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交通肇事罪當中,也是可能存在共犯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同犯罪。目前,對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進行定性,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相關法律已經做出了規定。接下來,就請跟隨小編一起看看交通肇事罪的共犯是如何定性的。
1、關于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逃逸致人死亡的認定
關 于指使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定性問題,曾在司法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學者認為應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有的認為應定包庇罪,的認為屬于 交通肇事罪人等等,一時之間,眾說紛紜,且不論何種說法準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 為此作出了權威的規定,其第五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殘 廢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最高人民法院“一錘定音”,給爭論劃上了一個句號,可是要這個句號劃的完美嗎?筆者在此提出了質疑交通肇事罪作為典型的過 失犯罪,存在共同犯罪嗎?即便存在,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又合理嗎?
學術界對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進行了廣泛的講座在不考慮二次肇事致使另外被害人死亡的情況下,不外有下列三種情況:
(1)“故意論”,認為“只適用于由交通肇事罪轉達化而來的故意犯罪”[這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便僅限于故意。
(2)“過失兼間接故意論”,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包含水量過失與間接故意。如有論者認為:“肇事后逃逸,不能排除肇事人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持放任態度,但這是肇事后的結果行為,主觀上是為逃避法律責任,因而應定交通肇事罪”。
(3)“過失論”,認為這一規定只適用于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過失致人死亡的情形,不包含因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致全死亡的情況
97 刑法中交通肇事罪規定的太過含糊,而實踐中又有肇事后(間接)故意殺人的情況,以致使實踐中對此類案件的處理產生困難,為此,《解釋》第五條對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規定是,“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 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2款 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這雖解決了此種情況以往以交通肇事罪第二、三個檔刑定罪罪責不符、責任不明確的問題,將故意殺人(傷害) 從中分離出來加以科學的界定,但是未帶離現場的遺棄權致使被害人死亡,就職?有故意至少是間接故意的可能嗎?
2、肇事后逃逸的主觀心理
(1)肇事后,憑經驗認定被害人受傷不重,害怕承擔法律責任或民事責任而駕車畏罪潛逃;
(2)認為被害人已死,心慌意亂未及查看傷者便逃逸,實際傷者當時未死,后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
(3)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受傷嚴懲不馬上救治會有死亡危險,仍駕車逃逸,前才者顯然屬于過失的心理狀態。
因逃逸致人死亡,應為交通肇事罪第3個量刑幅度,但后者則不得不讓我們往間接故意上靠,而且理解為不作為的故意殺人并無不可。構成不作為犯罪須有法律上的作為義務為前提,這里的義務可以是法律上的明文規定,行為人職務或業務上的要求,法律行為所產生的以及行為人的先行行為引起等。而在91年9月國務院頒布的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七條中就有規定:“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立即停滯不前車,當事人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可見求助傷者是肇事者應盡的義務,屬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而不是基于一般觀念和法理的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當然這里的法律規定,既指其他法律的規定,又指刑法的規定,具有法規 定的雙重性.被害人因肇事行為身受重傷,生命處于危險狀態,行為人有義務消除這種危險狀態,行為人不對被害人采取積極的搶救措施,駕車逃逸,造成被害人死亡,這完全符合我國刑法意義上的不作為,肇事后棄傷者于不礎,明知不及時搶救,;被害人就有可能死亡或傷殘,放任這種嚴重后果發生,行為人在主觀上完全具有間接故決的罪過形式,此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新的罪過,客觀上具有新的犯罪行為和新的犯罪結果,因而完全構成新的犯罪(間接)故意殺人罪。
理論界通行觀點認為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的行為可能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因為疏忽大意?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肇事結果。換言之,本罪的罪過,是指行為人對自懷違單行為所造成的嚴懲后果的心理態度。在交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中,死亡結果的發生不僅基于肇事行為,更主要的還在于逃逸行為。逃逸行為于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必然直接的因果聯系,否則只能適用第二個量刑幅度,這種過于過失心理狀態開始于實施違單行為和肇事結果發生過程中,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只限于過失行為而不能包括間接故意,更不能包括故意,即肇事者違反 交通法規致人重傷,其根據自身經驗收武斷認為不會出現死亡結果。在整個肇事過程中,行為人心態會發生變化,但變化后的罪過不再屬于本罪的罪過,作為基不可 一世犯罪構成(第一個量刑幅度)的罪過形式只能是過失,對于情節加重的犯罪構成(第二、三個量刑幅度),必然已符合基本的犯罪構成,否則便失去成立本罪的 根基。
而且“致人死亡”這一法律術語在新刑法中,除法律有特疲規定的以外(如非法拘 禁罪轉化為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只能理解為過失致人死亡,在交罪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條款中,立法并無特別規定,因而只能理解為過失致人死亡,即行為人對被害者的死亡抱有僥幸心理,過于自信或疏忽大意,因而過失致被害 者死亡。有學者也指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只適用于過失致人死亡的情況。該學者的理由如下:(1)符合犯罪構成理論;(2)符合法律規定的文義;(3) 符合立法原意,有利于實現立法目的;(4)有利于實現罪行相當.當然肇事后再故意或過失發生另一起交通事故致使他人死亡的情況又另當別論,我們這里不予考 慮這種情況。既然交通肇事罪為過失犯罪,那?其共同犯罪能否成立?因為刑法第25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 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由此可見,《解釋》仍未能賀滿解決問題,雖然它將逃逸 的故意犯罪行為(帶離現場遺棄或隱匿)分離出來,但當逃逸行為的主觀罪過為間接故意或故意時,同樣也超出交通肇事罪的適用范Χ,因為任何一種犯罪,不能同 時既是過失犯罪,又是故意犯罪,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行為人對死亡結果持故意態度,但卻按過失(交罪)定罪,顯然有違法理。《解釋》至少存在以下問題;(1)交通肇事后未將 傷者帶離現場的逃逸過失致人死亡應定交罪,但若為間接故意仍定本罪,則于法理無依,按法理應定為(間接)故意殺人罪。(2)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本身就存 在先天不足。有學者指出;指使逃逸的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不作為形式的致人死亡的行為,行為人的指使,不僅僅是教唆逃跑,實際上是教唆或幫助肇事中實施新 的犯罪行為。因而行為人也隨著肇事者新的犯罪行為的實施而構成新的犯罪的教唆犯。行為人和肇事者都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肇事者是實行犯,行為人是教唆犯. 即行為人和肇事者屬于間接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盡管《解釋》間接承認了共同過失犯罪,可是過失共同犯罪排除了過失教唆的可能,而且在行為人指使逃逸前肇事者已經構成了交通肇事罪,行為人要構成交通肇事罪只有在其指使或強令肇事者超速開車以及其他違反 交通管理法規的情況下才能成立,這才符合犯罪構成原理,《解釋》第三條的規定也體現了這一點,第三條規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 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第(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而這里的“具備情形”就是構成交通肇事罪,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由此指使逃逸以交通肇事罪論處本身也還是存在問題。指使逃 逸與肇事者自己逃逸本?有什?質的區別,因為肇事者負有救助傷者的義務,所以肇事者對致人死亡的后果,以交通肇事罪的第3個量刑幅度論處并無不可,而指使 逃逸的行為人,如果在其不明知被害人傷情嚴重,不及時救助會死亡的情況下,換言之是一種“過失”的指使時,對其既不能以間接故意殺人罪論處,也不能以交通 肇事罪論處,在這種情況下,是肇事者負有救助義務,而非指使者負有救助義務,此時肇事都有依舊構成具有逃逸這一加重情節的交通肇事罪,行為人出于私利(逃 避民事責任或免受牽累等)而見死不救的行為違背了社會倫理道德,應受譴責,但我國刑法未規定見死不救罪,筆者認為對此種情況下的指使逃逸以無罪處理是比較 適宜的。
交通肇事罪中的共犯可以是教唆犯、幫助犯也可以是實行犯,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其都要受到刑事處罰。司法實務中會根據其的具體犯罪行為,來判斷其是屬于主犯還是從犯,然后再進行具體的量刑處罰。如果你對此還有疑問的話,可以來電咨詢律霸網站的在線律師。
哪些人可以成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
是不是轉發網絡謠言500次就會成為共犯?
共犯與共同犯罪的區別是什么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標侵權行為如何認定,哪些行為屬于商標侵權
2021-01-29離婚訴訟費用是怎樣計算
2021-03-12網購后,買賣雙方發生糾紛,應在哪方的法院提起訴訟
2021-02-07交通肇事和肇事逃逸罪的區別
2021-01-13競業合同里沒有補償金有效嗎
2021-03-01擔保可以采用哪幾種方式,簽訂擔保合同時要注意什么
2020-11-14建筑工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0-11-30如何繞開二手房中介陷阱
2020-11-08競業限制協議每個月應該給補償嗎
2021-02-19同一時間段能否成立不同勞動關系
2021-01-17飛機航空管制延誤賠償
2020-11-20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上訴案
2021-01-12合同簽訂在舊保險法實施時候應如何處理
2021-03-19人身保險受益人需要承擔義務嗎
2021-02-25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區別,如何辦理投保手續
2021-01-28同一被保險人兩車互撞應如何處理
2021-03-04交通理賠交強險是多少錢
2021-01-20住房責任保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1-01-14為什么會出現保險公司的賠款少于車禍事故實際支..
2021-01-22對房屋司法強制拆除需要什么流程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