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釋義】本條是關于民事賠償和繳納罰款、罰金的承擔順序的規定。
罰款是行政處罰中的一種財產罰,即行政機關強制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人在一定期限內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金錢而使其遭受一定經濟利益損失的行政處罰形式;罰金是刑罰中的一種財產刑,即人民法院強制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行為人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金錢的刑罰方式;民事賠償是民事責任的一種,即民事法律關系中,沒有履行自己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支付一定數量的金錢,以彌補對方因為自己沒有履行義務而造成的損失,包括違約民事賠償和侵權民事賠償。
本法規定的產品質量責任包括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種責任形式。當事人生產、銷售違反本法規定的產品,首先是對消費者的欺騙,構成違約,應承擔違約民事責任,如果造成了消費者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損害的,還要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當事人生產、銷售違反本法規定的產品,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違反了行政管理秩序,還要承擔行政責任;當事人生產、銷售違反本法規定的產品,如果情節特別嚴重,構成了犯罪,還要承擔刑事責任。這就可能出現民事賠償、罰款、罰金在一個當事人身上同時適用的情況。民事賠償、罰款、罰金是三種不同的責任形式,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當事人都要向外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當同時在一個當事人身上適用時,就牽涉到承擔順序的問題。這時,就要按照本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根據本條規定,一個當事人同時承擔民事賠償、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首先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是因為,產品質量違法行為,損害的主要是消費者的利益,主要后果是造成了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損失,法律對產品質量違法行為人規定行政和刑事責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制止違法行為,從而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另外,民事賠償和罰款、罰金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民事賠償是對受害人損失的彌補,罰款和罰金是對侵害人的懲罰。根據法律的一般原理,違法行為發生后,法律的首要目的是要恢復原狀,即恢復到違法行為沒有發生前的狀況,在有損害發生的情況下,這一目的就表現為彌補受害人的損失,然后才涉及對侵害人進行懲罰的問題。因此,產品質量違法行為發生后,違法行為人同時承擔民事賠償、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首先應當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其財產還有剩余的情況下,再用剩余的財產繳納罰款、罰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
2011-02-2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1958年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決定
2005-08-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
1988-04-13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已修改]
1990-09-0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批準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關于設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的建議的決定
1993-03-31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993-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如何理解“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問題的答復
1997-01-03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辦法
1998-03-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2006-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2013修訂)
2013-12-07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實施細則
2017-11-22農藥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16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試行)
2013-08-28國務院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3-01-2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
2012-07-1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2-01-19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
2011-03-27自然災害救助條例
2010-07-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09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的通知
2009-07-19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2009-06-10彩票管理條例
2009-05-0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8-12-20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8-09-0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環境保護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08-07-10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2007-11-28國務院關于修改《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實施辦法》的決定
2007-07-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
2007-05-17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關于調整地方人民政府機構的決議
195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