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衛華)勞教制度在我國已運行近50年,老百姓對此并不陌生,習慣稱勞教人員為“二勞改”。今年年內,這一稱呼可能會被一個新名字所取代———“違法行為矯治對象”。記者從全國人大常委會獲悉,“違法行為矯治法”已經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05年立法計劃,我國勞教制度正面臨重大變革。
草案4月首次審議
記者昨日從全國人大常委會獲悉,全國人大法工委今年4月將首次將“違法行為矯治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去年“兩年”期間,提出改革
勞動教養制度的議案共有13件。
曾參加過“違法行為矯治法”草案修改的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副所長王公義透露,違法行為矯治法將對我國現行的勞教制度進行深刻而全面的變革。
他透露,該法按照草案規定,“勞動教養”這一稱呼將被“違法行為矯治”所取代,遍布全國各地的勞教所今后也將改名為“違法行為矯治所”。
王公義介紹,違法行為矯治的對象是嚴重違法但沒有構成犯罪的,具有輕微犯罪行為但不需要限制人身自由的這兩種人,該法就是規范對這兩種人進行強制矯治管理方式的法律。
矯治時間最長一年半
王公義說,相比過去的勞動教養制度,新的違法行為矯治法除了名稱的變化,從立法指導思想、違法行為矯治的決定程序到社會管理方式都對現行勞教制度有“大變”。
首先,是決定程序更為嚴格。目前,我國勞動教養的審批權由公安機關一家掌握,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勞教期限長達1至3年,必要時還可延長1年。其嚴厲程度高于管制、拘役、
緩刑等刑罰措施。違法行為矯治法增加了被勞教人員的申辯權。被公安機關決定勞教的人員對決定不服可以申辯還可以到法院申訴,由法院來裁決是否應該勞教。同時,該法規定當事人本人可以申辯,也可以請律師來辯護,還可以申請聽證。這樣決定的程序準司法化了。
其次,是期限縮短了。矯治時間由半年到1年半,最長不超過1年半。而過去的勞教時間最長可達到4年。
管理場所不設鐵窗
王公義說,還有一個重大變化是管理方式。按照該法草案,管理違法行為矯治的場所,是半開放和開放式的。半開放,是指在勞教所內部開放的,對外是不開放的。矯治對象在場所內可以自由活動。開放式的就是,矯治對象周末可以回家,平時可以請假回家。“根據你違法的嚴重程度,決定你白天在外面勞動、工作,晚上必須回來。或者是白天在矯治所勞動,晚上回家。”
“今后,所有的違法行為矯治場所都將沒有鐵窗、鐵門,實行人性化的管理。”王公義介紹,司法部從前幾年開始已經在一些省市著手對勞教所拆除鐵門、鐵窗。據統計,當前的勞教人員有相當部分是少年犯。“今后他們在違法行為矯治所里,會感覺像是在一所工讀學校里。”
歷史回顧
“寧被
判刑不愿被勞教”
勞教制度曾起重要作用,時間過長、對象寬泛等弊端近年來引發批評
去年全國人大,代表共提出議案1374件,其中大會主席團通過并交由專門委員會審議的議案達到641件。有媒體評述說,這兩個數字都達到了“歷史新高”。
在代表們提出的議案中,同樣創下“歷史新高”的,還有關于改革勞動教養制度的議案。
在這些議案上簽名的代表卻達到420名,超過2984名人大代表的十分之一。
這一在中國生存了近半個世紀的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質疑。
勞教對象不斷擴大
“勞動教養制度”是中國獨有的制度。按照1956年1月10日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各省市應立即籌辦勞動教養機構的指示》,所謂“勞動教養”,就是勞動、教育和培養,首先是“勞動”,即強制勞動,組織他們“勞動生產,替國家做工,自食其力”;其次是“教育”,即教育改造,對“他們進行政治、思想改造工作”;再次是“培養”,使他們“逐漸成為國家的真正有用的人”。1957年,《關于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公布,勞動教養正式成為經中國最高立法機關批準實施的一項法律制度。#p#分頁標題#e#
按照該制度制定的初衷,它適用于“不夠逮捕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適合繼續留用,放到社會上又會增加失業的”人員。
隨著這一制度的發展,原來按照“強制勞動”和“收容審查”處理的“違法犯罪人員”、“家居農村而流竄到城市、鐵路沿線和大型廠礦作案符合勞動教養條件”的人等相繼被納入勞動教養的對象范疇。其他行政法規、司法解釋甚至一些省市區、大中城市的政府和行政部分通過的地方性法規或部門規章,都不約而同地加劇了勞動教養對象擴大化的趨勢。根據1999年《中國勞動教養》的統計,全國共有勞教場所310多個,收容勞教人員31萬多人。
越來越多的質疑之聲
與勞教對象的擴大相伴隨的,是越來越多的批評之聲。這一情況到收容制度被廢除之后變得更為突出。
2003年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
四川代表團的段維義等127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改革我國現行勞動教養制度的議案。去年,這一數字變為420名。
代表們談到,勞動教養制度自1957年確立以來,對于處理輕微違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現有社會發生巨大變革的情況下,沿用帶有深刻歷史烙印的某些勞教規定,已顯得不合時宜。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應松年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現有勞動教養制度存在很多問題,一是跟刑法不能對接,同國家現有
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發生明顯沖突;二是處罰時間一年、二年、三年不定,公安機關隨意性太大,缺乏監督,很多人寧愿被判刑也不愿被勞教;三是缺乏嚴格的程序規則,同現代社會公正、公平的司法理念格格不入。
新法更符合法治精神
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勞教制度有望被違法行為矯治取代。
王公義認為,違法行為矯治法是我國管理社會的一個創舉。現在我國法律對違法犯罪行為主要用三種方式來管理和制裁。違反治安管理處罰的,一般是經濟處罰;犯罪的用刑罰制裁;處于二者之間的人,用經濟處罰的方式還不夠,可以采取強制教育方式,有限度地限制人身自由,以減少對社會的危害。這就是違法行為矯治要解決的問題。“該法更符合保障人權的現代法治精神。”王公義如是評價。
代表回訪
“希望矯治法今年能通過!”
段維義希望新法能解決好與刑事、行政責任的關系
“希望違法行為矯治法今年就能通過!”昨日,四川團全國人大代表段維義在電話中高興地表示。2003年他領銜提交了《關于完善我國勞動教養立法》議案,在當年和去年的“兩會”中獲得了眾多代表的響應。
段維義說,他已經知道了違法行為矯治法納入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將提請審議的消息。
段維義表示,他真正關注勞動教養問題源自于發生在國務院廢除收容遣送條例以后。他開始關注現行規章制度與法律不相吻合的地方。通過調研他發現,勞動教養存在“沒有法律授權和規范”、“勞動教養對象不明確”、“處罰過于嚴厲”、“程序不正當”等弊端,而這些也就成為有關部門濫用權力,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現象屢屢發生的根源。有的地方,勞教制度甚至成為打擊農民上訪、打擊腐敗舉報人的武器。
段維義說,違法行為矯治法,應明確違法行為的性質和違法行為矯治的對象。他希望該法要與有關法律、法規相銜接,解決好違法行為矯治、刑法中輕微
刑事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違法行為的行政責任三者之間的關系。
鏈接
六類人員實行勞動教養
《
勞動教養試行辦法》規定適用人員包括六類:1.罪行輕微,不夠刑事處分的反革命分子、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2.結伙殺人、搶劫、強奸、放火等
犯罪團伙中,不夠刑事處分的;3.有流氓、賣淫、盜竊、
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屢教不改,不夠刑事處分的;4.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煽動鬧事等擾亂社會治安,不夠刑事處分的;5.有工作崗位,長期拒絕勞動,破壞
勞動紀律,而又不斷無理取鬧,擾亂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妨礙公務,不聽勸阻和制止的;6.教唆他人違法犯罪,不夠刑事處分的。#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