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 為了有效地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嚴肅追究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保障職工群眾生命、財產和廣播影視事業的安全,根據《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結合廣播影視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下簡稱總局)機關及直屬各單位。
第三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和總局有關部門正職負責人對下列特大安全事故的防范、發生負有領導責任:
(一)特大火災事故;
(二)特大交通安全事故;
(三)特大建筑質量安全事故;
(四)其他特大安全事故。
總局直屬各單位發生上述特大安全事故的,將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本規定依法追究單位正職負責人的失職、瀆職責任,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發生特大安全事故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比照本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特大安全事故肇事單位和個人的刑事處罰、行政處罰和民事責任,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執行。
第五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要嚴格執行各類安全事故的報告制度。凡發生安全事故的單位,應及時按照以下渠道報告:
1、火災事故報保衛司;
2、勞動安全事故報人事司;
3、建筑質量事故報計財司;
4、交通安全事故報辦公廳;
5、其他安全事故報有關司局;
各單位在向上述主管司局報告的同時,還應當及時報告總局值班室。
機關有關司局,接到事故報告后,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理,并將處理情況書面報總局主管領導。
第六條 特大安全事故的具體標準(見附件)。
第七條 直屬各單位和總局機關司局領導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職責范圍內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實施監督管理,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后的迅速妥善處理負責。
第八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應當每個季度至少召開一次安全防范工作會議,研究、布置、督促、檢查安全防范工作。會議應作出決定并形成紀要,會議確定的各項安全防范措施必須嚴格實施。
第九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領導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所轄區域內容易發生特大安全事故的部位、設施和場所明確防范責任、采取預防措施,并進行嚴格檢查。
第十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要嚴格執行勞動用工安全管理規定。凡是從事特殊工種的行業,必須按照國家和總局的要求持證上崗。凡沒有取得上崗證的,一律不得使用。
第十一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必須制定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各單位特大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案經本單位主要領導簽署后,報總局備案。
第十二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本規定第三條所列各類特大安全事故的隱患進行排查;發現特大安全事故隱患的,應立即整改;特大安全事故隱患整改前或者整改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責令暫時停止使用,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三條 負責涉及安全事項行政審批的機構或部門,必須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安全條件和程序進行審批(包括批準、審核、許可、注冊、認證、頒發證照、竣工驗收等,下同)。
對依法取得批準的單位和個人,負責審批的部門或者機構,必須對其實施嚴格監督檢查;發現其不再具備安全條件的,必須立即撤銷原批準。
對未依法取得批準,擅自從事有關活動的,負責審批的部門或者機構發現或者接到舉報后,應按有關規定立即予以查處。
第十四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依照本規定應當履行職責而未履行,或者未按照規定的職責和程序履行,本單位發生特大安全事故的,對單位主要負責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構成玩忽職守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負責審批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安全監督管理的有關部門,未依照本規定履行職責,發生特大安全事故的,對部門或者機構的正職負責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撤職或者開除公職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總局直屬各單位一旦發生特大安全事故,應當按照規定程序和時限立即上報,在24小時內寫出事故報告。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報告,并應當配合、協助事故調查,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礙、干涉事故調查。
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后,有關單位及相關部門違反前款規定的,對本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相關部門正職負責人給予降級的行政處分。
第十六條 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后,單位應當迅速組織救助,有關部門應當服從指揮、調度,參加或者配合救助,將事故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十七條 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后,總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組織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調查。事故調查工作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起50日內完成,并由調查組寫出調查報告;遇有特殊情況的,經調查組提出并報總局領導批準后,可以適當延長時間。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依照本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追究行政責任或者其他法律責任的意見。
發生事故的單位應當自調查報告提交之日起30日內,對有關責任人員作出處理決定。必要時,總局可直接對特大安全事故的有關責任人員作出處理決定。
第十八條 發生事故的單位或者有關部門阻撓、干涉對(特大)安全事故有關責任人員追究行政責任的,對該單位主要領導人或者有關部門正職負責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第十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有權向總局或者監督管理部門報告特大安全事故隱患,有權向總局或者監督管理部門舉報本單位有關部門不按照規定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情況。接到舉報的單位或者有關部門,應當立即組織對事故隱患進行查處,或者對舉報的不履行、不按照規定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情況進行調查處理。
第二十條 監察機關依照《行政監察法》的有關規定,對總局各單位履行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實施監察。
第二十一條 本規定所指事故責任主體為總局直屬各單位。由于總局直屬各單位大多數屬于事業單位,少數為企業,所以根據國家現行行政法規規定,對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違反紀律給予處分的,應稱為“紀律”處分。對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處分參照《行政監察法》、《國務院關于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二條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安全事故分類劃分標準一、火災安全事故劃分標準:
公安部、勞動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公安部火災統計管理規定》(公通字(1996)82號文件)的相應條款:
第六條:按照一次火災事故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受災戶數和直接財產損失,火災等級劃分為三類: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災,為特大火災: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數,下同);重傷20人以上;死亡、重傷20人以上;受災50戶以上;直接財產損失100萬元以上。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災,為重大火災:死傷3人以上;重傷10人以上;死亡、重傷10人以上;受災30戶以上;直接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
(三)不具有前列兩項情形的火災,為一般火災。
第七條 凡在火災和火災撲救過程中因燒、摔、砸、炸、窒息、中毒、觸電、高溫、輻射等原因所致的人員傷亡列入火災傷亡統計范圍。其中死亡以火災發生后7天內死亡為限,傷殘統計標準按勞動部的有關規定認定。
第八條:火災損失分直接財產損失和間接財產損失兩項統計。
火災直接財產損失是指被燒毀、燒損、煙熏和滅火中破拆、水漬以及因火災引起的污染等所造成的損失。
火災間接財產損失是指因火災而停工、停產、停業所造成的損失,以及現場施救、善后處理費用(包括清理火場、人身傷亡之后所支出醫療、喪葬、撫恤、補助救濟、歇工工資等費用)。
火災直接財產和火災間接財產損失的計算方法按公安部有關規定執行。
二、交通安全事故劃分標準國務院發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六條規定:根據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程度和數額,交通事故分為輕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四類。
(一)輕微事故,是指一次造成輕傷1至2人,或者財產損失機動車事故不足1000元,非機動車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
(二)一般事故,是指一次造成重傷1至2人,或者輕傷3人以上,或者財產損失不足3萬元的事故。
(三)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財產損失3萬元以上不足6萬元的事故。
(四)特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傷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時重傷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時重傷5人以上,或者財產損失6萬元以上的事故。
nbsp; 在事故統計中,死亡是以事故發生后7天內死亡的為限;重傷和輕傷,按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人體重、輕傷鑒定標準》執行;財產損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車輛、財產直接損失折款,不含現場搶救(險)、人身傷亡善后處理費用,也不含停工、停產、停業等所造成的財產間接損失。
三、建筑質量安全事故劃分標準建設部發布的(1989)《工程建設重大事故報告和調查程序規定》中規定:重大建筑質量安全事故,是指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責任過失造成工程倒塌或報廢、機械設備毀壞和安全設施失當造成人身傷亡或者重大經濟損失的事故。重大事故分為四個等級:
(一)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為一級重大事故1、死亡30人以上;
2、直接經濟損失300萬元以上。
(二)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為二級重大事故1、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
2、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不滿300萬元。
(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為三級重大事故1、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
2、重傷20人以上。
3、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不滿100萬元。
(四)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為四級重大事故1、死亡2人以下;
2、重傷3人以上,19人以下;
3、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以上,不滿30萬元。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年修訂)
2006-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失效]
1978-03-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的決議[失效]
1982-05-0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西班牙王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2006-04-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公約》的決定
2006-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02)
2002-08-29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授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的決定
1987-04-1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國務院提請審議授權深圳市制定深圳經濟特區法規和規章的議案的決定
1989-04-04技術進出口合同登記管理辦法(失效)
2001-12-30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003-06-28民用核安全設備監督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
2019-04-20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14)
2013-12-11殘疾人教育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紹興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2-11-26機關事務管理條例
2012-06-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1-02-28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
2010-12-2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等部門關于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意見的通知
2010-11-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名單的通知
2010-06-30政府參事工作條例
2009-11-02國內航空運輸旅客身體損害賠償暫行規定(1993年修訂)
1993-11-2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的通知
2008-09-18公共機構節能條例
2008-08-01關于房改售房工作中幾個具體問題處理意見的通知
2008-06-26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兩用品及相關技術出口管制條例》的決定
2007-01-2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
2007-01-22契稅暫行條例[失效]
1950-04-03人民調解委員會暫行組織通則[失效]
1954-03-22國務院關于今后在行文和書報雜志里一律不用“滿清”的稱謂的通知
195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