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想防衛和提前防衛的區別是什么?
1、發生不法侵害的可能不同
事前防衛與假想防衛不同,前者是指不法侵害行為雖然尚未發生,但不是不可能發生,防衛人只是提前進行防衛。而后者是在根本沒有發生也不可能發生不法侵害的情況下,主觀臆想有不法侵害行為而實施防衛行為。
2、實施觀念不同
事前防衛,又稱“過早防衛”。是指對尚未開始的不法侵害行為的實施防衛。防衛不適時的一種情況。不符合正當防衛的條件,因此它不是正當防衛行為。
假想防衛是指行為人由于主觀認識上的錯誤,誤認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實施防衛行為結果造成損害的行為。對于假想防衛,應當根據認識錯誤的原理予以處理,有過失的以過失論,無過失的以意外事件論。
3、發生行為判斷不同
不法侵害尚未開始,雖然有侵害的先兆,但是否會有實際的不法侵害發生尚難以確定,若允許進行防衛,可能會損害某些并不想實施不法侵害的人的合法權益。
如果他人尚未著手實行不法侵害,行為人預先加以打擊,屬于“事先防衛”。
4、造成結果不同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危害社會的行為,當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也就不可能構成故意犯罪。因此,不能把假想防衛的故意等同于犯罪故意。
事前防衛行為造成危害后果構成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假想防衛的特征
(1)不法侵害行為的實際不存在。這是假想防衛成立的前提條件,也是假想防衛行為區別于正當防衛和其他防衛錯誤的關鍵。
(2)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防衛意圖。這是假想防衛在主觀上的必備條件。
(3)行為人的“防衛”行為給無辜者造成了損害,這是假想防衛成立的結果條件。
對于假想防衛和提前防衛的相關情況認定,應當基于實際的犯罪事實來處理,如果對相關情況的認定存在異議的,當事人是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向上級司法機關提出上訴處理的,最后的判決結果也是基于假想防衛或者提前防衛造成的犯罪事實而定的。
假想防衛需要負刑事責任嗎
假想防衛過當不排除故意想過當嗎?
假想防衛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遲延履行和不履行的區別
2021-02-26被騙1000元可以立案嗎
2020-11-30租房合同必須經過備案才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16《公司法》對股東直接訴訟有何規定
2021-02-09吸收合并公司注冊資本怎么處理
2021-03-10無故毆打他人如何處罰
2021-01-13公房使用權有哪些形式
2021-01-22私人地皮有土地使用證可以買賣嗎
2021-03-14一位老人去世后留下的房產如何繼承
2021-03-23懷孕期間,單位能單方調崗降薪嗎
2021-02-09訂立勞動合同時薪水約定不明確如何處理
2021-02-10保險責任怎么確定
2021-01-02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應該如何獲取
2021-02-25免責條款未說明被罰,保險人說明義務履行主體是什么
2020-12-26投保人壽保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22壽險理賠需要知道這些問題
2020-12-11也談無證駕駛造成事故是否屬強制保險范圍
2021-01-01二手車買賣遭遇保險“真空地帶”
2021-01-25兩車撞痕不符保險理賠遭拒
2021-01-26車禍后保險公司拒賠的原因是什么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