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關競業禁止的法律法規我國有關競業禁止的立法散見于《公司法》、《合伙法》等法律文件中。
《公司法》第61條規定:董事、經理不得自營或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或者從事損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動。從事上述營業或活動的,所得收入應歸公司所有。
《公司法》第70條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經理,未經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同意,不得兼任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經營組織的負責人。
《合伙法》第30條、第7l條規定:合伙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伙企業相競爭的業務。合伙人違反本法第30條規定,從事與本合伙企業相競爭的業務或者與本合伙企業進行交易,給合伙企業或其他合伙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商業銀行法》第52條規定:商業銀行工作人員,不得在其他經濟組織兼職。
《保險法》第124條第2款規定:經營人壽保險代理業務的保險代理人,不得同時接受兩個以上保險人的委托。
我國法律只規定在職時的競業禁止,而對爭議糾紛最多的離職后的競業禁止,目前沒有法律規定。為了解決日益增多的競業禁止糾紛,我國一些地方出臺了一些地方性法規,有些部門制定了行政規章。國家科委《關于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第7條對競業禁止作出了規定。《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規定》、《珠海市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都規定了競業禁止,但都局限于技術秘密的保護。如《珠海市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第18條規定:企業可以與知悉或者可能知悉技術秘密的員工簽訂競業限制協議。2002年5月生效的《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對競業禁止的規定突破了技術秘密的局限,可以涉及到除技術秘密之外的商業秘密如經營信息。其第16條規定:對負有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義務的勞動者,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競業限制條款,并約定在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后,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競業限制的范圍僅限于勞動者在離開用人單位一定期限內不得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原用人單位有競爭的業務,競業限制的期限由勞動合同當事人約定,最長不得超過3年,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市公司董事會的職權有哪些
2021-02-07股權如何轉讓
2020-12-11簽了民事調解協議后還能再起訴嗎
2020-12-22在商品房交易中,訂金與定金在法律上是有明顯區別的
2020-12-19為什么要簽訂勞動合同?
2020-11-24山東省事業人員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1-03-13關于北京勞動爭議管轄的地區主要包括了哪些
2021-03-22意外險和交通事故可否重復賠償
2021-01-17飛機因天氣原因延誤有賠償嗎
2021-02-10貨物運輸保險的特點
2021-03-01財產保險合同履行地如何確定
2021-03-13只能在當地購買人壽保險合同嗎
2020-12-31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1-01-11買了不計免賠為什么不能全賠
2021-03-24黑龍江殘保金的計算方式
2021-02-09保險經紀人的民事法律責任有哪些
2020-12-13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禁止哪些行為
2021-01-19土地互換20年對方反悔怎么辦
2021-02-08政府修路拆遷時應具備哪些拆遷手續
2020-11-11城中村改造拆遷有哪些基本流程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