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制定《侵權行為法》是為了有利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保證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侵害時能夠得到有效、合理和公平的保護,通過制定《侵權行為法》,來統一人身損害賠償標準。
現行規定操作性差:
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權利,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侵害,是對人的最嚴重的侵害,國家必須高度重視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以保護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地位。盡管我國現行相關法律法規對人身損害賠償已有規定,但尚存在一些主要問題:比如《民法通則》對人身損害賠償的規定過于原則和籠統;《民法通則》第119條僅原則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钡?,對人身受到損害時到底應當獲得哪些方面的賠償、賠償標準為多少等未有規定,可操作性極差。
賠償標準混亂:
對于不同性質的人身損害在賠償項目、范圍及方式等方面標準不一且差異過大。由于《民法通則》規定過于原則性,導致其他法律法規甚至部門規章對不同性質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作出了不同規定。目前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規定主要散見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國家賠償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工傷保險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中;此外,在司法實踐中常使用的還有小部分司法解釋等。這些規定在賠償項目、賠償方法、賠償標準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甚至有的差距相差10倍以上,在實踐中極易產生理解上的歧義和執行中的混亂。例如對于傷殘賠償金的計算,適用《民法通則》賠償可以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為參照標準賠償至終身,《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則按事故發生地居民生活費賠償3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則規定,按法院所在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賠償20年,而《國家賠償法》則規定,按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傷殘賠償金。不合理性方面,如規定了賠償最高年限,無論年齡大小均最多賠償二十年或三十年,如果受害人年齡僅10歲,也只賠償至其年滿30歲或40歲時,這顯然有失公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么申請醫療事故鑒定呢
2020-12-08哺乳期罪犯可以申請監外執行嗎
2021-03-13特價商品不退不換合法嗎
2021-01-21丈夫監聽妻子手機是否構成侵權
2020-12-10家暴沒有外傷怎么取證
2021-01-19勞動合同變更的方式
2021-03-21人壽保險合同的條款的內容包括哪些
2020-12-04遲交保險費會有哪些后果
2021-01-05人壽保險應該如何理賠,壽險理賠需要的材料是哪些
2021-02-01有關保險的"法律常識"
2021-01-28肇事用救護車保險報銷嗎
2020-12-18保險加保保全什么意思
2021-01-17人身保險不適用代位追償原則的原因是怎樣的
2021-02-18保險合同簽訂后可以撤銷嗎
2021-03-25意外險拒賠的幾種情況分別是什么
2021-01-26如何計算土地出讓金
2020-11-27拆遷安置房七八年沒交房,該如何維權
2020-11-29農村拆遷和戶口問題有關嗎
2020-11-18拆遷房和棚戶區房拆遷有什么區別
2021-01-26拆遷補償安置房買賣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