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3日)
? 2002年5月10日,教育部在
北京召開了"第四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暨第三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頒獎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出席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
李嵐清副總理在講話中,對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了全面的總結,對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廣大高校師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統一思想,明確目標,扎實工作,使高等教育呈現出健康、穩定、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在各項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績給予充分的肯定。在講話中,李嵐清副總理對今后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堅持與時俱進,按照"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要求,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與發展引向深入的新要求,對高等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做了全面部署。這一講話,對于進一步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將李嵐清副總理講話轉發你們,請各地教育部門和高等學校結合本地和高校的實際認真貫徹講話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扎實工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
今天,教育部在這里召開頒獎大會,頒發第四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第三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表彰的集體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參加大會的各位代表,并通過你們向全國高等學校廣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
黨和政府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教師隊伍建設歷來十分重視,江澤民同志出席了第一屆頒獎大會,多次接見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代表,并發表過一系列重要指示。這次獲獎的49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和榮獲"高校青年教師獎"的115位個人,集中反映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和廣大教師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成績。希望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推進這項工作。希望獲獎的集體和個人再接再厲,在今后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下面,我就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問題講幾點意見。?
一、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廣大高校師生統一思想,明確目標,開拓創新,扎實工作,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辦學規模逐年擴大,教學質量逐步提高,校園建設日益完善,高等教育事業呈現出健康、穩定、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各項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
第一,科教興國戰略深入人心,高等教育發展出現了嶄新局面。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決定,這是總結我國歷史經驗,根據我國現實情況作出的重大決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經過幾年的努力,科教興國戰略已經深入人心。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認識到,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通過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培養科技人才,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從而提高生產力水平,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黨和政府從資金、政策等各個方面加大了對高校的支持力度,使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在教育投入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從1998年起中央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連續5年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僅此一項,中央本級財政1998年到2001年就增加教育經費314億元,到2002年底5年累計可增加教育經費489億元。從1999年到2001年,高校擴招152萬人。目前,有高校在校本科生420多萬人,碩士生29萬多人,博士生7.6萬多人。截止2000年底,全國已授予近600萬人學士學位、54萬多人碩士學位、6.5萬多人博士學位。一大批博士、碩士已經擔當起教學、科研和技術開發的重任,成長為新一代學術和科技帶頭人,有些走上了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崗位。
2000年2月,江澤民同志在
廣東考察工作時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兩年多來,全國高等學校在廣大黨員和師生員工中大力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的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高校師生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廣泛宣傳和自覺實踐"三個代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教書育人,為促進偉大祖國的日益強盛而發奮學習。
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十年來,中組部、教育部每年都召開一次高校黨建工作會議,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師生頭腦,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注意在優秀中青年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增強了高校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通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高校的持續穩定,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第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我國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形成于50年代,與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其基本特征就是條條辦學、塊塊辦學。這種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也造成了高校規模偏小、專業偏窄、小而全、條塊分割和重復建設嚴重、辦學質量及效益不高等弊端,使有限的教育資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這種體制越來越難以適應形勢的要求。針對這些問題,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逐步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正確決策,提出了"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針。幾年來,我們對517所高校進行了管理體制調整,實行了以地方為主、中央和地方共建的體制;對29所重點高校實行了以中央為主、中央和地方共建的體制;在317所高校開展了校際間的合作辦學,形成了227個合作辦學實體;先后將637所高校合并組70所多科性和綜合性的高校。經過改革,基本扭轉了長期形成的部門和地方條塊分割、重復辦學、教育資源浪費嚴重的局面,對大多數高校確立了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新體制,并擴大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初步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使辦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第三,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承擔著辦后勤、辦社會的沉重負擔,高校后勤設施落后,學生食宿條件緊、缺、差,成為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強烈,社會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高等學校擴大招生規模已勢在必行,后勤設施落后的問題就更顯突出。針對這種狀況,從1999年開始積極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00年、2001年兩年就完成新建學生公寓1900多萬平方米,改造450萬平方米,尚有1000多萬平方米正在規劃和建設之中;新建學生食堂260多萬平方米,改造81萬平方米,解決了200多萬新入校學生的食宿問題。預計從2000年到2002年的三年內,全國新建和改造學生公寓4300萬平方米,超過建國50年累計建設3200萬平方米的總和;新建和改造學生食堂530萬平方米,接近建國50年累計建設570萬平方米的總和。在后勤社會化改革中,高校并沒有把后勤職工推向社會,而是通過資產重組和改制妥善安排了后勤職工,調動了職工積極性,保證了改革的平穩進行。這項改革,在短短3年內,就初步解決了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瓶頸制約問題,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條件和教師的教學、科研等工作條件大為改善,全國高校呈現出廣大學生勤奮學習、廣大教師安 心教學、一批高素質人才向高校流動的可喜局面。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梢哉f,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
第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國家助學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過去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公費上學和畢業包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吃大鍋飯的思想,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制約了高等教育事業的 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實行了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制度,并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負擔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不僅形成了多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格局,有效緩解了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壓力,分擔少量教育成本的收費制度也促使學生更加珍惜學習機會,提高了勤奮學習的自覺性。
在建立高等教育成本適當分擔機制的同時,為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上學問題,國家相應建立了由獎學金、
學生貸款、勤工助學基金、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構成的多元化的助學體系。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教育部、財政部等部門又積極探索并建立了
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截止2001年底,全國高校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共85.9萬人,金額68.8億元;已簽定貸款合同的學生為27.2萬人,金額24.3億元;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了必要的貼息經費。從2002年起,中央財政每年撥款2億元建立"國家獎學金",獎勵4.5萬名學生。助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別是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實施,基本保證了高校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
第五,高校教職工待遇顯著提高,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長期以來教師收入普遍偏低,高校教師平均工資也處于較低水平,許多教師不安心教育工作。近幾年來,國家通過立法等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普遍進行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職工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據對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統計,從1998年到2001年,教職工平均年工資收入由1.2萬多元增加到2.4萬多元,平均每年增長了25.5%,高校教師工資收入水平已經進入國民經濟16個行業國有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的前列。
為解決教師住房困難,國務院辦公廳從1994年開始連續5年召開全國教職工住房工作會議,出臺了對教職工住房的建、租、售實行優惠的各項政策和改革措施,教師住房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1994年到2000年,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響應中央為改善教師居住條件實施"廣廈工程"的號召,通過各級政府投入等多種渠道籌措經費,全國共計投入教職工住房建設專項資金1144億元,建成1.5億平方米住房。全國城市中小學教職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積已經超過了同期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高校教職工的居住條件改善號召實施了教師筒子樓改造工程。1998年和1999年,中央部委和地方共投資42億多元,改造筒子樓501萬平方米,使高校青年教師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實現了在 20世紀末消滅高校筒子樓的目標。住房條件的改善,調動了廣大教師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
第六,教學改革穩步推進,教師培養力度逐步加大。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和廣大教師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在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建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實施了"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建立了近200個理科、文科和工科等基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基地,啟動了670項教學改革項目。為適應軟件產業發展的需要,35所高校試辦了軟件學院,38所高校的網絡教育學院正在進行現 代遠程教育試點。有400多所大學開展了不同模式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為貫徹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重點支持西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
新疆建設兵團辦好一所大學。擬由中央國債安排9億元,用一年左右時間建成"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工程"。推進西部地區高校調整學科結構、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的工作正在積極展開。
為加大中青年教師培養力度,相繼啟動和實施了"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高校青年教師獎"、"骨干教師資助計劃"等項目,國家每年用于培養和支持高層次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投入超過了1億元。這些都為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礎。從 1978年至2001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達46萬人,學成回國14萬人;1996年到2001年底,國家公派出國留學人員1萬多人,其中95%以上已按期回國。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為國服務,在教學、科研和創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
第七,高校科研實力迅速增強,科技成果產業化成效顯著。
國家對高校的科研經費投入從1996年的47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5%。高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0%以上、重點項目一半左右,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30%以上。到2001年底,高校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250項,占授獎總數的50.3%;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1022項,占授獎總數的34.3%;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178項,占授獎總數的25.9%。高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歷年均占全國發表論文總量的60%以上。這些都充分說明,高校已經成為我國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生力軍。
過去,我們評價高校的科研水平,往往只看發表論文數量的多少和教師學歷、職稱的高低,從而造成了科研與生產實踐相脫節的現象。通過加強教育和制定政策,引導高校切實轉變觀念,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了一批科技實力較強、國際競爭力較高的科研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創建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F在,高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05個,占全國的2/3;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3個,大學科技園22個,技術轉移中心6個,基本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和成果轉化的全方位的研究與開發基地。2000年,高校
技術轉讓合同4946項。高??萍籍a業近幾年來一直保持40%左右的增長速度,2001年實現銷售收入約400億元。以北大方正、清華同方、東軟集團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逐步成長壯大。我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和電子出版系統是北京大學王選教授帶領課題組從1975年開始研制的。他們跨越了日本流行的光機式二代機和歐美流行的陰極射線管式三代機,直接研制成功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使我國印刷業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邁入了"光與電"的新紀元。他們從1981年開始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轉化,創辦了校辦企業并發展成為今天的方正集團,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統從 1985年開始進入市場。迄今為止,這一技術占領了國內報業99%和書刊(黑白)出版業90%的市場,而且占領了海外華文80%的市場,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清華大學的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僅用兩年的時間就成功實現了產業化,在我國海關口岸投入使用,為打擊走私活動、增加關稅收入、提高通關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
天津東港使用該設備兩年來,查獲走私違規案值超過7000萬元,通關檢放環節由原來的2-3天提高到當天完成。同時,他們還與澳大利亞、伊朗、土耳其、韓國簽定了
供貨合同,積極拓展了海外市場。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基礎課教學仍然比較薄弱,人才結構性問題還比較突出,原創性的科研成果比較缺乏,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還比較緩慢,高等學校學科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不緊密的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解決,等等。這些問題影響著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急需人才的培養,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們要在成績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在困難和問題面前增強信心和決心,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拓創新,認真解決前進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加快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堅持與時俱進,按照"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要求,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與發展引向深入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艱巨任務,21世紀的高校應該怎么辦?今后高校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這是擺在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大而又緊迫的課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并作出回答。目前,全國高校大規模的共建、調整、合作、合并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下一階段,高校要按照"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要求,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與發展引向深入"鞏固",就是要做好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各項后續工作,使這些高校在新的體制和機制下正常、有序、科學、高效地運轉,使教育資源優化組合的效應充分發揮出來。"深化",就是要在已經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把高校改革的重點由宏觀整體布局調整轉向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完善,使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提高",就是搞好學科建設,提高教育質量,提高教學水平,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發展",就是要與時俱進,加快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步伐,滿足廣大青年日益增長 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為此,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等學校要注意抓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
第一,加強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工作是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我們調整、合并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今后高校要把改革重心轉向學科結構調整和提高教學質量上。要根據現代科學技術既不斷分化又不斷綜合的發展趨勢,積極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對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充分運用高校前一段改革形成的有利條件,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專業和應用型學科專業為重點,全面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學科 交叉、融合,創建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中心,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同時,要避免"千校一面",堅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實際需要和本校的具體情況,發揮自身優勢,努力辦出特色。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的基礎課比專業課更重要。高校擴招以后,學生人數大量增加,社會上反映,有的大學基礎課教學質量不高,甚至有些課程還沒有重點中學的優秀老師教得好,這種現象雖然是極個別的,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提高大學本科生基礎課的教學質量迫在眉睫。名師上基礎課,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可以 培養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較高的人文素養。有的學校廢除了教授的終身制,把競爭機制引入學校,強化了教師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對于提高教師素質是一個好的嘗試。不少學校實行選課制,擴大學生自主選課的權利,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高校要進一步完善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必要的制度,鼓勵院士和知名教授為本科生講授基礎課或開設專題講座,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須上講臺講授本科生課程,形成名師上基礎課的良好風氣,確保基礎課教學質量?;A課教學中,特別要加強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和語文課程的教學,幫助和引導大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 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要改進英語教學,為開展對外交流,吸收和借鑒世界先進文明成果打下堅實基礎。現在很多大學生學了多年的英語,但聽不懂、說不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英語教學不重視聽、說訓練。要改進教學方法,加強聽、說練習,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水平。有條件的高校要積極推行用英語等外語進行科技、管理類課程的教學,選用一些優秀的進口原版教材,開展雙語教學。
第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
小平同志提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高等學校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基地,今后要把科研工作的重點 放在提高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上。一部分重點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承擔起基礎研究的任務,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多數院校主要承擔應用科技的研究開發任務。在這里我要明確地提出,我們從事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寫論文,也不是為了得獎狀,而是為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高校要進一步辦好孵化器,為科研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科研人 員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入市場,搞好產學研結合。高校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當前首要的問題是理順產權關系,建立退出機制,高校對企業只能承擔有限責任。
要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自然科學研究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彼此不可分割,不可偏廢。江澤民同志2001年8月在北戴河與國防科技和社會科學專家座談時強調了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