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變更勞動合同主體呢
勞動合同主體的變更,一般是指與勞動者簽訂合同的用人單位主體發生變更。實踐中,引起主體變更的情況一般有兩類,第一類是企業合并、分立的情況,第二類是企業將某些特定員工進行轉讓的情況。根據勞動合同主體變更的不同情形,勞動合同下權利義務承繼的操作也有所差異。
合并與分立情形
“發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況,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勞動合同由承繼其權利和義務的用人單位繼續履行。”據此,企業合并或分立的情況下,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只是主體變更為新的企業。
當然,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并不意味著合同內容一成不變,企業仍可以根據《勞動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規定,以“勞動合同訂立時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合同無法履行”為由,協商變更,直至。
并且勞動部《關于貫徹〈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7條的規定直接賦予企業該等選擇權:用人單位發生分立或合并后,分立或合并后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實際情況與原用人單位的勞動者遵循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原則,變更、解除或重新簽訂勞動合同。
除了企業的合并和分立以外,另一種經常出現的情況是企業根據經營需要,將某些員工的勞動合同直接轉讓給第三方企業。
比如某些企業在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客戶出于保密和長期穩定的需要,需要企業將提供服務的員工直接轉讓給客戶。常見的做法是企業之間簽定轉讓協議,約定將勞動合同直接進行轉讓。雖然《合同法》第八十八條規定合同可以概括轉讓,即“當事人一方經對方同意,可以將自己在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一并轉讓給第三人。”
但是勞動合同由于具有很強的人身屬性,一般無法進行這種概括轉讓。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依據的情況與第三方企業的情況可能有諸多差別,不論工作地點、勞動條件還是勞動紀律、福利,勞動合同與第三方企業的既有情況都可能發生沖突。即使員工最初同意這種轉讓,其后也可能依據第三方企業與原企業之間的種種不同情況提出異議。
為實現企業之間的這種轉讓,可以采取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員工辭職然后與第三方企業簽定新的勞動合同。第三方企業在發給員工的要約中必須明確規定,只有員工向原企業提出辭職,要約才能生效。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原企業無需為此支付經濟補償金,但是第三方企業對于員工將會給出較高的待遇以獲取員工的同意。
第二種方式是企業與員工協商終止勞動合同。為此企業可以簽訂協議,約定由第三方企業負擔向員工支付的經濟補償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傷殘等級鑒定標準
2020-11-23交通事故雙方負同等責任如何處理
2020-11-22支票的有效期是多久
2021-02-28遺產20年后歸使用者嗎
2021-02-13個人獨資企業能否履行合同責任
2021-03-20交通事故如何快速理賠
2021-03-15離婚時,經濟適用房如何分割?
2021-02-09還建房和集資房是什么情況
2021-02-20買小產權房要走什么程序
2021-03-23執行董事可以外聘嗎
2021-02-20雇傭關系受傷怎么賠
2020-12-11勞動爭議仲裁和解與仲裁調解的區別
2020-11-25未交保險費 未填保險單 卻持有保險證
2020-11-27車被冰雹砸傷可以理賠嗎
2021-01-08保險單能否辦理抵押貸款
2020-11-20關于人壽保險法律條款的解析及對保險公司個別解析的糾正
2021-01-12新農村建設房屋拆遷補償新標準出臺,農民虧了嗎
2021-01-30公益拆遷和商業拆遷補償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2020-12-28企業拆遷補償項目包括哪些
2020-11-21農村宅基地房多次買賣后拆遷補償款歸誰所有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