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吵架氣死人,賠償18000元
兩位素不相識的居民李某和彭某吵架,一方在吵架后死亡,吵架的另一方該負責嗎?
事件起因是因為:彭某送女兒上學的時候發現,前邊被一輛小橋車擋住了去路,所以就撥打了電話去通知車主移車,而這輛車的車主正是死者李某的女婿,當時李某目睹彭某尋找車主的全過程,在明知是其家人汽車的情況下也未主動聯系車主,彭某怒上心頭與李某發生口角。
爭吵大約持續6分鐘左右,后彭某離開了現場。彭某離開后,當天中午,李某出現吐血現象被其女婿送往醫院救治,同年12月17日,李某經反復搶救無效死亡。李某的妻子及女兒將彭某告上了法庭。
法院審理認為,綜合事件起因、雙方過錯程度、因果關系等因素,酌情認定李某的死亡損失由其自行承擔97%的責任,彭某承擔3%的責任,判決彭某賠償李某家人約18000元。判決后,雙方當事人均息訴服判。
吵架氣死人犯法嗎?
看了以上的案例,我們再來談談這個氣死人這事兒犯不犯法。
一般的罵人行為,例如輕微罵幾句,但不存在強烈的、刺激性的,如果對方死亡,不應當承擔責任。可如果強烈的、刺激性的言語攻擊,不僅有悖于社會道德,也違反法理精神,需為自己的行為引發的后果承擔一定的責任。
按實際情況,“氣死人”不是殺人,肯定不承擔殺人的責任,但并不見得不承擔法律責任。“氣死人”有兩種情況,如果是以侮辱和誹謗的形式來“氣死人”,肯定就要承擔刑事責任了。另外在精神損害賠償中,侮辱和誹謗又是侵犯名譽權的侵權責任。如果“氣死人”,一旦能證明侮辱、誹謗情節嚴重,就要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了。如果行為人明知對方身體有恙,如受到外界刺激情緒激動可能導致死亡,而仍通過言辭侮辱等方式積極追求氣死對方的結果,則涉嫌構成故意殺人罪。
法律依據:
《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生糾紛,除了不動手外,動口也得掌握分寸,如果對方情緒過于激動或者有什么過激行為,可直接通過警方予以處理,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切不可沖動實施過激行為從而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借用期工齡如何算
2021-01-09企業受益人是法人嗎
2021-02-09立約定金的數額由誰約定
2021-01-15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農資產品,是否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021-03-25新三板定向增發規定
2021-01-06一方重病可以離婚嗎
2020-12-29配偶宣告失蹤婚姻關系如何認定
2020-11-14船舶確權之訴訴訟費由誰承擔
2021-03-15單位非法解除無固定期限的勞動者怎么賠償
2021-01-21上班途中遇車禍 公司拒絕工傷賠償
2021-02-07同行業財務崗位有競業限制嗎
2020-12-29勞務派遣國外生病死亡如何賠償
2020-11-25實習期可以直接離職嗎
2021-03-061年合同幾個月實習期
2021-01-25退休前欠的工資屬勞動爭議嗎
2021-03-01怎么投保人壽險,投保人壽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16投資型保險有哪些型式
2020-11-13意外險醫療賠付多少錢
2021-03-11航班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0-12-12被保險人酒后駕車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