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行為侵權也是比較嚴重的,但是我們比較常見的職務行為侵權就是某些國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的過程當中違背了國家的法律監管程序,并且他們已經對公民的名譽,人身自由或者是財產造成了各種侵害。職務侵權在生活當中的普及力度不是特別的廣泛,所以很多人都不是特別的了解職務行為侵權的相關規定是什么?
一、職務行為侵權的相關規定是什么?
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121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
構成要件
主體
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性質
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是執行職務所致。
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是代表或代理所在單位實施,因而應由其所在單位承擔民事責任。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行為如果與執行或履行職務無關,則不構成職務侵權。
二、不當行為
必須是執行職務中的不當行為。所謂不當行為,是指執行職務中違反法律規定,損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行為。例如濫用行政職權,違反法定程序,進行錯誤的拘留、逮捕等。如果是依法剝奪、限制公民、法人的某些利益則不構成侵權。
三、合法權益
必須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損失。合法權益的損失包括財產損失和人身損失。財產損失只限于直接財產損失,間接財產損失不在國家賠償范圍之列。人身損失主要是指對公民生命健康權和人身自由權的損害。
四、因果關系
不當職務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因遭受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行為,可以要求賠償的范圍包括兩大類:
一是因行政違法行為要求的行政賠償;
二是與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有關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要求的刑事賠償。這兩類屬于國家賠償范圍,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不能適用普通民事賠償程序。
由此可見,職務行為侵權規定的主體是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并且必須是在執行職責的過程當中才導致了這種侵權行為的發生。縱觀我國的法律制度,實際上對于職務行為侵權的監管力度非常的有限,當然伴隨著其他法律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
對于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法定代表人需直接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有哪些?
村支書職務侵占罪的構成是什么
職務侵占罪民事賠償都有哪些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未婚生子罰款要交多少錢
2020-12-12公證法律文書強制執行怎么申請
2021-01-19二手房買房程序有哪些
2020-11-10輕微交通事故起訴律師費誰給
2020-11-14非訴行政執行案件屬于哪個法院管轄
2020-12-03未支付股權轉讓款是否應承擔債務
2021-01-08職稱使用假學歷如何處罰
2020-11-152020交通肇事賠償標準
2021-02-26怎樣補辦單位解除合同
2020-11-07信用卡逾期還款后果
2020-11-19中介不退錢去哪里投訴
2020-12-18什么情況被公司辭退不能勞動仲裁
2021-01-03壽險怎樣購買,購買壽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30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和雇主責任險有什么區別
2021-03-16保險合同的全面履行原則是什么
2021-01-21人身保險金額確定方式是如何的
2021-01-09保險合同糾紛中的法律知識
2021-01-27交強險起訴保險公司流程
2020-12-16推進保險業 依法攻陷消費者心理陰影
2020-11-16機動車出險如何合理獲得保險公司索賠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