,從而達到完善法律之目的。二、只制定刑事證據法。我國的訴訟理念不同于美國等國家,我國的刑事訴訟遵循確鑿證據原則,必須排除一切合理懷疑;民事訴訟遵循優勢證據原則。而人身關系部分,涉及的主要是人的相互關系(如夫妻
離婚),無關生命、自由等問題。因此,這種觀點主張不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也不制定統一證據法,只制定刑事證據法。三、全面修改現行的刑事訴訟法。這種觀點認為,一是現行的96版刑訴法本身亟待完善,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只有通過修正法律本身才能根本解決;二是司法解釋中存在嚴重的沖突。全國人大也關注到該問題,并由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中央六部委包括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和國家安全部作出過48條解釋。然而,這樣的解釋不僅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其本身就有問題。因為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司法部、公安部以及國家安全部四部門根本就不具備司法解釋權;三是有關證據的收集也應該與程序法相融合。我國是制定法國家,刑訴法是程序法,從偵查到起訴到審判,無一不跟證據密切相關。因此只有對刑訴法本身進行修改才能根本解決存在的問題。
徐靜村自2000年開始課題研究。他說,他的一個初衷就是為了推動國家立法機關盡快將刑訴法的修改提上議事日程。至2003年8月,該課題有了成果《21世紀中國刑事程序改革研究》,并由
法律出版社出版。此書一經出版,很快引起了司法界的重視和支持。司法部在計劃外將“刑事訴訟法修改研究”增列為2004年重點研究課題直接下達給徐靜村教授。課題組在進行了廣泛收集資料,通過問卷調查、訪問座談等方式聽取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同行專家和社會各界,對于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意見和建議,范圍及于20多個盛市、自治區。#p#分頁標題#e#
刑訴法修改研究提出什么重要內容
徐靜村在課題研究中主持起草的刑事訴訟法修改草案(以下稱專家稿)初稿幾經討論、研究和修改,到目前為止,課題組已經前后就專家稿形成了第14稿。其基本框架為八編加一附則。第一編:總則,第二編:證據,第三編:偵查,第四編:起訴,第五編:預審,第六編:審判,第七編:特別程序,第八編:執行,最后帶有附則。
該專家稿對比現行刑訴法的條文,經改用、刪除之后,共有461條,比之原來的225條增加了一倍多。
為加強證據立法,獨立證據為一編,從原來的幾條擴展到62條。對證據進行了分類,對各類證據的收集過程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為加強偵查力度,限制警察權力,獨立偵查為一編。細致地對偵查的發動,偵查行為(包括勘驗、檢查,搜查、扣押、查詢、凍結,辨認,詢問證人、被害人,詢問
犯罪嫌疑人,偵查技術行為,派遣秘密偵查員和通緝)以及偵查終結進行了規定。
在起訴和審判兩編之間新增加了預審。預審針對的是公訴案件,起著過濾性作用。在預審庭上,控辯雙方出示證據。其中,控方展示所有證據,辯方展示重要證據,包括涉及非罪的,看似犯罪實非犯罪的(如正當防衛)以及犯罪但不追究刑事責任(如精神病人)等的證據。
在審判一編中,取消了最高法院的一審資格,取消了
二審發回重審規定,并對再審限制進行了修改。過去再審的提出是無限主體,現在則取消了法院提出再審的權力;對于檢察機關則分為兩種情況,有利于當事人的鼓勵提出,不利于當事人的必須有充分證據才可提出。同時規定了再審提出的次數以兩次為限。
特別程序,是新增加的一編。該編對未成年人案件訴訟程序,單位犯罪訴訟程序,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和使用特殊情況假釋的核準程序以及涉外刑事訴訟程序與刑事司法協助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執行一編中,針對目前國內刑訴法執行混亂問題,提出了執行一體化的主張。所有執行任務統一交由司法機關,從而形成統一的司法執行程序。
至于程序法定,無罪推定,自由心證(法官依據客觀事實,在心中形成證據認識,并在
判決書中寫明判斷過程),完善辯護制度(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在全訴訟過程中保障當事人的權利)等等,這些都是此次專家稿中進步的一面。其中主要內容與有關方面提出的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應進一步落實保障人權和無罪推定原則,充分保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護權;建立庭前證據展示制度,保障辯護方了解案件情況;進一步完善刑事簡易程序,建議擴大刑事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并把
被告人認罪作為適用簡易程序的條件;完善防止刑訊逼供的訴訟制度,建議明確規定律師在場權和反對強迫自證其罪,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等訴訟制度,努力從根本上防止刑訊逼供的發生;注重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等精神不謀而合。
徐靜村表示,此次專家稿遵循的基本方針是“適度超前,兼顧國情,保障公正,兼顧效率”。目前,第14稿專家稿已經通過了該重點研究課題的審查和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