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國營企業流動資金改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的報告》,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研究執行。
為了加強流動資金管理,國務院決定:國營企業的流動資金,改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人民銀行有權制定流動資金管理制度,管理企業的國撥流動資金,核定企業的流動資金定額和計劃,考核企業使用流動資金的效益。需要增加的信貸人員,除在國家勞動計劃內安排一些財金院校大專畢業生等人員外,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每年另增加信貸業務人員專項指標一萬人。
流動資金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是資金管理體制的一項重要改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各級計委、經委、財政部門要同銀行搞好協作配合,保證這項改革順利進行。各級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所屬企業流動資金的管理工作,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加速資金周轉,為國家積累資金作出貢獻。
關于國營企業流動資金改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的報告
為了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國營企業流動資金改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的決定,現將我們的意見報告如下:
一、銀行統一管理流動資金很有必要
國營企業流動資金改由銀行統一管理問題,財政、銀行部門已醞釀多年。今年一月,人民銀行在全國分行行長會議上進行了討論,并經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作為銀行工作的一項重要改革。今年二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銀行統一管理流動資金后,我們組織調查組到天津、上海、北京、江蘇、四川等地,廣泛聽取企業和財政、計委、經委、銀行部門的意見,研究實施辦法。現在各方面的看法比較一致,都認為國務院決定進行這項改革是必要的。
一是適應財政、信貸資金渠道變化的新情況,有利于加強資金管理。我國國營企業的流動資金由財政管理和財政、銀行分別供應的辦法,是五十年代制定的。當時國家財政統收統支,國營工業企業的流動資金,經常占用部分(即定額流動資金)由財政供應,臨時占用部分由銀行供應;商業企業的大部分流動資金由銀行供應。近幾年來,由于國家實行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措施,企業財權擴大,人民收入增加,國家財政分配的資金減少,銀行信貸分配的資金逐漸增多,資金分配渠道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二年四年間,工商企業共增加流動資金七百多億元,其中82%是銀行貸款供應的,財政供應的只占18%。流動資金改由銀行統一管理,可以把供應資金和管理資金結合起來,對加強資金管理是有利的。
二是加重銀行責任,有利于挖掘資金潛力。近幾年來,企業流動資金使用情況有所改善,但占用仍然偏多。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生產、供應、銷售各個環節上進行綜合治理,而加強資金管理可以促進各方面改進工作。流動資金改由銀行統一管理,銀行可以把信貸杠桿和行政措施結合運用,有利于挖掘流動資金潛力,騰出更多的資金支持重點建設和技術改造。
三是符合經濟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促進企業節約使用資金。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經營自主權要進一步擴大。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流動資金,除自己積累一部分外,要更多地通過信貸方式提供,有償使用。這樣,可以促進企業健全經濟責任制,精打細算,節約使用資金。
對這項改革,財政、銀行部門有些同志也有不同看法。主要是擔心銀行統一管理流動資金,會形成銀行一家包,有可能削弱流動資金的管理,忽視財政信貸的綜合平衡,應當慎重對待。我們認為,這個看法值得重視。在改革中要認真總結經驗,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注意財政信貸的綜合平衡,及時研究解決執行中的問題。這樣,改革是可以搞好的。
二、銀行統一管理流動資金的辦法
銀行統一管理國營企業流動資金,要在保證生產發展、流通擴大的合理資金需要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流動資金管理的責任制,運用行政辦法和信貸杠桿,促進企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具體辦法有以下幾點:
(一)企業的國撥流動資金仍然留給企業。企業是獨立經營的核算單位,應當有一定的自有流動資金。因此,在人民銀行統一管理流動資金后,原來財政撥給工業、交通、商業等國營企業的約一千二百億元流動資金,仍然留給企業作為自有流動資金,由銀行進行管理。
目前,企業之間國撥流動資金占流動資金來源的比重很不平衡,有些企業國撥流動資金不到10%,而有些企業全部是國撥資金,不需要向銀行貸款。這種狀況,不利于企業之間在大體相同的條件下相互競爭。因此,有必要在企業之間對國撥流動資金進行適當調劑。考慮到調劑國撥資金要引起企業成本、利潤的變化,直接影響企業的利益,矛盾較大。我們意見,可采取抽肥補瘦的辦法,多數企業不作變動。如工業生產企業,國撥流動資金占流動資金來源總額20—80%的可以不調,低于或高于這個比例的部分要進行調劑。這種調劑,在各省、市、自治區或部門內進行,以免引起地區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財政收入的變動。
對企業的國撥流動資金,應該實行有償使用,收取一定的占用費。考慮到原來上交財政的流動資金占用費已計入上交收入任務之內,可暫時停收,待財政利改稅制度全面實行后再恢復征收。
(二)改進企業流動資金定額或計劃的核定辦法。過去對工業企業流動資金定額,是按儲備、生產、成品三個過程和主要物資的合理周轉需要核定的,辦法較復雜,花費時間較多。資金定額核定后幾年不變,不能隨著生產發展作相應調整,形成“死定額、活生產”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今后一般可改按平均先進的銷售收入資金率(或銷售成本資金率)核定工業企業的流動資金定額,每年按銷售計劃調整一次,生產和銷售增長了,流動資金定額可相應增加。考慮到商業一、二級批發企業具有“蓄水池”作用,可根據購銷計劃核定周轉庫存額,銀行實行“存貸分戶”管理。對其中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如糧食、棉花等),需要儲備的,經過國家批準,可給予專項儲備貸款,按實際需要供應。
(三)考核企業的流動資金使用情況,對超定額(或超計劃)貸款實行加息或“浮動利率”。國家下達的加速流動資金周轉指標,要作為指令性指標進行考核。企業的流動資金占用額,在資金定額(或計劃)以內的貸款,實行統一利率,取消定額內低息貸款;超過定額(或計劃)的貸款,要加收利息。也可實行“浮動利率”辦法,在上下浮動不超過20%的幅度內,對超額完成國家規定的加速資金周轉指標的,降低貸款利率,少支的利息全部留給企業;完不成的,提高貸款利率,多支的利息從企業留用的利潤中開支,以促進企業加速資金周轉。
(四)根據國家的經濟政策,對不同的行業、企業和產品實行差別利率。現行的銀行貸款利率,基本上是恢復到一九七一年以前的水平,但差別性不大,不能充分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根據國務院關于信貸實行差別利率的原則,今后對糧食、中藥材、民族貿易和民族用品生產企業、民族手工藝品、小商品生產和知青集體企業,繼續實行優惠利率;對采購農副產品貸款和商業一、二級批發企業經營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貸款,以及民政福利工廠和老蘇區縣辦工業貸款,適當降低利率;對于國家經濟政策限制發展的企業,對于同先進的大工業爭原料、爭能源的小企業和落后企業,要適當提高貸款利率。
(五)建立企業補充自有流動資金制度。實行利改稅以后,企業的財力將逐步增加,企業發展生產、擴大流通所需的流動資金,應當用自己積累的資金補充一部分。地方和部門用自籌資金新建工廠,在安排基建投資的同時,要安排一定的自有流動資金。這樣做,有利于控制自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企業積累了一些自有流動資金,可以具有一定的承擔風險和處理意外損失的能力,對搞好經營是有利的。根據目前企業的利潤分配辦法,對企業補充流動資金,可區別情況采取不同辦法。
1.新建、擴建企業投產需要的流動資金,原則上哪一級安排基建投資的,由哪一級負責解決。關于基建竣工移交生產必須安排的機器設備的備品備件和工具模具所需流動資金,由基建投資中解決。在當前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國家預算投資新建、擴建的企業,正式投產需要的流動資金,可以暫由銀行貸款解決。地方、部門和企業用自籌資金建設的企業,必須自籌30%的自有流動資金,銀行才給予貸款。合資聯營企業按國家計委等單位(82)計基字878號文件規定,由合資聯營各方按合資比例籌集和補充鋪底的流動資金。
2.按照集體企業辦法征稅的小型企業和實行固定比例征稅的供銷社、飲食服務等企業,留用的利潤較多,其生產發展所需的流動資金,應當按照集體企業的辦法,自己補充一定比例的自有流動資金。
3.實行利潤包干和承包的企業,從增長利潤中留用的利潤,較利改稅的企業要多一些,應當在企業的生產發展基金中拿出10—30%,用于補充自有流動資金。
4.實行利改稅的企業,應在留給企業支配的資金中,規定一定比例用于補充自有流動資金。考慮到現在留給企業的利潤基本上是原來的利潤留成水平,企業按規定補充自有流動資金有困難的,可由當地財政、銀行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暫不補充或者少補充一些。留用利潤增加較多的企業,仍應按規定補充自有流動資金。
對于按照國家規定應當補充自有流動資金的企業,如果有條件補充而不補充的,銀行可采取加收利息等經濟措施進行督促。
(六)關于處理流動資金損失問題。目前企業的物資庫存中,有一部分需要削價報廢。在流動資金改由銀行統一管理前,企業要進行清倉利庫和落實資金,并分別情況進行處理:一九八0年以前入庫需要削價報廢處理的機電產品和鋼材,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的規定抓緊處理;一九八0年以前其他遺留問題的資金損失,經清查核實并報經批準后,在國撥自有流動資金中核銷;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以后入庫的積壓物資和積壓商品,因報廢、削價、改制而發生的損失,按照國務院國發[1982]146號文件的規定,從企業當年損益或有關資金中解決,不再沖銷企業國撥流動資金和銀行貸款,也不要長期掛帳。
(七)加強各方面的協作配合,共同管好流動資金。目前企業流動資金占用多,是生產和流通中存在問題的綜合反映。要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必須由各經濟管理部門共同努力,從產、供、銷各個環節進行綜合治理。企業主管部門對所屬企業的流動資金仍然要加強管理,銀行按企業隸屬關系通過主管部門管理企業的流動資金。企業和企業主管部門報送財政部門的財務計劃和統計報表,要同時報送同級銀行。
三、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國家要授權人民銀行作為國家管理國營企業流動資金的職能部門,并明確銀行有以下權限:制定管理國營企業流動資金的規章制度(同企業成本、利潤分配等有關的問題,要同財政部商定,聯合下達);管理企業的國撥流動資金,監督企業按照國家規定補充自有流動資金;審查企業和企業主管部門的流動資金計劃和執行情況,考核資金使用效益;監督和檢查企業流動資金的使用情況,如發現企業有弄虛作假或擠占挪用資金問題,銀行可采取必要的信貸制裁措施。
(二)要搞好財政信貸的綜合平衡。流動資金是保證社會再生產必不可少的補償資金和積累資金,應在國民收入中進行必要的扣除。在銀行一家管理流動資金后,更要注意財政信貸的綜合平衡,使擴大再生產中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安排保持合理的比例。目前信貸渠道的資金增加較多,生產發展和流通擴大所需的流動資金,銀行可以多承擔一些。如果國民經濟出現新的情況,信貸平衡發生困難,財政則要支持銀行。
(三)要適當補充銀行信貸人員。銀行的信貸人員,負責對企業流動資金進行日常的管理。一九六六年以來,銀行信貸業務大量增加,但信貸人員增加不多,每個信貸員平均承擔的貸款戶數,由一九六五年的六戶增加到目前的十一戶,增加近一倍,銀行統一管理國營企業的流動資金后,信貸人員的任務更加繁重,亟需充實人員力量。具體意見是:大型企業設駐廠信貸組,中型企業配駐廠信貸員,小型企業每個信貸員承擔六、七戶。按此計算,在今后幾年內全國需要增加信貸員五萬人左右。補充信貸人員的來源,除請國家多分配一些財金院校的大專畢業生外,請國務院批準在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給銀行增加三萬人勞動指標,從社會上招收一些待業高中畢業生,進行專業培訓。
四、改革的步驟
由銀行統一管理流動資金,涉及幾十萬個企業和各經濟部門,情況比較復雜,銀行對這項工作缺乏經驗,需要進行試點。因此,這項改革應當有步驟地分期分批實行。
(一)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統一管理流動資金的報告后,今年上半年人民銀行召開專門會議進行部署。
(二)有條件的省、市、自治區,今年下半年選擇一兩個城市或紡織行業,進行流動資金統一管理的改革試點,以取得經驗。
(三)從今年七月一日起,國營企業的流動資金,全部改由銀行貸款供應,國家財政不再增撥流動資金。
(四)自明年起,按照先工業、后商業,先大中城市,后小城市的原則,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分期分批,爭取一兩年內逐步做到銀行統一管理流動資金。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貫徹執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
2010-0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2009年)
2009-1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的決定
2009-04-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2007年第五次修訂)
2007-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6-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領事條約》的決定
2000-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1982-11-1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79-07-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改革工商稅制發布有關稅收條例草案試行的決定
1984-09-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處理違法的圖書雜志的決定
1970-01-01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
1986-04-1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失效)
1981-12-13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1992-04-03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1992-02-2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已修定]
1993-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1995-06-30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
1996-10-29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城市道路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機關團體建設樓堂館所管理條例
2017-10-05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2017年修正)
2017-05-02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
2014-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條例
2014-01-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
2013-12-20國務院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
20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