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
遵義市人民政府
遵義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遵義市人民政府令第49號
《遵義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已經市政府(2009)第10次常務會暨第14次市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實施。
市長:王曉光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遵義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保證城鄉規劃的實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編制詳細規劃(含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各項專業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規劃及建筑總平面圖設計,必須符合本規定。
各項規劃設計應采用
北京坐標系統和1956黃海高程系統。
第三條 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各類建設項目的規劃與實施按照本規定執行。本規定未明確的,按國家和省有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執行。
第四條 各縣(市)按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章 建設用地的分類和適建范圍
第五條 城市建設用地依照《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分類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設施用地(C);
(三)工業用地(M);
(四)倉儲用地(W);
(五)對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廣場用地(S);
(七)市政公用設施用地(U);
(八)綠地(G);
(九)特殊用地(D);
(十)水域、農林等用地(E);
第六條 各類建設用地的性質應按經批準的詳細規劃執行,其相容性應符合本規定附表一《各類建設用地適建范圍表》的規定。
第三章 地塊控制
第七條 建設用地紅線圖必須在1:500或1:1000現狀地形圖上繪制。圖上應根據需要繪制規劃用地范圍線、
拆遷范圍線、道路紅線、及綠線、藍線、紫線、黃線,并用坐標標注,圖上還須標明機動車出入口的方位或位置。
規劃用地面積計算精確到平方米。
第八條 除公益性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外,建設用地在新區未達到5000平方米的,在舊城區未達到下列最小面積的,不得單獨建設;
(一)多層民用建筑為2000平方米;
(二)高層民用建筑為3000平方米。
建筑用地未達到前款規定的最小面積,但有下列情況之一,且不妨礙城鄉規劃實施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核準建設:
(一)鄰接土地已經完成建設或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類似情況,確實無法調整、合并的;
(二)因城鄉規劃街區劃分、市政公用設施等的限制,確實無法調整、合并的。
第九條 編制詳細規劃,其建筑容積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標按本規定附表二《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標表》(以下簡稱《附表二》)進行控制。
第十條 《附表二》中未明確控制指標的行政、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研機構、工業廠房、倉庫、軍事設施,以及為居住區、小區以下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等的建筑密度和容積率指標,按有關法規、技術標準執行。
第十一條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標已超出《附表二》規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基地范圍內進行擴建、加層。
第十二條 建設用地可利用地形高差,消防車能直接進入建筑屋面并到達該建筑消防出入口的,其建筑密度可在《附表二》基礎上適當增加,但不得大于60%。
第十三條 沿城市道路、廣場在建設用地范圍內設置使用面積不小于150平方米的廣場、公共綠地等空間,可以按附表三《提供開放空間增加建筑面積控制表》增加建筑面積。增加的建筑面積總計不得超過計算容積率總建筑面積的5%。
建筑物按相關規范、規定應退讓的空間,不視為公共開放空間。已作為開放空間的,不得改變使用性質,并交有關部門管理。
第十四條 各設計階段建筑面積計算均按《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GB/T50353-2005執行。工程設計方案、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經濟指標應與土地出讓規劃設計條件一致。
第四章 建筑間距
第十五條 建筑間距必須符合
日照、消防、衛生、環保、綠化、安全、工程管線、文物古跡保護和建筑設計等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的規定及城市設計、景觀風貌規劃的要求。
第十六條 建筑設計規范規定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其建筑總平面布置必須進行日照分析,并滿足下列要求:
1.每套住宅至少有一個居住空間、宿舍半數以上的居室應獲得大寒日不少于2小時的日照標準。
2.托兒所和幼兒園的生活用房應布置在當地最好日照方位,并滿足冬至日底層滿窗日照不小于3h(小時)的要求;活動場地必須滿足二分之一的活動面積在標準的建筑日照陰影范圍以外。
老年人住宅、殘疾人住宅的臥室、起居室,醫院、療養院半數以上的病房、療養室,中小學半數以上的教室應獲得冬至日不小于2小時的日照標準。
3.舊城區改建的項目內新建住宅日照標準可酌情降低,但不應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時的標準。
4.在原有建筑外增加任何設施不應使相鄰建筑原有日照標準降低。
第十七條 住宅間距,應以滿足日照要求為基礎,綜合考慮采光、通風、消防、防災、管線埋設、視覺衛生、景觀等要求確定,且還應滿足本章規定的最小間距要求。
第十八條 中高層及以下住宅日照間距
(一)正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住宅,南側建筑高度與相鄰北側建筑正面間距之比為1:1.13;
(二)住宅正面間距折減,可按日照標準確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間距系數控制,也可采用附表四《不同方位間距折減系數表》換算。
第十九條 新建低層住宅與相鄰建筑的最小間距規定如下:
(一)低層住宅主采光面之間的間距不得小于7米。
(二) 低層住宅與多層、中高層住宅主采光面的間距不得小于10米。
(三) 低層住宅與高層住宅主采光面的間距不得小于13米。
(四) 低層住宅山墻與相鄰住宅主要采光面垂直布置時,當山墻面進深小于13米,且山墻面無窗、無外挑陽臺,山墻面與中高層及中高層以下住宅縱墻面的最小間距不小于7米,與高層住宅的最小間距不小于13米;山墻進深大于等于13米、或山墻面開窗、或山墻設有外挑陽臺的,應按本條第(一)、(二)、(三)款執行。
(五) 低層住宅山墻與相鄰中高層及中高層以下住宅山墻間距不得小于6米;與高層住宅山墻間距不得小于13米。
(六)低層住宅與其他住宅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時,住宅縱墻開窗面之間的夾角小于或等于60°時,間距按本條(一)、(二)、(三)款執行;當兩棟住宅縱墻開窗面之間的夾角大于60°小于90°時,間距按本條(四)款執行。
第二十條 多層、中高層住宅之間最小間距規定如下:
(一) 兩棟住宅平行布置時,間距不得小于18米。
(二) 住宅相互垂直布置時,當山墻面進深小于13米,且山墻面無窗、無外挑陽臺,山墻面對縱墻面的最小間距不小于10米,山墻進深大于等于13米、或山墻面開窗、或山墻設有外挑陽臺的,應按本條第(一)款執行。山墻與山墻的間距不得小于6米。
(三)住宅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時
1.當兩棟住宅縱墻開窗面之間的夾角小于或等于15°時,最窄處按本條第(一)款的規定控制最小間距。
2.當兩棟住宅縱墻開窗面之間的夾角大于15°小于或等于60°時,最窄處間距不得小于15米。
3.當兩棟住宅縱墻開窗面之間的夾角大于60°小于或等于90°時,最窄處按本條第(二)款規定的最小間距控制。
第二十一條 新建高層住宅與相鄰建筑最小間距規定如下:
(一)面寬小于或等于40米的高層住宅與高層住宅間距,舊城區:不得小于24米;新區:當住宅高度為50米以下時,為該住宅高度的0.7倍,且不得小于30米;當高度大于或等于50米小于100米時,為該住宅高度的0.6倍,且不得小于36米。
(見圖十(a))
(二)面寬小于或等于40米的高層住宅與多層、中高層住宅住宅縱墻(居室開窗面)間距不得小于24米;與低層住宅間距不得小于13米。(見圖十(b)、(c))
面寬大于40米的高層住宅縱墻與各類住宅縱墻的最小間距在本款上述規定基礎上增加6米。
(三)高層建筑的山墻進深小于13米,且山墻面無窗、無外挑陽臺時,與中高層及中高層以下住宅垂直布置時,間距不得小于15米,與高層住宅垂直布置時,間距不得小于20米;山墻進深大于或等于13米、或山墻開窗、或山墻設有外挑陽臺時,按本條第(一)款執行。高層住宅山墻面之間,當山墻面無窗時,間距不得小于15米,高層住宅山墻與中高層及以下住宅山墻間距不小于13米。
(四)高層住宅之間、高層住宅與中高層及中高層以下住宅間既非平行也非垂直時: