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意施惠的法條是怎么規定的?
1、如果施惠人不是故意或者沒有重大過失的話就不需要承擔責任,好意施惠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施惠人若能證明自己無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是有過錯的,則應按照過錯比例劃分各方責任。
2、好意施惠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好意施惠行為致害引發的糾紛也很常見。由于我國法律法規尚未對好意施惠的相關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使得此類糾紛發生后,相關的責任承擔往往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3、好意施惠行為既不是法律行為也不是事實行為,它是由道德規范來調整的社會行為。法律對好意施惠行為不予調整,并不意味著因好意施惠行為而產生的其他關系一概不由法律調整。在好意施惠關系里,受惠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受保護,不容侵害,因施惠人的過錯發生損害,施惠人當然應負侵權損害賠償責任。違法行為、損害事實、過失和因果聯系是好意施惠致害他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過錯責任是其歸責原則。在好意施惠侵權中,施惠人負有對相對人的注意、謹慎、保護義務。施惠人在施惠過程中應達到的注意義務程度與法律規定、施惠人所從事的職業及其從事的具體行為等因素相關。對他人的注意義務,不能因其為好意施惠就無視。
二、好意施惠與無償合同比較:
1、相同點
好意施惠和無償合同都具有無償性和施惠性,正是由于二者在這兩點上具有相同之處,才使得人們很難將二者區分開來。但是二者雖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共同之處,但是二者在本質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2、不同點
(1)主體要求不同 在好意施惠行為中,好意施惠人可以不具備和合同所要求的行為能力,而在無償合同中,合同主體的施惠一方須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并需要履行理性人的注意義務。
(2)性質不同 純粹的好意施惠行為既不是法律行為,也不是事實行為,而且也不是準法律行為,而是由道德、習慣等法律規則以外的社會規則調整的社會層面的行為。而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則應該根據交易習慣來加以理解,斟酌當事人利益關系和公平原則,進而合理認定某一行為到底是好意施惠還是無償合同等民事法律行為;而無償合同屬于民事法律行為,故二者在性質上存在著差別。
(3)目的不同 好意施惠行為中,行為人實施施惠行為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設立、變更、終止某一民事法律關系,而是在于行為人欲通過施惠,如幫助別人,去追求良好道德風尚和幫助別人而使自己的心情變得愉悅;而無償合同中,行為人具有為他人謀取利益,并且愿意受這一關系約束的意思,繼而使得該行為受到法律規范所調整,形成某一民事法律關系。比如甲將自己的自行車贈與乙的行為,就形成了一個贈與合同。
(4)是否具有受行為拘束的意思不同 好意施惠行為中,當事人的施惠行為欠缺法律行為的效果意思,并沒有受其拘束的意思,如在本文開頭的案例,乙并沒有就其同意叫醒甲到站的行為而受該行為拘束的意思,即缺乏法律行為中的效果意思這一要素,因此甲與乙之間是一種好意施惠關系,而非無償合同或其他民事法律行為;而無償合同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要受到合同所約束,盡管一方當事人不向他方支付任何報酬,但并不是說當事人不需要承擔任何義務,在有些無償合同中,當事人也要承擔義務,如借用人無償借用他人物品,借用人負有正當使用和安全返還物品的義務。這一區別是好意施惠行為和無償合同的本質區別,也是區別二者的關鍵因素。
法律制度足夠健全的話就不應該一再發生讓好人流血又流淚的案例,可是,我國實際上關于好意施惠方面的法條非常的不完善。很多人當初完全出于好意去幫助他人,但最終的結果確是被對方訛詐,部分好意施惠人因為缺乏證人只能滿腹委屈的承擔賠償責任。
如何區別贈與合同與好意施惠?
交通事故中好意施惠方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受賄罪刑法條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未成年人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財產嗎?
2020-12-23什么是股權眾籌
2020-12-20如何申請商標注冊
2020-12-07公司怎么注銷
2021-03-02債權人違反擔保合同約定怎么處理
2020-11-12委托擔保合同可以單方面解除嗎
2021-02-22關于放棄繼承權的特別規定
2021-02-21雇傭關系的認定條件是什么
2021-02-03上傳侵權的網絡視頻由誰擔責
2020-11-21有侵權責任人意外險還要賠嗎
2021-02-07保險責任免除條款都是有效的嗎
2021-03-14比例再保險經營方面的條款有什么
2021-03-07深圳一女子墜橋身亡,能獲人身意外險理賠嗎
2021-03-14車禍報保險要什么手續
2020-11-17保險公司承擔的賠償金能追償嗎
2021-02-25車子保險沒額度了能再買一份保險
2021-01-03從一則保險拒賠案分析國際貨運
2021-01-06不經被保險人同意能否解除合同?
2021-02-04國地稅合并土地出讓金怎么分配
2020-11-24土地出讓配套費的計算是怎樣的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