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賠償間接損失的規定有哪些
2010年修改的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六條第(八)項規定:“對財產權造成損害的,按照直接損失給予賠償”,除增加和補充個別款項之外,總體延續了1995年國家賠償法直接損失方予以賠償的基本原則。然而,何謂直接損失,筆者尚未發現哪部法律給予確切的定義釋明,實踐中也是由辦案法官結合案情進行具體判斷。一般認為,直接損失是已經取得的財物的損失,間接損失是可得利益的喪失。換言之,直接損失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實在的損失,系現有財產的損失;間接損失是權利人有可能得到亦有可能無法得到的不確定的利益之喪失,是未來利益的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12條分四項進行了明確列舉,但這種對直接損失予以不完全列舉的方法“無法窮盡紛繁蕪雜的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情形,將有關直接損失的理解留給法官在個案中揣摩。”
一般而言,利息、租金、利潤、勞動報酬等并非現有財產的直接減少,屬于間接損失的范疇。但從實踐中看,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和部分法院的案件裁判已經將利息等間接損失納入到國家賠償的范疇。
(一)國家賠償法和司法解釋的規定梳理
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六條第(七)項規定:“返還執行的罰款或者罰金、追繳或者沒收的金錢、解除凍結的存款或者匯款的,應當支付銀行同期存款利息。”此規定是新修改的國家賠償法在1995年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八條的基礎上新增加的一項。修訂之前,學界一直對返還金錢不賠償利息的做法存有質疑。修訂之后,“返還的財產是金錢時,支付銀行同期存款利息,使得返還財產之賠償更加趨于公平合理。”[3]因此,對于返還金錢的賠償方式,單獨增加了賠償利息的規定。《解釋》第12條第(3)項規定,保全的財產系國家批準的金融機構貸款的,當事人應支付該貸款借貸狀態下的貸款利息。該貸款本金和當事人應支付的該貸款借貸狀態下的貸款利息屬于國家賠償法中的直接損失。
一般而言,無論是存款抑或貸款利息,因屬孳息之范疇,屬于現有財產的可得利益,故不屬直接損失。但就上述貸款利息而言,“如果這種情況下不作為直接損失予以賠償的話,不僅要損害當事人的權益,也使依法受國家委托的金融機構蒙受損失,況且這種借貸關系合法有效,應予保護。”
國家的賠償對于問題的解決,會有一定的約束,因此在實際的生活中自己一定要積極的積累有關的資料,這樣對于自己的利益維護有著積極的作用,從而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對于當事人來說,國家賠償的認定難度較大,自己一定要做好有關的準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全文
房子遭強拆國家賠償申請書注意事項
超期羈押國家賠償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婚姻法關于夫妻語言暴力的規定
2020-11-28未履行合同賠償要求怎么寫
2021-02-17醫院走失是誰的責任
2020-11-17強制措施期間是否扣除年休假
2021-01-15父母和子女能簽訂贍養協議嗎
2021-03-22軍人結婚需要無犯罪記錄證明嗎
2020-12-28老公私自賣房,我該怎么辦
2021-01-08配偶是否承擔婚前債務
2020-12-09駕駛員實習期肇事是否應予理賠
2020-12-24勞動者不服企業作出的調崗決定該如何操作
2021-02-15原保險合同成本如何確認
2020-12-23一起交通事故案件引發的思考
2021-02-18游客要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嗎
2021-03-15企業投保企業財產綜合險的賠款計算方式
2021-01-13宣告死亡又復活保險金要退回嗎
2020-11-26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司法解釋二有什么具體內容
2021-03-25保險費的特性有哪些
2021-02-20保險公估機構監管規定有什么
2021-01-06如何投保旅游保險?
2021-03-17農村機動地管理辦法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